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尸影片欣赏特别可怕的丧尸(一部把观众吓出)
本文共3000字,读完需要7分钟,没有恐怖图片,不要怕哦
1968年,匹兹堡,富尔顿剧院。
一个平凡无奇的周六下午,一群美国观众吵吵嚷嚷的在门口排着队,等待即将开场的恐怖电影。
——这是他们习以为常的消遣方式▼
1957年,在富尔顿剧院外面排队等待电影开场的观众
1968年的美国,电影分级制度还未完备。
即使是13岁以下的青少年,只要购票就可以观看到任何一部电影。
为了获得这些客源,从1950年至1960年代,美国的电影院都会默契的将恐怖电影的首映日放在周六下午。
这些青少年观众们,在座位上兴奋的呼喊、尖叫、打闹,等待一部叫做《活死人之夜》的电影开场。
他们天真的以为,自己会像往常一样,在电影院度过一个刺激又愉快的下午。
直到电影开场半小时后......
全场变得异常安静......
同样在场观影的影评人罗杰·伊伯特,生动的描述了当时的场景:
那些年幼的观众受到惊吓,现场几乎是鸦雀无声。
有个小女孩从我身旁的通道走过,她在座位上时显得非常僵硬且不停的哭泣。
电影结束后,他形容观众们:
“就像是遭受心理冲击之后,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孩子。”
到底是什么样的电影,能对这些看惯恐怖电影的观众,造成如此大的内心冲击呢?
我们来聊聊这部丧尸电影的“开山之作”——《活死人之夜》。
01、丧尸到底是什么?
在介绍电影之前,先简单科普一下“丧尸是怎么来的”。
丧尸,与东方奇幻文学里伸着舌头略略略的“僵尸”并不是一个品种。
在欧洲文化里,“丧尸”的概念起源于海地巫毒教的一个恐怖传说。
巫毒教,又称为伏都教,是一个西非巫术混合天主教教义的原始宗教。
现在的西非,还能看见伏都教“拜物”市场▼
在伏都教里,丧尸就是被巫术复活的死人。
他们并不凶恶,反而混的很惨,是被巫师“压榨”干活的廉价劳动力。
1932年,历史上第一部丧尸电影诞生,名为《苍白僵尸》。
影片里,海地的巫毒教巫师复活了大量的死人,将他们囚禁在制糖厂里干活。
没有工资、没有休假、没有五险一金......
他们还试图将来到“海地”的漂亮白人女性们也统统变成丧尸▼
所以,在这部电影里,真正让人感到畏惧的是巫毒教,而不是丧尸。
直到电影《活死人之夜》出现,赋予了丧尸新的荧幕形象,“丧尸群体”才终于有了地位的提升▼
02、丧尸为什么是现在这个形象?
丧尸片是恐怖电影的一个重要分支。
无论是揭露人性幽暗的《釜山行》,还是女主武力爆表的《生化危机》。
数十年过去,不管这些系列电影风格如何变化,丧尸的“行为准则”却是始终统一的。
《做一只好丧尸》的行为规范
那些在街道上缓慢移动,追着人撕咬、嘴角淌哈喇子的家伙们。
他们在电影中会被定义为“丧尸”而不是痴汉,离不开这些在电影荧幕上贯彻了五十多年的“丧尸行为准则”。
它们是组成丧尸电影的故事框架的根基。
这些重要的准则,来自于《活死人之夜》的导演——被誉为现代恐怖电影之父的乔治·A·罗梅罗▼
1967年,27岁的乔治·A·罗梅罗与搭档约翰,拍摄了这部成本只有11万4千美金的电影。
上映后即获得了1969年欧洲电影票房冠军。
该片在美国流行了近十年,在全球翻译超过25种语言。
又在十年重映时,获得了近3000万美金的全球票房。
高达300倍的收益!
故事讲述了女主芭芭拉与哥哥,去为父亲扫墓,却在墓地里意外遭到攻击▼
一个面色苍白,行为怪异的高个男子,力气很大,毫无缘由的追逐和撕咬二人▼
丧尸还挺帅...
哥哥拼命拖住那个男人,换来芭芭拉逃命的机会。她一路奔跑,躲进一个民宅▼
进入屋内,却发现不仅电话打不通,二楼还有一具被啃食过的尸体。
——这明显是一个被丧尸攻击过的屋子。
几番惊吓后,女主绷紧的神经终于撑不住了▼
在她精神崩溃之际,镜头转向室内,这个房子里还躲藏着六个人类。
一个积极求生的黑人男主▼
(在60年代美国,非洲裔在白人电影中担任主角是极少见的)
一对年轻情侣▼
躲在地下室的三口之家。
他们的小女儿似乎刚被丧尸咬过。▼
这个封闭的空间里,各怀心思的人们,被动的成为了生死相关的命运共同体。
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他们进入了一种“零和博弈”的状态。
父亲懦弱又胆小,他希望所有人都退回到地下室保护自己▼
情侣和黑人男主则是在屋内积极搜集情报,想自救求生。
到底该听谁的?
