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意码是哪个数字(什么是34)
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状如北斗七星,体形扁平,长一、二尺,宽一、二寸,前端作手指形或云头形,脊背发痒,手抓不到,用以瘙痒,类似于现在所用的"痒痒挠"、"不求人",播痒可如人意,因而得名为"如意"。后来成为代表吉祥美好的器物,受到各层人士的喜爱,是我国比较常见的珍玩。
如意的历史悠久。关于它的来源大体有两种说法。一说如意原产印度,本是佛教徒们在背上搔痒的用具,梵语名" Anuruddha ”,音译作阿那律、阿那律陀等,其本意为"无灭"、"无贫",在《优婆塞戒经》、《四分律》等佛教典籍中与挖耳勺、刮舌刀、锡杖等并列为僧侣常用物品。此外,和尚在宣讲佛经时,也有的把经文写在上面,以防备临场遗忘。
另一说法认为如意由中国古代爪杖发展而来。唐代段成式《西阳杂俎》引述三国《胡综别传》称:孙权时有人掘地得铜匣,长二尺七寸,以琉璃为盖。又一白玉如意,所执处皆刻龙虎及蝉形,莫能识其由。使人问胡综,他说:"昔秦皇以金陵有天子气,平诸山阜,处处辄埋宝物,以当王气,此盖是乎?"说明秦始皇时期已经有了如意,并且被当作很有分量的宝物。因为如意含有吉祥之意,汉高祖刘邦与戚夫人生的儿子即名"如意"。这说明在西汉甚至更早时期,如意就是人们喜欢之物。此外,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出土过两件东周牙雕器具,其一端形如手掌,指尖弯曲,下连圆柱形长柄,与古代搔背用的"爪杖"相似。由此可以证明我国很早就有如意,并非自印度进口。
根据以上两种说法,可以这样认为:佛教传入之前,我国早已有了爪杖,并且已经成了很常见的用品,古印度佛教徒也有这种佛家用具,其功能与中国的爪杖相同,佛教的传入之后因为"如意"的名称吉祥,人们对其更加喜欢,以至在龙门石窟、敦煌壁画等佛像造型中多次出现如意,对于进一步扩大它的影响,提升它的地位起到了很大用。
如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首先在宫廷和达官贵人中间走红,成为手中常持之物,被人们视为"权杖"。据《北史.魏本纪第四》记载:北魏孝文帝检验皇子们的志向,拿了很多宝物任其挑选,元恪一把抓起如意,大受父王喜爱,后来荣登大宝,是为宣武帝。可见如意胜过所有的宝物。在造型上,以柄首屈曲手掌式为多,突出弯曲回头形状,具有"回头即如意"的寓意。在装饰上,还把美玉镶嵌进来,甚至出现了全部用黄金制作的如意。如《梁书.卷十二.列传第六》;"高祖之将起义也,阐文深劝之,颖胄同焉,仍遭田祖恭私报高祖,并献银装刀,高祖报以金如意。"这样的"金如意"已经成为馈赠人的宝物。
如意在南北朝时期,还有充当武器的作用。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又如《南史.韦叡传》:"虽临阵交锋,常缓服乘舆,执竹如意以麾进止。"如意竟然还有这种作用,真是令人不可思议。
到了唐代,如意的形制发展为柄身扁平,顶端弯折处演变为颈部,柄首为三瓣卷云式造型,可以说与秦汉时期的如意已经大不相同。唐王朝出现过"如意舞","如意"曾作为打节拍之用。诗人们写出自己得意作品,也有的拿来击打吟诵,而挠痒痒的功能却渐渐退化。这时的如意因其实用性很小,装饰性和艺术性自然会不断加大,但基本形状与早期如意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变。
明清两代,如意更加兴盛红火,因其特有的雅致,明末多用于室内装饰和案头摆设,特别是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如意到了这一时期,其实用性基本已消失殆尽,而形制却变得更加丰富,单柄首就有葵瓣、云头、莲花、灵芝等不同样式。如意的材质也朝多样化发展,有各色玉石、金、银、铜、犀角、象牙、竹、木、陶瓷等。清代康熙之后,如意成为皇宫里的珍玩,以灵芝造型为主的如意被赋予吉祥驱邪的涵义,成为承载祈福禳安等美好愿望的贵重礼品。其中有些罕见品类,如染骨如意、鹤顶红如意等。造型也别出心裁,如双首如意和形如两柄交错如意等。这一时期又转而开发如意的重大功能,比如每逢重要节日或皇帝后妃寿辰,如意常作为礼品敬献,而皇族也拿如意常赐王公大臣。到了清代中后期,如意在民间也越来越普遍,逢年过节、寿诞婚嫁都用如意做礼物,形体较大和贵重的如意还被用做镇宅之宝,成为人们身份、地位的象征。如意现在尽管已经成为古玩,仍然还很走俏,受到许多人的喜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