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里的小小音乐家 城中村里的小小音乐家

城中村里的“小小音乐家”

走进被重重楼宇包围的广州康乐村,属于城中村的热闹喧嚣扑面而来:小巷里电瓶车的喇叭、旧楼里纺织机器的吱呀、人头攒动处的讨价还价……在这嘈杂声中,一阵音符轻快地从街角二楼蹦出来。

欢快却不整齐的尤克里里琴弦拨动声,伴着自信又不时走调的歌声,这些乐声被一支由城中村孩子组成的乐队创造出来,从城中村的一线天里跳出去,跳向更广阔的蓝天。

广州康乐村地处全国最大的布匹市场——中大纺织产业商圈,村里超九成是外来从业人员。随父母迁徙而来的孩子们,像是城市里的“候鸟”,缺乏归属感。然而,一队身着绿衣的社工来到了这里,为小“候鸟”们开起了音乐课堂。这些孩子走出家门,加入“小雁子”乐队,畅游在几根尼龙琴弦变换拨出的乐声之中。

“小禾的家”走出“音乐家”

森林里的小小音乐家 城中村里的小小音乐家(1)

声乐课前,声乐教师吴嘉慧“兼职”了一会儿调琴师,将每个孩子的琴逐一调准。

翠绿榕树投下参差光斑,一大早,广州越秀区豆腐寮小区的空地就聚起不少人。“听说有支孩子组成的乐队要来演出。”街坊们大多奔着同一目标。

为了今年儿童节这场表演,孩子们铆足了劲,从上周就开始准备。小学二年级的嘉烯原本有点感冒,妈妈帮她请了假,但嘉烯不想错过排练课程。妈妈只好临时推翻前一天的请假,向社工亮出健康码截图。

“我有核酸的!能上课!”嘉烯跟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宋城打着招呼,飞奔着冲进“小禾的家”。

表演没有辜负观众们的早起。“为大家带来一首《稻香》,希望你们喜欢。”“小雁子”乐队里,领头的孩子从琴带上腾出手,扶了把黑框眼镜,颇有架势地开场。孩子们高高低低的手熟练地拨过尤克里里琴弦,这是他们的拿手曲目。

不少行色匆匆的路人减缓步伐,各家阳台也探出一些脑袋。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并排的小乐手们在弯腰谢幕时顺便享受起台下“噼里啪啦”的掌声。

孩子们上音乐课的“小禾的家”,是广州海珠区团委和广东省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于前年共建的流动儿童活动空间。在这里,声乐课和尤克里里课的收费远低于市场价。这些公益价格的课程,背后不仅有基金会和社区月捐,还有授课老师们的善意。课室门口的小黑板上,每个家庭捐给社区基金的金额都明确标记。两年来,一共有40余万元爱心款项,守护着“小候鸟”们的音乐旅程。

森林里的小小音乐家 城中村里的小小音乐家(2)

中心除了上课外,还会为孩子们准备课外书。

孩子们也深深地爱着这里。两年前,嘉烯妈妈听亲戚说,嘉烯表哥在这里学习尤克里里课后人都神采奕奕了许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也给嘉烯报了名。晚上,宋城接到嘉烯妈妈的电话,来询问女儿的踪迹,“她还在‘小禾的家’练琴咧。”回到家,嘉烯的手指都被琴弦硌开了口。

嘉烯却很骄傲:“老师说我是这组节奏感最好的!”

“发誓下次绝对不来了!”

对宋城而言,每次带孩子们出去表演都是一场“硬仗”。

森林里的小小音乐家 城中村里的小小音乐家(3)

每个孩子手上都分到了一份“孤勇者”曲谱,这是近期在青少年群体中最为流行的曲子。

租车、买保险、调试设备……外出的事务性流程之外,宋城还要列下“心理抚慰”清单,提醒孩子们上台前要深呼吸,在台上可以把观众看成青菜萝卜,缓解紧张。

“这么久,明显看到宋sir越来越成熟了。”听到年龄只有自己零头的学生煞有其事的夸赞,宋城有些哭笑不得。

“宋sir”是康乐村家长和孩子们对他的统一称呼。“宋sir,帮我打印个谱子嘛!”“宋sir,今天要不要来我家汤粉店吃饭?”……下了课,孩子们围着宋城叽叽喳喳。对孩子们的依赖,宋城有些乐在其中。孩子们回学校上课时,宋城就在村里穿梭,将“小禾的家”的课程送到他们的学校,让更多流动儿童感受艺术。

孩子们就读的康乐小学和博爱学校,就“藏”在村里拥挤的小巷中,外面穿梭不息的电动车流,不时在招工广告前聚集。宋城说,在这里,抬头只能看见窄窄的一线天空。“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我蛮惊讶的。”