——这群人产生了严重分歧▼
在修好电视机后,他们看到了政府与科学家们针对“活死人”的推论:
1、金星探测器的辐射,导致死人复活
2、只重击丧尸头部,才可以消灭他们▼
至此,丧尸的四个行为准则基本铺垫完成。
建立基础的世界观,并铺垫完人物矛盾之后。
——影片此时才进入了真正的“修罗场”。
03、电影到底哪里吓人?
《活死人之夜》是一部五十多年前的黑白电影,为了省钱用Bosco巧克力糖浆当血浆,也完全没什么特效可言。
凭什么把观众吓成那样?
——这就要夸夸导演和编剧的功力了。
第一、从视觉效果的角度,导演通过角度诡异的特写镜头▼
诡异的特写镜头
对画面光线明暗对比度的大幅度调整▼
以及演员强烈的肢体语言▼
配合背景音乐的鼓点,营造出了极度绝望惊悚的气氛。
这部电影中首次出现了丧尸将人“分而食之”的画面。
保留生前人类面容的丧尸,甩开沾着血的嘴巴,迫不及待的吃起同类的残肢断臂。
脸上挂着墓地里带出来的腐坏皮肤,却露出贪婪而满足的笑容。
这个画面,给初次接触丧尸电影的观众们留下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第二、从心理刺激的角度,编剧借着丧尸的独特属性,在剧本中设置了极端违背伦理,却又非常符合逻辑的困境:
——变成丧尸的孩子,面无表情的弑杀不忍反抗的父母。
——曾经舍命保护自己的哥哥出现在丧尸群里,不射死他,你就会死,该怎么选?
这种至亲之间,不得不举刀相向,必须亲手分出你死我亡的生存压力。
对观众造成的不只是视觉冲击,更是深刻的心理折磨。
第三、丧尸形象的恐怖之处,在于它无限接近于人类:“他们就是我们”
从古希腊开始,各国的艺术家们便有一个共识:人体是最美的艺术。
反而言之,残缺败坏的人体,就是最恐怖的艺术。
因此,与动物的尸体相比,人类更会对同类躯体的残缺和扭曲感到发自内心的恐惧。
这么吓人的怪物,却并非凭空而生。
电影《活死人之夜》的导演罗梅罗曾经在采访中表示:
我所有的僵尸电影都是它们所处时代的某种缩影。
他镜头下的“丧尸形象”,其实来自于美国冷战时期的末世文化。
04、无产阶级丧尸与末世文化同为恐怖电影的常驻嘉宾,为什么在影视文学作品中,只有高贵的血族王子、俊美的狼人王子,却极少有“丧尸王子”呢?
为什么吸血鬼可以是美貌的古老贵族,狼人兼具力量与速度。
唯有丧尸,总是一副破破烂烂的无产阶级底层人民的模样?
这不公平!
因为丧尸的形象,本就源于当时美国人对中下层无产阶级的偏见和内心恐惧,尤其是对黑人。
丧尸的共性:愚昧盲目、数量巨大、衣衫褴褛、成群结队、攻击性极强。
——恰如失去了秩序的下层人民。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简直是乱成了一锅粥。
处于冷战高峰时期的美国,对外深陷于越南战争,国内的反战示威游行遍及全国各地。
对内则是阶层分化、种族冲突严重:“黑人平权运动”、“女权主义运动”、“嬉皮士运动”集中爆发。
电影《活死人之夜》中,“丧尸吃人”的极端行为,被认为是对当时美国的战争暴行与斗争动乱的影射。
那一时期丧尸电影中常描绘的“末世景象”,也不过是对当时四分五裂的美国社会,民众观点的一种迎合。
电影和历史,永远是彼此映照、一路向前延伸的平行线。
1968年《活死人之夜》的结局中,黑人男主“本”是丧尸围攻后唯一的幸存者。
一夜过去,当他听见外面有队伍路过,出屋求救时。
没有死在丧尸手里的黑人,却被对面的白人一枪打死。
在你心中哪部“丧尸片”最经典呢?欢迎留言分享~
参考资料:
1、Zombie Apocalypse Now: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at 50 – Rolling Stone
2、Business data for the film at the Internet Movie Database
3、Vol. II, ed. Bill Nichols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5), p. 213, ISBN 0-520-05409-1
4、Roger Ebert, review of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Chicago Sun-Times, January 5
5、Wall Street Journal (New York), quoted in Dillard, "Night of the Living Dead", p. 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