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大师王阳明大传(心学大师王阳明)
王阳明(1472-10-31至1529-1-9),汉族,原名王守仁,幼年名叫王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哲学家、书法家。
明成化八年,王阳明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官拜南京吏部尚书。王阳明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超过十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
王阳明十二岁读私塾,十三岁丧母,十五岁时就屡次上书皇帝,献策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十七岁结实一云游道士,相谈甚欢。十八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阳明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二十岁时,王阳明第一次参加浙江乡试,与胡世宁、孙燧同榜中举,二十二岁时考进士不中,内阁首辅李东阳对其笑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阳明拿起笔就完成了,朝堂上的元老们都很惊奇他的天赋才能。嫉妒他的人就开始议论说,这个年轻人如状元及第,必然是目中无人。王阳明二十五岁再次参考科举,再次落第。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二十八岁参加礼部会试,因考试出色,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授刑部主事。三十五岁时,弹劾刘瑾擅政失败, 贬至龙场驿站。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阳明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几年后,刘瑾被除,辗转京城任职,1516年被擢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等地。任职期间剿灭福建、广东一带猖獗的盗贼,1519年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1521年加封王阳明为新建伯,世袭。1522年父亲去世, 回乡受制,此间创立阳明学院,他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1527年受命前往广西平剿叛乱叛乱,奋武扬威。
平乱后,王阳明因肺病加重,向朝廷上疏乞求告老还乡,推荐勋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朝廷的批复就回去了。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卯时病逝于江西南安府大庚县青龙港船中。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