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学习心得文字版(老子道德经学习笔记)
紫气东来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反者,道之动
【憨山大师注】此因上言侯王当守道无为,故此教以守之之要也(承接上一章,大道无形无相,旷远难求,故老子退而求其次,教上位者守朴,并语之曰:”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何为朴?朴就是混沌,就是大道最初的用。“朴散则为器”,对于这句话,最有意思的一个描述,是德国人爱因斯坦给出的质能公式,E=MC2,从混沌到天地万有,精纯的能量转化为物质世界;当物质世界转化为精纯的能量,天地万有复归于混沌。这一章回答,为上位者,如何守朴?)。
知人者,谓能察贤愚,辨是非,司黜陟,明赏罚,指瑕摘疵,皆谓之智。但明于责人者,必昧于责己(即世人所谓严以责人,宽以待己)。然虽明于知人为智,不若自知者明也(回光返照,返见见自性,返闻闻自性,曰明)。老子谓孔子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者也。博辩宏大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也。去子之恭骄与智能,则近之矣”(据《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此为临别时老子对孔子的赠言)。谓是故也。庄子云:“所谓见见者,非谓见彼也,自见而已矣。所谓闻闻者,非谓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典自《庄子·外篇·骈拇》,大意是与其去耗费精神去观察他人、打探他人,不如回光返照,返见自见,返闻自闻)。能自见自闻,是所谓“自知者明”也(以上,是憨山大师在说个人的心性修养功夫。但是我们要注意,道家讲究“致虚极,守静笃”的心性修养,同时也讲究待机而动、顺势而为、因势利导的用。为上位者,如何守朴呢?《道德经》的原话,“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如何才能成器呢?如何才能有用呢?世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生而为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长处,也必然有自己的短板,为上位者最忌讳的就是自以为无所不知、自以为无所不能。知人者智,指善于识人,知道他人的长处;自知者明,指知道自己的短板,知道自己不擅长做什么,如刘邦、刘备、李世民等。把这两句合起来,就叫做“明智”,明为体,智为用。就好比有一只水桶,其容积很大但存在漏水问题,所谓“志大才疏”。上位者不要回避自己的才疏学浅,首先要找到能够弥补其短板和漏洞的材料,如此长短相结合,最终打造、成就了一只完整的、能够盛水的大水桶。上位者先能自知,而后方能知人,在管理上,这就是搭建核心班底,如刘邦先后找到萧何、张良、韩信等。为上位者,面对任何问题,包括内、外部的,首先要搞清楚症结所在,然后去找到合适的人来解决问题。比如刘邦,知道自己统筹全局、战略规划不行,就找来张良;知道自己行政管理、组织生产、后勤调度不行,就找来萧何;知道自己用兵不行,就找来韩信。成大事的第一步一定是,搭建核心团队,核心团队成员相互弥补、消除短板,故孙子兵法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修己而待机,此之谓也)。
世之力足以胜人者,虽云有力,但强梁者必遇其敌,不若自胜者强(所谓山外有山)。然欲之伐性,殆非敌国可比也,力能克而自胜之,可谓真强(每个人,其真正的敌人是自己的欲望,战而胜之,此为真强)。如传所云,“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者(典自《中庸》,大意是,真正有修养功夫的人,能够适应一切环境、一切人,同时又能保持自己的人格、气节与立场,决不随波逐流;真正有修养功夫的人,遇到任何事情,都能独立思考,就事论事,不偏不倚,决不人云亦云),所谓“自强不息”者也(憨山大师还是在说个人的心性修养功夫。换个角度,何为“胜人者有力”?上位者要凝聚民心,确保上下一心,力出一孔,对外形成合力,不发则已,一发必中,击败一个又一个强敌,从胜利走向胜利,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何为“自胜者强”?上位者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心中的贪婪和欲望,面对它们、击溃它们,所谓“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位者先要能战胜自己内心的贪婪和欲望,其次凝聚民心,形成合力,内外兼修,则能无坚而不摧。这两句合起来就是“强而有力”,以强为体,以有力为用。面对这般强而有力的国家,任何敌人决不敢轻易侮之)。
