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的简介(和田子玉的前世今生)

自古以来人们追求子玉、痴迷子玉、崇尚子玉,多以子玉为珍。追其缘由,皆因其与山料相比总体质量较好,密度高,莹润,鲜艳。但对子玉的称呼却是各有各的见解和习惯。

和田玉的简介(和田子玉的前世今生)(1)

和田籽玉

一般来说,有子玉、籽玉和仔玉三种叫法,那么,到底哪种叫法更准确?

清代陈性的《玉纪》说:“产水底者曰子儿玉,为上。产山者曰宝盖玉,次之。”从“子儿玉”看,对其称呼背景应由石子儿而来,就是说,河底的玉石,像石子儿一样。

至于“籽”玉,可能是因为专指颗粒较小水产玉。《新华字典》解:“籽,植物的种子:菜籽、莲籽、桐籽、瓜籽儿、结籽。”看来,都是小颗粒。那么,较大一点的水产玉怎么称呼?

我们再来看看“仔”玉的称呼,《新华字典》解:“仔:幼小的,(多指家畜、家禽),仔鸡、仔猪”。

巨大的和田水产青玉玉料

和田玉的简介(和田子玉的前世今生)(2)

集市上的大玉(水产料)

和田玉的简介(和田子玉的前世今生)(3)

和田羊脂玉子料,体量硕大如斗,重31.5公斤

以上这几块水产大玉,是称其“子玉”呢?还是“籽玉”呢?还是“仔玉”?看来三种称呼都不准确!鉴于目前还没有更妥帖的名字,大家根据其形态仍称呼其为“子玉”。

那么子玉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和田玉原生矿,大约形成于三亿年前的华力西运动晚期。后来随着造山运动使昆仑山的隆起而定位在高海拔的山巅之上。露出地表的玉石原生矿,在长期水流、冰川的剥蚀和作用力影响下,变成了碎块。这些碎块,又在冰川和洪水的作用下,被移至山谷河流中,当汹涌的洪水裹挟着这些玉石碎块奔腾而下,与河中其它各种岩石碰撞磨擦,玉石碎块的棱角逐渐被磨平,状如卵,被大自然并为“鹅卵石”之列。一般情况下,河流上游的玉石块体普遍较大,越往中游、下游玉石块体越小,这是由其在河流中的磨损程度决定的。在上游,不但玉石的块体大,棱角也比较明显,虽有所磨圆,但仍能看出它作为山料碎块的初始形状,这种形态,当地人称“山流水”;到了中游,玉石块度相对小了一些,棱角也几乎不明显了,换句话说,更像鹅卵石了;到了中下游,玉石块度小的偏多,体态更圆,表面跟平滑,是地道的“鹅卵”状了。

和田玉的简介(和田子玉的前世今生)(4)

各色和田子玉

子玉是二次成矿,形成于第四季时期,它的形成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地质学中的第四季是最新的年代,已有260万年,它又分为更新世和全新世,其中全新世距今约有1万年。

看来,子玉形成于一万年到几百万年之间。

从理论上讲,凡是有原生矿的地方,其身边的河流里就有子玉存在。但现状是,有的河流无子玉,有的河流极少见,有的河流因产优质子玉而闻名遐迩,如和田的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且猜一猜:

不产子玉可能是因为有些河流产生的时间(河流会经常改道)不到一万年?但也会有带棱角的玉石碎块或山流水玉啊!

不产子玉的河流附近即使有玉石原生矿,但因其没有大面积露出地表,也难以让冰川和洪水带进河流?

......。

至于产子玉的河流,当属流经和田的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最具传奇,它们可能是被先民最早发现的产子玉的河流。司马迁(西汉)在《史记》中说:“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班固(东汉)在《汉书》中说:“于阗之水......河源出焉,多玉石”。《魏书》中说:“于阗城东三十里有首拔河(即今天的玉龙喀什河),中出玉石......山多美玉”。《梁书》也说于阗国:“有水出玉,名曰玉河”(至此,有了玉河的称呼)。

这些记载至少提供了两个有意义的线索,一是于阗这个地名,它就是现在的和田;二是河源(水),显然是说玉石跟河水有关。

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是和田(于阗)的河水里产玉石,这当然就是是子玉。

今天的人们也几乎都在河床里找子玉

和田玉的简介(和田子玉的前世今生)(5)

塔里木盆地卫星图上的玉龙喀什河和喀拉喀什河(红圈内右边的是玉龙喀什河,左边的是喀拉喀什河,两河相距很近。)

和田玉的简介(和田子玉的前世今生)(6)

枯水期的玉龙喀什河正是寻找子玉的好时候

和田玉的简介(和田子玉的前世今生)(7)

今天的人们就是这样在玉龙喀什河里寻找子玉的(此图来自网络)

