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斩的由来(鬼头斩的传说)

巴州城西南五里处,巴河岸边,有块方圆数百亩的开阔地此间有座飞檐翘角,十数层高的古亭,名曰:回风亭古亭始建于随代,唐时为接官迎送之处因风景雅致,颇受文人雅士青睐,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不死斩的由来?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死斩的由来(鬼头斩的传说)

不死斩的由来

巴州城西南五里处,巴河岸边,有块方圆数百亩的开阔地。此间有座飞檐翘角,十数层高的古亭,名曰:回风亭。古亭始建于随代,唐时为接官迎送之处。因风景雅致,颇受文人雅士青睐。

宋代以后,皇城迁徙,连接都城长安的米仓古道衰落,回风古亭年久失修,风水破败,便很少有人来了。

到了清朝中叶,地势荒僻的回风亭被衙门辟为刑场。刑场下临巴河,比巴城地势高,在此地处决人犯,万无一失。因而,每逢一年一度的秋决,回风亭便热闹起来。

嘉庆年间,川陕楚一带闹白莲教,官府调集了好几个省的兵力围剿。几年下来,起义军受到重创,巴州成了关押白莲教义军的重地。人犯多了,回风亭三天两头便人头攒动。

据说,白莲教多为亡命之徒,不比一般人犯,鬼头大刀架在脖子上,还狂呼乱叫不止。那些从未经历过战火的刽子手,在气势上便输给了人犯,下刀时害怕得手足发抖,以至好几次斩而不死,险些酿成大祸。

巴州知府正愁得一筹莫展,却有个自称敢杀人的女子找上门来。知府半信半疑,便让她去杀人现场一试身手,果然手脚麻利,手起刀落便斩下好几颗人头。知府像捞到了救命稻草般,下令由那女子专事斩杀白莲教徒。

“黑牡丹”虽在大牢被关押多时,却风采依然。当她昂首挺胸走下囚车时,喧嚣的人群顿时变得鸦雀无声。看客们既被她那视死如归的气度所折服,更为她冷酷中透着柔媚的美艳所倾倒。就连久经沙场,杀人如麻的总督也未能例外。

不需兵丁牵引,“黑牡丹”傲然走过人群,径直走上行刑台。她的怀中,抱着一个尚不满周岁的男婴。男婴睁着一双滴溜溜的大眼睛,不解地看着黑压压的人群。

“黑牡丹”用轻蔑的眼神扫了一下监斩台上的总督,嘴角露出一缕不易觉察的冷笑。随后,她昂起头来,轻轻甩了甩满头秀发,怀抱幼子慢慢地跪在行刑台上。

“鬼手”出来了。只见她一身素衣玄服,神色凝重,看客们的心早已提到嗓子眼上,齐齐的屏住呼吸,伸长脖子看着行刑台。就见“鬼手”手中的鬼头大刀呼啦啦抡起一圈耀眼的白光,那光圈越来越大,越来越快,越来越亮。就在看客们眼花缭乱之际,行刑台和监斩台上忽然飞起三颗滴溜溜旋转的脑袋。

“咕咚”声中,三颗脑袋一字形排开,坠落在行刑台上。一个是“黑牡丹”的,一个是“鬼手”的,另一个却是总督的。那个小小的男婴,也跌落在行刑台上,他忽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好奇地看着四周目瞪口呆的人们。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