现代汉语动词的分类与特征(具体和抽象动词理解中的具身认知有何差异)

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著作《记忆和回忆》中提出“没有形象,就没有思维”。早在语言出现之前,人类就依赖自己的感知觉和运动系统与外界互动。

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更复杂的词汇、句子和概念相继出现。人们构建了各种类型的概念作为沟通和交流的载体。

现代汉语动词的分类与特征(具体和抽象动词理解中的具身认知有何差异)(1)

随着对概念的具体性和抽象性的研究,具身认知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命题符号理论,大量的实验结果证明,认知活动是基于感知觉、运动经验、情景及情绪的模拟,人们的概念就是在这些感觉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概念的表征不是简单地提取独立的抽象符号,而是基于对感知觉信息的加工和模拟,是人在与客观事物的相互作用中将体验到的一系列感知觉信息、运动经验信息及相关内省经验信息综合起来认知模拟的结果。

在研究概念理解的具身效应上,出现了两种理论取向。第一种以感知动作模拟理论和词作为社会工具理论为代表,认为词句的理解借助于感知-运动系统的激活。

现代汉语动词的分类与特征(具体和抽象动词理解中的具身认知有何差异)(2)

为了理解一个概念或一句话,需要激活对应的感觉运动系统。例如,当阅读“抓取”时,与手部相关的运动神经元被激活,从而理解“抓取”这一动作。在理解复杂的抽象概念“分享”时,口部的运动神经元将会作为动作通道参与理解。

第二种以隐喻理论为代表,认为词句的理解借助视觉意向的参与。例如,具体动词(“抬起/拍打”)或抽象动词(“尊敬/轻视”)通过隐喻映射激活空间信息(例如:上/下)以帮助人们理解概念的含义。

具体到动词的理解是依托于某个动作通道的模拟过程,还是一种概念隐喻的空间映射仍有争议。抽象动词和具体动词的表征和理解机制是否相同?他们是具身于不同的动作通道的心理模拟过程,还是具身于相同的内隐空间映射?这些争论仍悬而未决。

现代汉语动词的分类与特征(具体和抽象动词理解中的具身认知有何差异)(3)

研究将通过4个行为实验,分别从感知动作模拟和概念隐喻两方面对具体和抽象动词的具身认知机制进行探讨。研究能进一步完善动词的具身认知机制,促进语言心理学的发展。

具身认知理论提出已久,最早被用来解释具体名词反应的优势效应上,即被试判断具体词的反应快于抽象词。

然而随着具身认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抽象概念的表征方式反过来对具身认知理论提出了挑战,抽象概念是如何以具身认知的方式表征存在大量争议。

首先,抽象词往往没有一个清晰的指代动作,那么在其理解过程中感知与动作模拟是否被激活。研究通过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的结果证明了具体动词和抽象动词都借助感知-动作模拟进行理解。

现代汉语动词的分类与特征(具体和抽象动词理解中的具身认知有何差异)(4)

研究通过对比实验四的两种条件,发现抽象动词比具体动词更加依赖概念隐喻的空间映射进行具身理解。

最后,还有研究者提出的词作为社会工具理论:抽象概念具身于肢体动作的同时还具身于口部动作通道。

一、感知动作模拟理论对动词理解过程的解释

感知动作模拟理论认为概念表征以感觉-运动系统为基础。这个系统参与了认知加工,无论是真实的动作、想象动作还是阅读文字产生的激活都会引发相同的神经活动,进而通过这一激活促进了概念的理解。

而感知-运动系统则包含了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肢体动作在内的多种感官通道。不同的概念依托不同通道的激活而建立。当人们再认某一概念时,对应的通道再次激活以实现对概念的理解。

现代汉语动词的分类与特征(具体和抽象动词理解中的具身认知有何差异)(5)

因此采用通道转换范式进行研究,如果先前激活的通道促进或者干扰了随后词语的判断,那就说明这些词语共享相同的认知机制。

对于具体动词的研究,实验一发现当具体动词搭配具体词名词时,眼部和手部出现了显著的转换代价,口部也出现了相似的趋势。

Scerrati发现在听觉和视觉这类感知觉通道存在转换代价,而本实验证明眼部和手部这类运动通道的具体动词也存在转换代价。

为了探究Franziska的研究中,具体动词搭配抽象名词时干扰效应消失的现象,在实验二验证了具体动词抽象化依然存在部分转换代价,眼部的转换代价显著,口部的转换代价边缘显著。

说明了具体动词抽象化后依然依赖感知-运动系统的模拟。与Franziska认为的干扰效应是动作模拟消失的结论不符,干扰效应消失另有其他原因。

现代汉语动词的分类与特征(具体和抽象动词理解中的具身认知有何差异)(6)

