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中哪一部掌管科举(唐朝官职制度)

唐朝的基本官制沿袭隋朝的制度,并进行完善和健全。中央采用三省六部制,中央政府下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负责起草诏敕、政令;门下省负责审议中书起草的草案;尚书省为行政机构。尚书省下置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置尚书及侍郎,此即三省六部。

六部中哪一部掌管科举(唐朝官职制度)(1)

唐朝三省六部制

一、宰相制度

中书省的长官称为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称为侍中,尚书省的长官称为尚书令,其副职为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

名义上说,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长官均为宰相。但因为唐太宗即位前曾任过尚书令,所以无人再担任此职,遂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其中又以左仆射为尊。

六部中哪一部掌管科举(唐朝官职制度)(2)

裴寂(高祖朝任左仆射)

因中书令、侍中位高权重,唐太宗时不再轻易授人,又常以它官加“参议朝政”、“参预朝政”、“参知政事”、“参议得失”等名号作为实际上的宰相。后来又有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行宰相事的。比如魏征任秘书监,参预朝政,就是实际上的宰相了。

六部中哪一部掌管科举(唐朝官职制度)(3)

魏征

唐初,宰相议事地点在门下省,称政事堂。高宗时,政事堂改设在中书省。玄宗时,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是朝廷的决策机关,凡全国军政机要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升降,都在此决议。唐朝宰相一般有数人担任,有时多达十人。在此可能有人会疑问,五品的官员为什么还要宰相们决定。因为宰相的品级也才为三品。如《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的官职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三品。

六部中哪一部掌管科举(唐朝官职制度)(4)

狄仁杰

二、三省六部制

唐朝的三省六部体制各个部门职责明确,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分工细密,职守分明。三省之间的分工是:中书省制定政策,草拟诏敕门下省审核复奏尚书省颁发执行。如果中书省所拟诏敕有失当之处,门下省有权予以封驳,要求重拟。对于各部门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议,门下省认可后,方准送中书省呈交皇帝批阅;如认为有不妥之处,可驳回修改。

中书省以中书令二人为长官,以中书侍郎二人为副长官。重要的属官有中书舍人,掌参议表章、草拟诏敕及玺书册命等。

门下省以侍中二人为长官,以门下侍郎二人为副长官,重要的属官还有左散骑常侍二人,左谏议大夫四人,皆掌规讽过失、谏谕得失。

尚书省以尚书令一人为长官,但此职例不授人,而以其副职左、右仆射为实际长官。左右仆射下有左右丞各一人,主持省内事务。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的长官为尚书,副长官为侍郎。每部下辖四司,司长官为郎中,副长官为员外郎。

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户部掌管户籍财政等事务。礼部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兵部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军械、军令等。刑部掌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工部掌管营造工程事项。

三、御史台

唐朝的御史台为最高监察部门,其长官御史大夫,另以御史中丞为其副。

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

台院有侍御史六人,掌纠察百僚、弹劾不法;审判皇帝特命的案件。侍御史在诸御史中地位最高,职权最重。

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朝会典礼失仪和随驾检举非违等事。

察院有监察御史十五人,掌监察地方官吏及尚书省的六部。

唐朝的中央机构中除了三省六部和御史台,还有一些事务性机构,分管对应事务。

四、地方官制

唐朝的地方官制,安史之乱之前是州(府)、县二级制;至唐中后期则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唐代的州、县都根据当地的地理位置、辖境大小、户口多少以及经济发达程度划分为不同等级。

州的长官为刺史,之下有别驾、长史、司马等官,他们没有职权,朝廷往往以其品高俸厚安置闲散官员。刺史之下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法、司兵、司田等曹参军,负责处理各方面的政务,由录事参军事统领。这些官称为判司,具有实权。

县的长官统称县令,其下有佐助之官县丞,有分判众曹、催征租赋的县尉,有掌管文书簿计的主簿等官。

唐代的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设府,长官为牧,一般由亲王遥领,实际主持政务的是尹。后来又增加了一些府,都以府尹主事。其下还有少尹、司录参军事等官。唐高宗及武后多居洛阳,因此那里的职官建置略同长安。虽然以后诸帝很少再去洛阳,但其职官衙署并未撤除,只是空存其名,不具实职。

除此之外还有都督府,属于大军区性质,管十州以上的称大都督府。长官大都督一般以亲王遥领,由长史主其事。一般的都督皆兼任所在州的刺史。安史之乱后,由于地方节度使势力的膨胀,都督府实际上已不存在了,而“都督”也只成了“赠官”。

为了加强对周边少数民族的管理和巩固边防,唐朝还在边疆地区先后设置了六个都护府,有大都护府与上都护府之分。长官大都护一般由亲王遥领,由副大都护主其事。上都护府长官为都护。

唐朝中后期节度使势力大增,发展成割据一方的地方分裂势力,最终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五、品级

六部中哪一部掌管科举(唐朝官职制度)(5)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亲王、公主

六部中哪一部掌管科举(唐朝官职制度)(6)

李世民(秦王,天策上将)

从一品:

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国公

六部中哪一部掌管科举(唐朝官职制度)(7)

李孝常(郡王)

正二品:

职官:尚书令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

勋:上柱国

从二品:

职官: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光禄大夫

武散官:镇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

勋:柱国

六部中哪一部掌管科举(唐朝官职制度)(8)

房玄龄(左仆射)

正三品:

职官:中书令、侍中、六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凤阁鸾台三品、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

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勋:上护军

六部中哪一部掌管科举(唐朝官职制度)(9)

狄仁杰(同凤阁鸾台三品)

从三品:

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

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

勋:护军

六部中哪一部掌管科举(唐朝官职制度)(10)

魏征(秘书监)

正四品上:

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六部侍郎、太常少卿、太子左庶子、太子左右卫率、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

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

勋:上轻车都尉

六部中哪一部掌管科举(唐朝官职制度)(11)

曾泰(凉州刺史)

正四品下:

职官:尚书右丞、尚书诸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

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

职官: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少卿、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

武散官:宣威将军

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

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

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

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

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

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

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

武散官:宁远将军

从五品上:

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殿中省六局奉御

文散官:朝请大夫

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

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

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

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

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

武散官:昭武校尉

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

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

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

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

武散官:振威校尉

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

职官:侍御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

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

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队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

武散官:致果校尉

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

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长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

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

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

武散官:翊麾校尉

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

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

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

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

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

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

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

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

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

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

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

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

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

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

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

武散官:陪戎副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