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万线脱贫攻坚(使出浑身解数换来整村脱贫)
本报记者 李金梅精准扶贫在一线,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千村万线脱贫攻坚?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千村万线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李金梅
精准扶贫在一线
有一个人用两年半的时间让2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体脱贫,让西博荣村成功摘帽,这个人就是莫旗尼尔基镇党政办主任、西博荣村“第一书记”周楠。为了带领西博荣村贫困户早日脱贫,他使出了浑身解数,仅有34岁的他,用一件又一件实事儿,让曾经质疑他的村民们刮目相看。
周楠已有10年的工作经验,2016年4月调入尼尔基镇,任挂职镇长助理一职,接手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扶贫易地搬迁。为真正了解百姓的想法,他挨家挨户地走,针对不同困难户,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为了让百姓住上舒适满意的房子,从盖房施工到贫困户搬迁,全程跟踪,全程监工。在各村“两委”的配合下,周楠用短短4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全镇24个村屯、303户的易地搬迁工作。
由于周楠在易地搬迁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推选为西博荣村第一书记。自从投入到扶贫工作,“精准”就成了周楠的工作目标,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落实。
2017年,莫旗推出“四种四养”产业扶贫政策,周楠每天和包村工作组、帮扶科局工作人员、帮扶干部,挨家挨户走、一家一家看,为他们出谋划策、解决困难、发放资金。2018年,他结合西博荣村的实际,将西博荣特产——牛奶、酸奶、奶皮子、苏子和“八种八养”产品一同销售。帮助贫困户在农产品大集中设立摊点,售卖各类农产品,引导贫困户在自强的道路上持续发力。
到西博荣村担任第一书记后,周楠无时无刻都在惦记着村里的发展,如何带动贫困户脱贫是他考虑最多的。
西博荣村是典型的达斡尔民族村,养奶牛是村里的传统,经过积极努力的争取,2016年旗民事局投入100万建设养牛小区,2018年又投入40万少数民族资金用于购买奶牛。
周楠在一次参加学习培训中,无意中听说包商村镇银行公益基金的事儿。回来后,他就开始积极协调,用半年的时间争取到50万元的扶贫公益基金,为西博荣村打造了一处以达斡尔民族风情为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餐饮区,不但使村里有了集体经济,还解决了贫困户就业难的问题。
2018年,莫旗实施打造少数民族特色山寨项目,决定把西博荣村打造成为特色旅游山寨,进行整村开发。得知这一消息后,周楠马不停蹄投入到了前期准备工作中,经过3个多月的忙碌,前期工作已全部完成,今年全面施工建设。
周楠为西博荣村争取的100万元用于购买奶牛的项目资金即将注入。现在他又开始争跑西博荣村养牛小区升级项目。周楠还促成了邮政储蓄银行贷款落地西博荣村,为想创业的村民提供了资金支持。
西博荣村村民沃劈山和沃亚东两家人是周楠的帮扶对象,自从与他们相识后,周楠就经常去他们家里,除了宣传政策,还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他们两家都有智残人士,周楠协调民政局、残联和医保局,为他们解决了一部分药费和补贴。周楠协调民政局将沃劈山家纳入低保保障,帮助沃亚东的儿子联系特殊学校,让智障孩子读上了书,融入了集体。周楠还联系企业,帮助村民以高出市场5角钱的价格销售手里的粮食,为村民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自周楠来村里工作,村民的心气儿顺了,把日子过好的信心足了。村民们说:“原来村里没有项目,现在有了;原来没有活儿干的,现在能就业了。”
周楠用两年半的时间,让西博荣村实现了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去年集体经济收入20.6万元。达斡尔民俗旅游从原来的小打小闹变成了现在的“西博荣民族特色山寨”。达斡尔族的传统美食牛奶、奶制品、山丁子、苏子从原来的只能在市场销售,到现在线上线下同时销售,供不应求。
在周楠的带领下,西博荣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村里的老百姓也从原来的懒散到现在的靠双手致富,西博荣村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正阔步前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