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十大反派排行榜(看似无关紧要其实不可或缺)
作为中国古代最强草根逆袭奇迹,朱元璋开创大明朝的辉煌里,有一条后世创业者膜拜的成功经验:用人。
这位帝王一生历经考验,多少次凭着强大文武团队闯过去。麾下能掐会算的刘伯温,能征善战的徐达,更在传说中神一般强大。后来那位要造反的宁王,就对这用人经验无比仰慕,玩命搜罗一群土匪文匪,满以为里面就有自家的徐达刘伯温,待到真扯旗开打,撞上了明朝大儒兼圣人王阳明,却是立刻被揍的稀里哗啦。用人的学问,不留神就学跑偏!
好多人都感叹,宁王这是看人眼歪,但比比朱元璋就知道,宁王更跑偏的,是用人理念——所谓会用人,不是打游戏开外挂,选对一个人才就能大杀四方的事,演义小说里才会有。真正的人才团队,却好似钢铁战车,除了惹眼的几位,任何一个不起眼的环节,却都是无比重要。正确的人放正确位置,再小的角色也马虎不得!
就看朱元璋的团队里,却也有一些平日没存在感的龙套角色。可缺了任何一位?留下“治隆唐宋”辉煌的大明朝,别管刘伯温徐达们如何强到逆天,也妥妥是梦幻泡影。
一:种田将军
第一位龙套,正是大明开国武将,蕲国公康茂才。
其实论身份资历,康茂才将军真不低,朱元璋还在要饭时,他就扯旗队伍造反了。最后更获封公爵,但放在明朝战将云集的武将序列里,比比横扫沙场的徐达常遇春蓝玉郭英们,知名度却真叫低。照明初好些史料说:不是因为这位康将军不努力,而是他忒老实。
早在蕲县老家时,这位康茂才将军,就以孝顺父母知名,后来跟了朱元璋,老实脾气更从不改,吃苦受累说去就去,立功受奖时能让则让。但令他大多数时间默默无闻,却也为大明开国立下奇功的,却是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派给他的一个新工作:都水营田使。
听听名字就知道,这是个多操心的活:总揽朱元璋地界上的军队屯田水利事务。从此以后别人扛枪,康茂才扛锄头,别人立功杀敌,康茂才弯腰种地。标准吃力不讨好。
但朱元璋却并不是欺负老实人,相反任命的时候,就大倒苦水:今军务实殷,用度为急。实在点翻译:朱元璋的队伍,眼看就吃不上粮食了!
战争年代,粮食就是争天下的头号大事。可放在此时朱元璋身上,别看正照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低调苦干,但“广积粮”这条,却是勤扒苦做也积不住。他当时的地盘,比几个对手都小的多,队伍扩编快,年年仗没完,缺粮缺急了眼,更各种名头横征暴敛。
朱元璋也知道,这么恶性循环下去,不单败人品更败家,没准争天下还没影,内部就要窝里反。也就放了这大招:屯田!如此生死存亡大事,当然也得专人专管,还必须得是任劳任怨,且办事认真的老实人。于是康茂才走马上任!
这以后的几年里,朱元璋大军开疆拓土的滚滚征尘里,康茂才一度就没了影。待到几年后,羽翼丰满的朱元璋开始傲然亮剑,朝着一统天下的目标高歌猛进时,康茂才这才再度踏上沙场。而他留给朱元璋的,却是满当当的粮仓,无论鄱阳湖上决战陈友谅,还是二十五万明军挥师北伐中原,初生的大明朝一边轻徭薄赋,废掉各种横征暴敛,一边却底气十足,多少硬仗恶战却从没缺粮。好似加满油的战车,隆隆碾平天下!
关键的加油者,正是几年里汗滴子摔八瓣扛锄头的康茂才。
如果说历史如大戏,帝王将相似主角,低调的康茂才,却是一个靠谱的搭台剧务。任何要干大事的英雄,满世界寻觅心目中的刘伯温徐达前,自家团队的这事,却要瞧清楚:撑台子的老实人,到位了吗?
二:跑路谋士
在朱元璋的用人经验里,十分重要的一条,就是招揽文士。他的文臣谋士,堪称各种类型齐全,比如政治家型的李善长,谋略型的刘基,学者型的宋濂。但也有一位不太出名的仁兄,却兼有这三位牛人的长处——叶兑!
叶兑,浙江台州人,元末明初大儒,他的学问水平有多强?可以问问朱元璋的另一谋士,明初文化教育第一人宋濂。这位宋濂老师一辈子心气高治学严,给朱元璋的儿子做老师时,教学出了矛盾,朱元璋的面子也常不买。可读了叶兑的文章,却是分分钟佩服的五体投地,恭恭敬敬跑来求教。可这么强的人,为何名声不显?听听叶兑先生给朱元璋的原话:取荣华富贵,并非所愿!
