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分布图(女真族三大部之一)

女真,是满族在明朝以前的称呼明初以后,女真民族分成三大部,一是建州女真,一是海西女真,一是黑龙江女真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建州女真中的建州卫第三代首领李满住率其部众迁到了婆猪江(即今浑江)流域,居住在瓮村一带据史学家考证,瓮村“在兀刺山城南麓”而兀刺山城即今桓仁县之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女山城,兀刺山城南麓的瓮村,当为桓仁县浑江水库蓄水前之长岗村此地依山傍水,背风向阳,土质肥沃,且战时可退守山城,是女真人的理想住地,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分布图?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分布图(女真族三大部之一)

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分布图

女真,是满族在明朝以前的称呼。明初以后,女真民族分成三大部,一是建州女真,一是海西女真,一是黑龙江女真。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建州女真中的建州卫第三代首领李满住率其部众迁到了婆猪江(即今浑江)流域,居住在瓮村一带。据史学家考证,瓮村“在兀刺山城南麓”。而兀刺山城即今桓仁县之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五女山城,兀刺山城南麓的瓮村,当为桓仁县浑江水库蓄水前之长岗村。此地依山傍水,背风向阳,土质肥沃,且战时可退守山城,是女真人的理想住地。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朝鲜借口建州女真入境“劫杀军民”,对建州卫发动了一次战争,攻击的主要目标就是李满住的住地瓮村。李满住的妻子被杀死,“又抢去及杀死部下人民多数”。李满住本人全身有九处受伤,逃上了兀刺山城才免于一死。

  这是发生在今桓仁县境内的朝鲜对建州女真的第一次战争。同年,李满住为躲避朝鲜的侵扰,移居到兀刺山城北边的兀弥府。兀弥府的地址,史学家认定就是今桓仁县的东古城子村。

  正统二年(1437年)九月,朝鲜因对李满住串通居住在朝鲜北部会宁地区的建州左卫首领凡察、董山等去建州卫同其一起居住之事不满,对李满住居地建州卫发动了第二次战争,兴师八千兵分三路,分别由朝鲜的楚山和满浦越鸭绿江,进攻了兀刺山南麓直到兀弥府一带的地区。矛头直对兀弥府即今桓仁县的东古城子李满住所居地。而建州卫已有戒备,据《李朝实录》记载,仅仅是“凡杀获贼十六名”。

  经过朝鲜两次攻侵,李满住于正统三年(1438年)由兀弥府移到“灶突山东浑河上游”。灶突山即今新宾县永陵前的烟筒山。李满住移住灶突山后的第三年即正统五年(1440年),建州左卫的凡察、董山也率其部族从朝鲜会宁投奔了李满住。同年九月,明朝批准了凡察等“于三土河及婆猪江迤西冬古河两界间同李满住居住”。冬古河即今桓仁县的大雅河,三土河即今辉发河上游的三统河,这块地方包括了今柳河、清原、新宾、通化、桓仁等县在内的广大地区。建州左卫的董山即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上五代祖,也称充善,朝鲜《李朝实录》中称之为童仓,他继凡察之后被明封为建州左卫的都督。建州左卫立足于今新宾一带即始于此时,后来成了清朝的发祥之地。

  李满住移住灶突山后,婆猪江流域仍然是他的势力范围。景泰二年(1451年),李满住又回到了婆猪江上的瓮村一带居住。

  成化三年(1467年)九月,明朝以建州三卫悖逆不道屡次犯边等为由,在杀死了去北京朝贡后被拘禁在广宁(今北镇)的建州三卫领袖董山、纳郎哈等人的同时,决定派兵征剿建州,并给朝鲜国王下达了命其出偏师配合作战的敕书。朝鲜早有攻建州之准备,遂立即出兵。两路军越过鸭绿江后,出其不意,直指当时建州卫所在地的婆猪江兀弥府一带,往返不出旬日,杀死了李满住、古纳哈父子等270人,俘妇女30余口,焚家舍积谷无算。李满住死前已卸职,其长子古纳哈于景泰六年(1455年)已袭其职为建州卫都督。

  朝鲜军队此次配合明军攻建州的战场也在今桓仁县东古成子一带。

  此战役的主军明兵五万“九月分道出师”,左、右、中三军“四战皆捷”。中军于十月初四日“抵巢攻剿”,这“巢”是指明军的主攻目标虎城而言,这是董山的建州左卫的卫址,即今新宾县的老城一带。这一战役建州女真死者达千余人,所有积蓄荡然一空。加上董山、李满住等三卫首领人物被杀死,元气大伤,大约经过了10年之后才得复苏,明朝称此战役为丁亥成化之役。

  李满住之后的建州卫,作为建州三卫中的一个独立的卫,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消失的。《李朝实录》中记载:“左卫酋长老亦可赤兄弟以建州卫酋长李以难为麾下属,老亦可赤则自中称王”。老亦可赤即努尔哈赤,所称的李以难,显然是李满住的后裔,他作为建州卫最后一个酋长已投降了努尔哈赤,这以后的建州卫,当是努尔哈赤统一的建州三卫的总称。

  李满住之后,建州女真依然居住在今浑江流域。浑江中下游包括富尔江流域、大雅河流域和六河两岸都是女真民族居住的地方,其中著名的有王兀堂,还有后来的董鄂部。

  王兀堂是嘉靖年间在建州兴起的女真族首领之一。其活动地区是在今桓仁县境为主包括集安、通化部分地区的浑江流域。建州右卫首领王杲死后,王兀堂仍然很强盛。万历七年(1579年),王兀堂为反抗明朝边将的压榨,曾几次率众进犯明朝直接统治的今宽甸、永甸等地。

  建州卫的董鄂部(一称栋鄂部),是明末兴起于佟家江即今浑江流域的一个部族。万历十六年(1588年)夏,董鄂部的部长何和里率其部族1万余人归附努尔哈赤,董鄂部土地肥沃,兵马精壮,对努尔哈赤为统一女真各部并进而与明对峙作出了重大贡献。董鄂河即今桓仁县大雅河,而栋鄂城位于董鄂河北岸,即在今桓仁县的南老台附近。栋鄂部的齐基达城,则在拉哈河北岸,拉哈河即今桓仁县六河,判断城址当在今三道河附近。另据史学家考证,今桓仁县横道川即建州女真之瓮古老川。瓮古老即瓮哥洛之谐音,瓮哥洛城也属于栋鄂部,其地址当是横道川入浑江处。可见今桓仁全境那时大部分属于栋鄂部。

  明末居住在今浑江流域的女真族。户数之多,人口之密已相当可观。在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朝鲜官员申忠一出使建州后写的《建州纪程图记》中记载了他途经今桓仁县境内时的情况。在今北甸子有住户50余家,在今老黑背有住户20余家,在上甸子村有住户13家,在东古城子的道路两侧分别住有20余家和25家,在岔路子附近则住有20家。申忠一称今五女山城为郁灵山城,“郁灵”即“兀刺”之谐音,他对五女山城作了一番描绘之后,记有“城中胡家七八十坐,麻家为之酋长云”的字样。

  位于浑江流域的今桓仁县这块富饶的土地上,从1424年起至1644年清军入关时为止的220年间,养育并发展壮大了建州女真,为建州女真的统一全中国做出了重大贡献。建州女真是后期满族的主体部分,它的发展和壮大,对满族共同体的出现,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