因此实验发现无论是具体动词还是抽象动词都依托与感知动作模拟的方式进行理解与加工,这与周芳洁情绪词的实验结果不同,具体情绪词更多的依赖感知动作的模拟,而抽象情绪词则不受感知动作模拟的影响。

二、词作为社会工具理论对动词理解过程的解释

为了解释抽象概念在一些实验范式中表现出与具体概念不同的结果,研究者提出了词作为社会工具理论。该理论认为概念来源于感知、运动,尤其是语言经验。抽象概念不仅具身于感觉运动系统,也具身于语言的经验和社会学习层面。

因为人们在学习具体概念时往往有一个清晰的动作或者指代物,而抽象概念则是通过语言的交流产生和习得的。因为口语是语言生成过程中词语的典型表达载体,所以抽象概念的表征会优先激活口部动作通道的动作反应。

现代汉语动词的分类与特征(具体和抽象动词理解中的具身认知有何差异)(7)

研究综合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的结果,发现具体口部动词没有显著的转换代价,而口部具体动词抽象化以及口部抽象动词均出现转换代价。

按照这个理论的预期,抽象动词应对具身于口腔,不同运动通道的抽象词组转换的抽象口部词组时都不应该出现转换代价。

然而实验结果不符合假设预期,说明词作为社会工具理论发现的口腔对于抽象名词反应优势效应难以应用到抽象动词上。

三、概念隐喻理论对动词理解过程的解释

概念隐喻理论提出抽象概念是通过具体的、非语言的源域构建的,两者存在内隐的联系。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具体概念还是抽象概念都可以通过隐喻的方式依托空间、时间等关系的意象图式进行表征的。

现代汉语动词的分类与特征(具体和抽象动词理解中的具身认知有何差异)(8)

研究在构建候选词库的过程中筛选出了具有方向信息的具体动词和抽象动词。以研究抽象动词与具体动词在空间隐喻中的异同。

实验4的结果发现,非手部的具体词组的方向与手部具体词组的方向不一致时不会出现方向转换代价,但是非手部的抽象词组与手部具体词组的方向不一致时则会出现方向转换代价。

实验结果首先说明,抽象动词更加依赖内隐方向的激活,而具体动词则更加依赖感知动作的模拟。

根据Estes提出的“感知匹配理论”,词汇理解中出现的兼容效应和干扰效应是同一心理过程的不同结果,人们在加工具体词和抽象词时会同时激活词语的含义和内隐的空间方位信息,如果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的含义与空间方位信息一致则会发生兼容效应。

现代汉语动词的分类与特征(具体和抽象动词理解中的具身认知有何差异)(9)

而实验的结果说明,抽象动词的方向激活与具体动词的方向激活存在交集,而不同运动通道的具体动词的方向激活之间则没有交集。

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是抽象动词的方向激活是一个整体的广域的映射反应,而具体动词的方向激活则依托于自身运动通道的激活。

四、具体和抽象动词的理解在具身认知机制上的差异

以往研究中,不同的理论都聚焦于自身的研究范式。感知动作模拟的研究证明了具体动作的模拟参与了概念理解,但是具体动词抽象化以及抽象动作的模拟没有明确的结论。

对于概念隐喻的空间映射研究则认为,内隐的空间位置参与了概念的理解,具体词和抽象词的性质是一样的。而词作为社会工具理论则认为具体词具身于对应的运动通道,抽象词则具身于口部通道。

现代汉语动词的分类与特征(具体和抽象动词理解中的具身认知有何差异)(10)

由于动词可以分成不同的运动通道,不同的抽象性以及不同运动方向,因此本研究基于动词进行研究,将三种理论假设统一在通道转换范式内考察实验结果符合哪种假设。

研究通过四个实验考察了汉语具体和抽象动词在理解过程中的具身认知机制。实验一和实验二发现具体动词以及具体动词抽象化的理解都依赖感知运动模拟的参与,实验三则证明了抽象动词也依赖感知运动模拟促进概念的理解。

实验四则分析了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是否依赖概念隐喻的空间映射,结果发现抽象词更加依赖这种空间映射。实验说明,无论抽象动词还是具体动词都存在显著的动作通道的转换代价。

现代汉语动词的分类与特征(具体和抽象动词理解中的具身认知有何差异)(11)

因此对于动词这种表达运动和关系的概念,无论抽象与否,人们在理解时都会激活对应动作通道以理解相应概念。在考察动词概念隐喻的空间效应时,抽象动词的方向变化带来了显著的方向转换代价,而具体动词则没有这种现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