凡贪得无厌者,必心不足。苟不知足,虽尊为天子,必务厚敛以殃民,虽贵为侯王,必务强兵而富国。即纵适其欲,亦将忧而不足,故虽富不富(贪心永无止境的人,即使已经富有四海,犹不知足)。苟自知足,则鹪鹩偃鼠(典自《庄子·内篇·逍遥游》,原文是“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大意是,鹪鹩、偃鼠之辈,需求有限,很容易满足),藜藿不糁(藜藿,泛指野菜。糁,指米粒。典自《庄子·杂篇·让王》,原文是“孔子穷於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颜色甚惫,而弦歌于室”,大意是孔子连续七日粒米未进,仅以野菜果腹,虽身在困厄,但心境光明而快乐),抑将乐而有余,此知足者富也(以孔子故事为例,有道者无论是身处困境还是闻达于天下,其心常乐,故曰知足者富)。强志,好过于人者,未为有志。惟强行于道德者,为有志也(憨山大师还是在说个人的心性修养功夫。富,古义是完备、厚实。换个角度,何为“知足者富”?上位者知足、无为,百姓的家底才会厚实起来,国家的底蕴也会厚实起来,故曰“知足者富”。反过来,上位者贪得无厌、穷奢极欲,百姓只能是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此为动摇国本。何为“强行者有志”?上位者必须意志如钢,只要是有利于国、有利于天下、有利于千秋万代,虽千万人吾往矣。在发展前进的过程中,欲望和诱惑无时不在,困难和挑战不仅仅来自于外,组织内部一定也会出现种种问题,所谓“荆棘丛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有些干部小富即安、斗志衰退、贪图享乐;有些干部拉帮结派、排除异己、结党营私、中饱私囊;有些干部与地方豪强相勾结、形成利益集团、影响关键决策。。。上位者必须保持清醒,认准方向,不忘初心,持之以恒,如同板桥先生诗中所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能如此方可称之为”强行者有志“。这两句合起来就是“知足、强行”,知止为体,强行为用。普渡众生,为天下苍生谋福利,不是只要有一颗慈悲的心就可以做到,如果不能心如墙壁、如果不能虽千万人吾往矣,那还是不要谈了,先回去修行吧,免得误人误己)。
所者,如“北辰居其所”之“所”。又故有之义,盖言其性也(所,指处所、位置,可引申为根本、人性、心性)。孟子曰:“性者,故而已矣”(典自《孟子离娄章句下》,大意是,现在谈到人性方面,还是从故有的、已经发生过的,好的这一面来看)。世人贪欲劳形,冀立久长之业,殊不知戕生伤性,旋踵而灭亡,谁能久哉?惟抱道凝神,而复于性真者,德光终古,泽流无穷,此所谓“不失其所者久”也。世人嗜味养生,以希寿考,殊不知厚味腐肠,气惫速死,谁见其寿哉?惟养性复真,形化而性常存,入于不死不生,此所谓“死而不亡者寿”也(“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可以做两种解释,①于形而上,大道是天地万有的根本,合于道者自能长生久视,即便形体消亡了,大道不生不死、亘古长存;②于世间法,上位者能够做好自己的本分、本位,你所为之奋斗的事业必定能够长久存在,即便自己形体消亡,你曾经的立功、立德、立言,必然会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是上位者的本分呢?就是做好上述三件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意谓道大无垠,人欲守之,莫知其向往(大道无形无相,旷远难求)。苟能知斯数者,去彼取此,可以入道矣。侯王知此,果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适足以全性复真,将与天地终穷,不止宾万物、调人民而已(何为守朴?若能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决定能长生久视、与天地终穷。若能做到明智、强而有力、知足强行,决定能风调雨顺,万民归心,四海宾服,万国来朝)。又岂肯以蜗角相争,以至戕生伤性者哉(最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不留恋、不贪著世间富贵名利,功成、事遂、身退,天之道。另外,本章中的三句,知人vs.自知,胜人vs.自胜,知足vs.强行,实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老子对于这三句的使用,颇有佛家“中观”之妙趣。大道体、相、用三位一体,如果只空谈一个“虚无”,只枯守一段顽空,不敢起用、也不能起用,实在是无趣的紧。大道,是活泼泼的)?
河南 老君山
河南 老君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