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泡水喝多了对身体有没有危害(爱喝茶的人容易患癌)
平时喜欢喝茶吗?
茶叶可不是什么罕见的饮品,在我国很多人都有喝茶的爱好。
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就曾提到过“茶者,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人喝茶的习惯最早起始于神农时代,这么算下来差不多有4700多年了。直至今日,很多地区都有自己的茶文化,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喝茶的习惯。
但是喝茶到底有没有益健康,会不会导致癌症?一直是很多学者所争论的重点。
有些人认为喝茶会导致癌症发生,最健康的饮品是水,也有些学者认为茶叶中的有些元素可以有效预防癌症,让身体变得更健康。
喝茶到底和癌症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
@康复Therapy
一、研究45万人,得出结论。喝茶和癌症到底有什么关系呢?为了探究这一问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学者就进行了相关研究。
在此之前,有些学者觉得喝茶可能导致癌症,也有些学者认为喝茶会降低癌症的发生率。可是,真实情况并没这么简单,不是两三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一开始研究人员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所有纳入研究的人都在30~79岁之间,也就是说都是成年人,总共人数达455,981人。
这些人都是我国的居民,来自10个地区,其中5个是城市,5个是农村。
根据他们每天喝茶的频率和喝茶量,分成了几组,在随访多年之后,看看他们的健康状况怎么样。
和很多人想得不太一样,经过统计学分析发现:
爱喝茶的人其实更容易患癌。
特别是男性,如果每天都喝茶,那么癌症的风险会更高,特别是肺癌和胃癌。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开始,得出这样的结论好像不太对劲,如果真的这样,那么我国胃癌和肺癌的发病根源不就找到了吗?全都是因为茶叶?
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因为在研究中学者也发现了一些其他的问题,喜欢喝茶的人可能并不单纯喜欢喝茶,因为他们还有其他的习惯:
抽烟,喝酒。
在进一步统计之后,如果排除这两项的干扰,事情就简单多了:
每天喝茶对癌症的影响并不大。
即使每天都喝,肺癌,结直肠癌以及肝癌的患病风险都不会增加。
但是喝浓茶,或者喝茶量特别多,每天超过4克,那么有可能增加胃癌的风险,这一点一定要说清楚。
这下子能明白,茶叶到底该喝还是不该喝了吧?
二、茶叶能延年益寿?
当然上面文章的结论仅仅是茶叶不会导致癌症发生率的增加。可是在之前的研究中,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经常喝茶叶可以延年益寿。
真的是这样吗?
首先,我们要介绍两种物质,就是茶叶中最主要的多酚类化合物: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以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看上去根本就不通顺呀?别担心,这只是两种化合物的名称,不需要记忆,只要知道茶叶中有两种特殊物质就够了。
而这两种物质一般都被认为有很强的抗氧化性,可以防止自由基的产生。一些学者把这两种物质提取出来,让他们和线性虫放在一起,看看线形虫的寿命有什么影响。
一开始短期接触之后发现,线形虫身体内的应激反应会持续增加,同时防御能力也会比以前强很多,就像打了一剂疫苗一样,让它们的免疫功能更好。
而在此之后的研究中也发现,这些接触过绿茶中有益物质的线形虫,他们活得更久而且更加健康。
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喝茶真的可以让人“延年益寿”。
三、两种茶别喝。茶叶有多好呢,其实很多学者都做过类似的研究。有人认为,茶叶可以缓解心血管疾病,保护心脏,也有研究人员认为术后的患者多喝茶叶可以促进肠道的恢复功能。
看似喝茶非常健康,但是有些茶也会让人陷入到危险当中。
如果您喝茶,建议2种茶不要喝:
- 1.浓茶。
有的人觉得茶叶中的物质都健康,所以喜欢喝太浓的茶,可是这样并不好。
上面也提到了,如果经常喝浓茶,茶叶量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胃癌的发生。
喝茶可以,千万别太浓。
- 2.烫茶。
有人喝茶的时候总喜欢把水温控制得高一些,在烫嘴的时候喝下去,觉得这样身体很舒服,会暖和起来。
可是要小心,如果水温超过了60℃,那么很容易烫伤自己,虽然已经压在肚子里,但是食管的损伤会出现。
而浅表的损伤仅仅是让细胞受到破坏,可能不会引起食管感觉疼痛,但是损伤之后食管的细胞会进行自我修复,在修复的过程中,如果一出错就容易增加癌变风险。
一定要控制好水温,别太着急,如果很烫就不要喝了,凉一凉再说。
总结。
喝茶有益健康,还是会让身体患癌呢?
这个问题很多学者都在争论,不过相信你自己心里一定有正确答案。其实正确地喝茶、少量饮茶、适当饮茶肯定是没问题的,毕竟都传承几千年了,怎么可能对身体有很大危害呢?
但是一定要小心,再安全的事,走极端都是不可取的。无论是太浓,还是太烫都会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不是最佳选择。
喝茶没什么不好,只是别喝错就行。
参考文献
Li X, Yu C, Guo Y,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ea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ncer: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0.5 million Chinese adults. Eur J Epidemiol. 2019;34(8):753-763. doi:10.1007/s10654-019-00530-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