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曹魏故都步行街(藏在许昌闹市的一条繁华小街)

如果你在许昌问凭心街怎么走,或许很多人不知道;但问胖东来生活广场在哪儿,相信许昌人都知道!其实,凭心街就在胖东来生活广场西侧。

12月22日,记者来到凭心街,看到并不宽阔的街道两边商铺林立,街道的北头是市文化街小学七一路校区,南头是胖东来生活广场。这条繁华的小街上发生过哪些故事?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许昌曹魏故都步行街(藏在许昌闹市的一条繁华小街)(1)

教场是旧时士兵习武、操练的场所。资料图片

■ 明清时期的教场所在地

要探寻凭心街的历史,还得从教场街说起。“凭心街原来叫教场街。”凭心街的老住户刘国军说着,还专门拿出户口簿让记者看。

正如刘国军所说,户口簿上的家庭住址为教场街13号。那么,这条街为啥叫教场街呢?“我在这里生活70多年了,这里的一草一木、点滴变化我都记忆深刻。”刘国军说,他听老一辈人讲过,凭心街一带在明清时期是教场,也就是士兵习武之地。

记者查阅史料了解到,绿营是清代的正规军,由汉人编成,主要负责弥补八旗的不足和守卫国土。其军旗为绿色,因此叫绿营。清代中期,全国绿营共有1169个(其中标营336个、同城协营6个、同城营44个、分防协营169个、分防营614个),分为66镇,兵员共计648345人,可谓星罗棋布,分布在内地十八省各城要害。

那时,军队均开设有百亩以上的习武、练兵场所,人们通常将这种场所称为“教场”(也叫校场)。

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凭心街一带不再作为教场使用,很多来许昌定居的人就在这里建房子,使这里变成了居民区。

其实,除了凭心街一带,许昌还有一处练兵场所——“曹操练兵台”。它承载了当时曹军居住、卫都、军演的诸多功能。

“曹操练兵台”原有内外二城,内城在原台地边沿,占地29.4亩,外城在高台周围约100米处,占地50余亩。二城门均在南端,内外城各有城墙、垛口,城墙南北皆有一箭楼,今无存。练兵台正南面是一望无际的麦田,传说这里是曹操练兵的跑马场。“曹操练兵台”西南方1公里处有运粮河,是曹操运送粮草的水上通道,如今已经干涸。

■ 邻近火车站,引来很多居民

旧时,搬运业机械化程度低。新中国成立前,许昌的搬运工人非常苦,绝大部分靠肩扛、手提或拉车运输货物。他们多是贫苦的农民,其中,许昌的铁路搬运工人多来自鄢陵、扶沟、舞阳,少部分来自许昌、郾城。

由于凭心街距离火车站很近,所以很多人来到许昌后,就在这里住下了。“我的老家在禹州市郭连镇。我爷爷早年来到许昌后,就在这里搭了两间草棚,算是把家安在了许昌城。”刘国军说,他的爷爷为了养家糊口,就在火车站附近搬运货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旧时为了生活,逃荒的人只得在城里干一些下力的苦活儿,比如搬运、拉黄包车、推小车等。这些活计都需要好脚力,俗称“小脚行”。

“那时的包裹都比较重,粮包、盐包、棉纱包一个有百余公斤重。好在我们经常扛,练出来了,不用手扶就能扛到火车上。”正在街口晒太阳的胡顺发老人说,新中国成立以前,他在烟行扛包,一个烟包重100公斤左右,需要四五名工友帮忙托上肩膀,然后他扛着走到站台上卸掉。

“我记得那时街口只有一个水龙头,附近居民都会去那里排队挑水,邻里相处很融洽。”从小在凭心街长大的黄大妮为记者讲述了她的记忆。

■ 小胡同一跃成为布匹一条街

改革开放后,纺织品市场逐渐繁荣,工厂加大马力生产,市场供需两旺。不少下岗职工开始经商,在街头、商场卖布或成衣。许昌出现了不少新兴的纺织品市场,如南关纺织品批发市场、察院市场、思故台商业街、恒达利市场。

南关纺织品批发市场带动了周边市场的发展,凭心街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胡同一跃成为布匹一条街,附近的煤场建成了4层大楼,成为红极一时的芙蓉轻纺城。

时至今日,这些纺织品市场早已消失,但它们在特定时期繁荣了许昌的经济,为“南关商圈”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场街的名字也被凭心街所代替,这里的居民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第一批拆迁受益者,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

如今的凭心街完全融入了城市的商业繁华区,唯有曾经的街名向人们诉说着它的过去。

许昌曹魏故都步行街(藏在许昌闹市的一条繁华小街)(2)

今日的凭心街两侧商铺林立。记者 张铮 摄

相信很多“老许昌”都对芙蓉轻纺城有很深的印象。其实,胖东来生活广场所在的位置就是原来的芙蓉轻纺城。

据史料记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许昌地方手工业相当繁荣,城内和周围农村集镇有不少棉织机坊,生产棉布、棉带、棉辫、棉袜、棉帽等,除供应本地市场外,还销往山西、陕西两省。

旧时,城北机房街是棉织品集散地,素有“机声轧轧响北城”的美誉。许昌解放前夕,手工业织机作坊所剩无几,多数破产倒闭;许昌解放后,新成立不少国营性质的棉织厂、毛纺厂、毛巾被单厂、印染厂。

20世纪以前,许昌市场的纺织品以丝织品和麻织品为主。进入20世纪,棉花的种植面积扩大,棉织品逐渐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世纪30年代,许昌市场上销售的纺织品主要是木机土布,洋布很少。化纤布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一度十分流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蓝纱卡、卡其布、华达呢、斜纹布销量较大,锦纶、维纶、腈纶、涤纶、丙纶织物十分畅销。

当时,在“以粮为纲”的基本国策下,棉花生产让位粮食生产。棉布不够用,国家推出不少化纤布,其中就包括一面世就受到人们喜爱的的确良。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