出身南宋名门的叶兑,如果想出名,以其才学水准,恐怕早就名满天下。可自从南宋覆灭,叶氏家族就三代恪守祖训,从此闭门谢客做学问,多少高官厚禄送上门也不搭理,一心以教书为业。但在听说了朱元璋的名号后,叶兑却不等不靠,突然扔下书本跑来求见!
低调了多年的人,突然高调跑来自我推销,连朱元璋本人都不敢信,但在看过了叶兑带来的见面礼后,朱元璋秒信了——《武事一纲三目》。
这是多年坐看风云的叶兑,洋洋洒洒写成的一篇军事散文,却一下戳中朱元璋心事:此时朱元璋坐镇应天,夹在陈友谅和张士诚之间,北边还有元朝,等于三面夹板气。说要低调求发展,可也被夹的扛不住。怎么扛过去?叶兑这篇文章,轻松就指了路:西边陈友谅兵强?那就先守住,北边有长江,元朝再凶也难过来,关键是南边张士诚,你要持续对他保持压力,占领他的要地。这样多大压力,你都是“宜足江东,观天下之衅”。
更厉害的是,这文不但告诉朱元璋如何渡难关,更连几年后取天下的难题都想到了:你想直接攻打张士诚的老窝苏州?那根本不现实,必须先拿下绍兴,苏州只围不打,迟早是你的。然后也根本不用对南方动大兵,从浙江一支船队出发,海路拿下福州。东南都是你的!
在朱元璋取天下的谋略里,后人大多津津乐道刘伯温的《时务十八策》,但要以走路来比喻:《时务十八策》好似一个宏伟蓝图,叶兑的《武事一纲三目》,抓的却是眼前实实在在的细节:真遇到了坑,怎样才能爬上来。
当然帮朱元璋爬上来的叶兑,最后也拒绝了朱元璋的赏赐,还是回家做了快乐的教书先生。也因此名声不显。但其中的道理,却是后来好些争天下的失败者们无视的:再美好的规划,看得见的长远前景,却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能够助你翻过眼前坑的人才,永远不可缺。
三:账房先生
其实如果细读《明史》,康茂才与叶兑的光辉事迹,都曾经在其中被大书特书。但大明首任户部尚书杨思义,却连这个待遇也没享受到,在大部头的《明史》里,仅留下了百余字的传记。放在几部朱元璋题材的电视剧里却更悲催,连名字都给改掉,换成莫名其妙的人物。
但很负责的说,虽然这位杨思义大人,既不能沙场建功,又没有运筹帷幄的智慧。但在朱元璋的事业里,他同样是不能缺的一位。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杨思义在《明史》里这一百来字的事迹,横扫天下的朱元璋,很可能难逃黄巢李自成们过把瘾就覆灭的悲剧!
因为他在朱元璋的团队里,从头到尾都只抓一件事:钱粮!
朱元璋争天下的艰辛路上,论最缺的东西,比起缺兵缺地盘来,缺急眼的就是钱粮,康茂才卖力扛锄头种地,总算救了开国战争时的急。但待到大明开国才明白:大明朝的穷,却才是更难救,举国一片废墟,元朝跑路前,卷走了北方各大府库金银,好些曾经几万人的城市,竟只剩下二十几户人家,全国简直穷到渣。救不了这个穷,大明朝的江山,很可能就是昙花一现。
在“救穷”这事上,后人大书特书的,就是朱元璋别致的“救”法,这位农民出身的帝王,采取了最别致的经济模式,全国生产一把抓,农村每月的生产,都是国家集中发布命令,不惜血本砸钱扶持,一定要把大明朝经济拽上去!
这个思维很给力,但一个必要条件也很实际:再好的规划,也要有人执行!
而作为农业老司机的杨思义,就成了最兢兢业业的执行者。他在朱元璋任吴王时,就是他的司农卿,兢兢业业忙活农事。待到大明朝开国后,更就任户部尚书。史料上没有说过,他有多么超远的战略眼光,更不曾见他如好些饱读诗书的文官一样,有多少闪光的高谈阔论。然而数年任上,他却有一样救命的品质:精细!
每一条朱元璋拍板的农业政令,哪怕只是简单一句话,都会被他一丝不苟,做出最详细的规划来,而且都是最可操作性的方案。比如朱元璋要全国推广种棉花,一个简单的种棉命令,他做出了二十多种种植方案,南北不同地区水土,分片依次推广。保证没有一处走样。于是没过几年,棉花,这个元朝时的奢侈品,真个走入千家万户,成为国人的生活必须品。
《明史》虽对他寥寥几句,却有一句经典评语:虽本帝意,而经画详密。轻描淡写,却是绝对的高难度,把一个简单的策划案,因地制宜做精做细,事半功倍的执行出来,却是他无与伦比的能力。任何一个团队,有这样强大执行力的低调人才,多么高瞻远瞩的谋划,都能确保从不跑偏,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江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