宋城的新搭档——声乐老师吴嘉慧第一次来的时候,花了30分钟绕完整个村子,才找到“小禾的家”教室,“当时在心里发誓,下次绝对不会再来了。”

城中村里的“脏乱差”,是给社工和老师留下的第一印象。但随着和孩子们的相处,他们还是选择了留下。

森林里的小小音乐家 城中村里的小小音乐家(4)

声乐课上,孩子们放下尤克里里,学着大胆把歌声唱出来。

“这些孩子真的很可爱。上课的时候,他们会非常努力地做个‘小海绵’吸收知识。”吴嘉慧说,她在城区教音乐课时,大多学生是为了考级,音乐是严肃沉重的。而在这里,孩子们学音乐,不是为了“使用”,而是为了“游戏”,“我陪着他们一起触摸看不到的上限。”

万分之一也是可能

康乐村是凝缩着依托服装制造业而成形的“乡缘社区”。来自湖北、四川、广西或者广东潮汕的从业人员,或苦于老家无人带娃,或希望能够陪伴孩子成长,将孩子从千里迢迢的老家带来了这里。

森林里的小小音乐家 城中村里的小小音乐家(5)

孩子们用小手逐一按出不同的和弦,有时候几个和弦就能组成一首他们喜爱的曲子。

流动儿童往往更早熟和懂事。宋城说,不少孩子们会帮家里看档,还会帮父母招揽生意。走在村里,不少孩子成了店面的“小东家”,报价买单十分熟练。

但与所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一样,康乐村的父母同样希望孩子未来能够出人头地。他们负担着每学年近1万元的学费,在白天的辛苦工作之余,对孩子的日常功课也十分关注。

“流动孩子比较缺少‘美育’课程,家长的经济条件可能也不足以支撑这类型的学习。”谈起设立尤克里里课程的初衷,宋城坦言,只要能让孩子们变得更好,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全力去做。

森林里的小小音乐家 城中村里的小小音乐家(6)

课堂休息时间,几个孩子围着课室的电子琴试着弹奏。

学音乐、练乐器、组乐队……对这些很少接触的新事物,孩子们一开始怯怯的。从事公益音乐教学已经9年的小胖老师鼓励他们:“人人都可以是音乐家。音乐会让我们更加勇敢、自信。”他坐在“小禾的家”的木地板上,孩子们盘坐在他身边学着弹唱《万水千山总是情》。“平常也会教他们一些粤语歌,希望能够通过本地音乐增强他们在文化上的融入感。”小胖说。

森林里的小小音乐家 城中村里的小小音乐家(7)

小胖老师正在教孩子们弹唱《万水千山总是情》,他希望通过这首脍炙人口的粤语金曲来增强这群外来孩子对本地文化的融入感。

两年来,小胖老师见证了孩子们越来越大的嗓门,“以前说话都细细小小的,现在都敢跟我‘吵架’了。”孩子们的世界也越来越大。教室墙上,在星海音乐厅、越秀公园等各个地方表演的照片串成一串。从站成一小排,在台下张望着不敢上去,到每次举手争着要去表演,被念中名字激动得跳脚,“他们真的勇敢了很多,在台上越来越大方。”

森林里的小小音乐家 城中村里的小小音乐家(8)

在社区摆摊活动中,尽管观众寥寥,但梅志萍和黄嘉丰依然坚持着表演弹唱。

但对小“候鸟”们来说,广州也许只是一个落脚点。在康乐村读完小学,面临升学择校时,不少家长考虑将孩子送回老家读书。

森林里的小小音乐家 城中村里的小小音乐家(9)

尤克里里开课前,孩子们在中心的走廊边走边试着弹自己喜欢的歌。

比起向往孩子们以后都成为“大艺术家”,宋城更期待他们能够在音乐中释放情感、体验人生,“多年后他们回想起在城中村的经历,如果能有一些美好的色彩,就很好了。哪怕只记得现在的快乐也不错。”

“我爸妈叫我回老家去念初中。”即将小学毕业的卢滢,已经做好回广西老家的准备。

“那你还回来吗?”同学郭旭雄凑上去问。

森林里的小小音乐家 城中村里的小小音乐家(10)

在社区公益摆摊结束后,社工宋城带头搬走表演的凳子和麦架,以带动孩子们养成收拾的习惯。

“当然!我寒暑假还要回来的!”卢滢紧握着尤克里里,拨出清脆和弦。

【文字】钱明雅 马瑞婕 尚黎阳

【摄影】梁钜聪

【剪辑】杨奇

【海报】谭唯 潘洁

【作者】 钱明雅;梁钜聪;杨奇;马瑞婕;谭唯;尚黎阳;潘洁

广东民政头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