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轿车就看这5款不会错(比轿车实用大空间)
教授认为,十数年前的中国汽车市场是属于常规轿车的时代,近十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是SUV的时代,在未来的一段时间,跨界车则很有可能会风靡全球。事实上近段时间各大车企不约而同地推出跨界车型,就已经验证了教授的这一观点。
跨界车源自轿车化的SUV,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了轿车、SUV、MPV甚至皮卡等车型的任意轿车组合。这也就是说跨界车是多种车型的结合体,它们虽然长得比较“另类”,但是通常都会集各种车型的优点与一身。
事实上跨界车并不是这两年才出现的新车型,早在十数年前市场上就有了包括宝马X6、本田歌诗图等在设计上令人惊叹的优秀车型存在。只不过由于它长得比较另类,所以很难被对汽车设计形态有着固有印象的汽车消费者所接受。如今,汽车消费者越来越年轻化,他们对汽车设计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才使得近两年跨界车得到了突破性发展。
极氪在去年4月份发布的首款量产车极氪001就是跨界车型,相比起它的性能和配置,其个性鲜明的车身设计也是让消费者掏钱买单的原因之一。在教授看来,极氪作为一个主打科技元素的汽车品牌,它的第一款量产车之所以会是跨界车型,正是因为跨界设计更符合未来汽车的设计元素。
9月份,东风雪铁龙也出了一款极具争议的跨界车型——凡尔赛C5 X。这款车的争议之处本身就相当有意思。对于这款车型,吐槽和褒奖它的双方都众说纷纭,但是似乎谁都无法在它的车身造型设计上找到缺点。
显然,即便是在凡尔赛C5 X这样极具争议的车型上,它的跨界设计也依然是符合大多数消费者审美的。眼看着凡尔赛C5 X在外观设计上的成功,与雪铁龙同属PSA集团的兄弟品牌标致自然也不甘落后。
近日,标致发布了海外版408的官图。408海外版除了换上了标致最新的设计语言以外,其跨界的整体造型与国内的东风雪铁龙凡尔赛C5 X如出一辙。408海外版最早将于明年初上市,之后还将引入国内销售。为了与国内408三厢版区分开来,新车将被命名为“408X”。
在日系车企当中,跨界车型的身影也出现在了丰田不久前才发布的第十六代皇冠上。值得一提的是,与之前的皇冠车型相比,第十六代皇冠更像是一个细分品牌,它包括了常规轿车、跨界车、SUV和轿跑。其中,跨界车和轿跑就是为年轻一代消费者准备的。
显然,车企不仅在中国市场上推出了跨界车型,它们在包括欧洲、日本在内的海外市场同样也将会推出跨界车型。由此可见,不仅中国年轻一代消费者喜欢跨界设计,这套个性化的车身设计在全球范围内都同样受用。
那么,跨界车会成为汽车设计的新趋势吗?教授认为,相比起已经逐渐失去市场的轿车和已经流行了十数年的SUV,跨界车无论是在审美层面还是实用层面都更加符合当下消费者的需求。
教授认为,任何设计首先需要考虑的都是当时的市场背景,以及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不同车型设计在不同时期流行的过程见证着不同时期消费者在当时对汽车的看法,同时也验证着汽车在不同时期的象征。
在十数年前,受到国内消费水平的限制,中国只有极小部分人能够有资格拥有一辆汽车。当时汽车在中国与其说是一台代步工具,不如说是一个身份的象征。因此造型更加正式、更有高级感的轿车才能在中国市场盛行。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水平大幅提升,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升级。如今,汽车在消费者心目中早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它们脱掉了那成象征身份的外衣之后,就成为了普通消费者眼中的代步工具。
对于一款代步工具而言,空间大、通过性好是它们的重要指标。因此,以东风本田CR-V、哈弗H6、广汽丰田汉兰达为代表的SUV在十数年内得以迅速吞噬市场。然而,拥有良好通过性的SUV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被它们牺牲的操控性。
随着各个国家的道路路况越来越好,消费者对车辆通过性的需求已经大幅降低,取而代之的是对操控要求越发严苛。此时SUV对于90%以上的消费者来说,通过性的实用价值已经远不如操控性。
从实用层面上来看,跨界车型同时拥有轿车和SUV的优点,并且还规避了它们在空间和操控方面的不足之处,将扬长避短发挥到了极致。跨界车不但在空间方面媲美SUV,而且底盘操控也与轿车接近。
另外在设计方面,中国主流的汽车消费群体已经换成了对新车外观设计更加包容的年轻一代消费者。从审美的角度上来看,相比起已经烂大街的普通三厢轿车和SUV车型,更加追求个性化的跨界车型显然更受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待见。
所谓轿车、SUV,这些都是在传统燃油车时代流行的概念,而这些受到造型概念限制的车型在设计上终究会有所局限。跨界设计的本质其实就是打破传统汽车设计思维的禁锢。在教授看来,集各类车型设计之大成于一身的跨界车只是汽车设计革命的起点,在新能源技术与自动驾驶技术高速发展的未来,汽车设计还将面临进一步的彻底进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