其实,不止是河床里有子玉,和田地区的山前冲洪积扇中也有子玉,最著名的洛浦县胡麻地(位于玉龙喀什河以东)在清代就已开采。清代肖雄称此处为大、小骡马地,他说:“两处产枣红色子玉,在沙滩中掘取”。清光绪时县主簿杨丕灼记载:“小胡麻地在县北三十里,尽砂碛,因出子玉、璞,......寻挖者甚众”。他描写采玉的情景说:“月出澹云遮,渺渺平沙。眼前完毕见菁华,道是似萤萤又细,碧血犹差。终日听鸣鸦,夜夜灯花,水泉声里有人家。举畚朝朝趋社鼓,一路烟霞”。1916年,湖南督军府谢彬被北洋政府财政部派至新疆考察,大约是1917年,他在胡麻地见到:“小胡麻地,前清于此采玉,居民达千余户”。

此外,叶尔羌河、且末河等多处河流都产子玉。

我们来看看古人是如何采玉的:古代把在河中采玉称作捞玉。清代姚元之在《竹叶亭杂记》中对在(叶尔羌)河中捞玉有着精彩的描写:“叶尔羌之玉则采于泽普勒善阿。采恒以秋分后为期,河水深才没腰,然常浑浊。秋分时祭以羊,以血沥于河,越数日水辄清,盖秋气澄而水清。彼人遂以为羊血神矣。至日,叶尔羌帮办莅采于河,设毡帐于河上视之。回人入河探以足,且探且行。试得之,则拾以出水,河上鸣金为号。一鸣金,官即记于册,按册以稽其所得。采半月乃罢,此所谓玉子也”。一般来说,春、秋两季是捞玉的最好季节。秋季枯水后,玉石容易显现。春季冰雪消融,水位仍很低,玉石也容易落出。这是捞玉的最佳季节。乾隆皇帝对其也有描写:“于阗采玉春复秋,用供王赋输皇州。”

和田玉的简介(和田子玉的前世今生)(8)

当地百姓在玉河里捞玉的情景

清中期以前政府对采玉控制很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规定叶尔羌、和田所产的玉石为地方向清政府“任土作贡”的三大贡品之一。乾隆曾命令喀什噶尔办事大臣海明,不准地方擅自捞玉。如有“献玉”的给予报酬。他说:“和田所出的玉石,皆为官物,要尽得尽纳”。就在这一年,和田总兵和诚因藏匿供玉被处死。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叶尔羌参赞大臣期成额因将进供所剩次玉分售官兵,受到乾隆严厉申斥。

每到捞玉的季节,清朝执管供玉的官员通过回疆各地伯克摊派民工,并把他们分地段编营,军事化管理,沿着河道三、五十人并肩一字排开,如拉网过筛一般将河中子玉尽数捞起。场景壮观时达五百人之多。

《清实录》记载,和田及叶尔羌两地每年供玉在4000斤上下。据《新疆图志》记载每年两地供玉在7000到10000斤之间。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受当时社会物质财富及科技生产力的限制,当地群众仍沿用这古老的办法捞玉。

九十年代后期,河床里开始出现了机械挖玉。到2004至2007机械挖玉达到高峰,最多时玉龙喀什河河床里密集了三千多台机械和十余万人的挖玉大军。

和田玉的简介(和田子玉的前世今生)(9)

当代的挖玉大军

子玉的形成极其不易,经历了几百万年的历史。不说古代捞玉,即便是今天这样的机械挖玉,也是非常难得,往往数月不见几粒象样的子玉。

文章一开始说道:自古以来人们追求子玉、痴迷子玉、崇尚子玉,多以子玉为珍。追其缘由,皆因其与山料相比总体质量较好,密度高,莹润,鲜艳。今天,仍可从子玉的价格远高于山料几十倍甚至数百倍得出这个结论。

为什么子玉就普遍比山料质优呢?用古人抽象的解释:玉是阳气之纯精,或水之精。用现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解释应该是:1.质地、密度不均匀,且绺裂纵横的山料,长年在河里被水冲着跑,经历着碰撞、裂解、磨擦和侵蚀等一系列的自然筛选过程,所剩部分当然就是精华。2.由于子料表层的铁分子在河床里最容易氧化故而形成了美丽五彩的皮色,艳丽的颜色总是倍受青睐。

总之,子玉是大自然的恩赐。它的形成依赖于形成条件极为苛刻的玉石原生矿,而玉石原生矿又必须生在河流附近,还要露出地表,这样条件就更加苛刻了!再加上珍贵的子玉形成时间在1万年前至260万年之间,是个漫长的积累过程。

如今,这些大自然的积累在短短的不到20年的时间内几乎全部被淘尽,后人们还能挖到子玉吗?看来,他们对中华玉文化的传承只好依赖传世的子玉了。

手里有子玉的藏者们,好好珍惜吧!

关注junzirushuiruyu

石头君从事玉石行业多年,每日发布玉石有关知识

希望在这里结交玉友,交流鉴赏玉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