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最后一只知了(阳光下只活五星期)

炎炎夏日,知了在树上高歌,为每一个夏天增添一份独特的音乐。这歌声,伴随着每个人的童年,伴随着流光岁月,从未消失过。

夏天最后一只知了(阳光下只活五星期)(1)

树上的蝉

从古至今,人们都在关注这小生命。它的神奇一生也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它总在夏天的傍晚,从田间地头、大树下的泥土里爬出,找到附近的树木,爬上去,蜕掉金色的外壳,从知了猴变成有两对翅膀的能飞的知了。人们称这个过程为“金蝉脱壳”。那么,它为什么从泥土中出来,它是如何到地下的,成虫知了在树上,为什么它的若虫在泥土里?

人们对这充满了好奇。

知了的学名“蝉”。早在19世纪,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就仔细观察过蝉,写过相关的科普文章。

我们一起来看看蝉的生长繁育全过程。请看下图:

夏天最后一只知了(阳光下只活五星期)(2)

蝉的一生

蝉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蝉的一生分为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蝉把卵产在树木的木质组织里,它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在树枝上刺出一排小孔,大约三四十个,每个孔大约产十个卵。必须有大量的卵,才能保证有后代的幸存。因为有一种叫“蚋”的昆虫,专门觊觎蝉的卵,待蝉刚刚产卵之后,蚋就把蝉卵刺破,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蚋的幼虫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家族。

那些没有遭破坏的卵孵化为幼虫。幼虫呈鱼形,身体下面有鳍状物,能帮助身体游动,走出卵壳。走出卵壳后的幼虫立刻蜕去皮,蜕下的皮自动形成线,幼虫就在线的一端悬挂着、摇摆着,显得自由自在,它在风中空气中,练就坚实的身体。不久,它落到地上,这时候,残酷的现实生活开始了,这么小的东西,只要稍微大一点的风,或者雨水,就能把它吹走或者淹没,如果不能尽快找到松软的泥土,钻进地下,把自己隐蔽,来自方方面面的危险都会使这小生命死去,它必须尽快寻找到软土。毫无疑问,很多孱弱的幼虫在入地之前,就已经牺牲了。

最后,这小幼虫找到合适的软土,就用两个钩钳使劲扒掘泥土,几分钟后,挖掘出一个坑穴,小家伙就进去,边掘土边钻,深入泥土,消失不见。

夏天最后一只知了(阳光下只活五星期)(3)

地下蝉的幼虫

法布尔这位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在当时还不知蝉的地下生活状态。如今已经真相大白,蝉的若虫在地下以吸食树根的汁液为生。需要四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地下,缓慢生长。而在地面上生活的时间,只有五星期。

夏天最后一只知了(阳光下只活五星期)(4)

钻出泥土的知了猴

蝉的幼虫傍晚钻出地面后,生理本能会让它寻找树木,攀爬上去,开始“金蝉脱壳”,它用前爪紧紧抓住树皮,后背裂开一道缝,向外膨出,露出黄绿色的蝉体,接着头出来,吸管和前腿出来,最后是后腿和折着的翅膀。这时,除掉尾部,它的身体都出来了。

夏天最后一只知了(阳光下只活五星期)(5)

蜕皮

接着,它就会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它把自己的身体倒悬,尽力张开翅膀,翅膀由原来在身体两侧很小,变得超越身体长度很多。然后它猛地向上翻起,前爪钩住蝉蜕,尾部从壳里挣脱出来。这时的蝉看上去还不十分强壮,黄绿色的身体显得十分娇嫩,过不久,身体颜色变成棕黑色,翅膀也硬实了,这时,它就可以飞翔了。这一切,发生在晚上,一是因为夜晚较为潮湿,对它爬出地面和蜕皮更有利;第二,我想,是因为夜间出来相对安全吧,可以避开人类和天敌的破坏。但是,现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了猴是美味食品,高蛋白有营养,因此,夜晚拿着手电,捉知了猴就成了一景。

夏天最后一只知了(阳光下只活五星期)(6)

蜕皮中

夏天最后一只知了(阳光下只活五星期)(7)

刚刚蜕皮完毕的蝉

小时候的夏天,吃完晚饭,约上小伙伴,在村子里的大树下寻找知了猴,一捉能捉到半碗,母亲说用盐腌了,第二天早晨油炸着吃,非常香。

小时候家里贫寒,常年吃不到肉,感觉油炸知了猴就是天下最美的佳肴。

夏天最后一只知了(阳光下只活五星期)(8)

油炸知了猴

现在长大了,变老了,对童年生活更加留恋,总是还会在夏天雨后的傍晚,拉着家人去找知了猴,只是为了重拾童年的乐趣。

知了的一生,上天入地,可谓神奇壮观。在多情的文人眼里,多年的地下黑暗时光,只为换来一个月的阳光下高歌,因此,他们感慨于此,赋予知了很多的精神寓意。古人认为蝉寓意着纯洁和清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它们出于泥土,蜕变成蝉之后,高居树木顶端,远离尘世污浊;它们不食人间烟火,只吸取汁液露水为食,可谓“出淤泥而不染”,因此蝉经常用来比喻清高纯洁品德的君子。

夏天最后一只知了(阳光下只活五星期)(9)

树上高鸣

蝉的生命历程,十分神奇,幼虫经过多年的地下生活,才爬出来蜕皮成为飞蝉,飞蝉的生命又十分短暂,敌不过一个夏天。蝉的蜕变,在古人看来意味着重生。为了信念的实现,奋不顾身。因此,古代葬礼往往在逝者的口中放玉蝉,意味着获得庇护和永生。玉蝉的形象在商代就有了,挖掘出土的殷墟里就有多件玉器有蝉的身影。

夏天最后一只知了(阳光下只活五星期)(10)

汉代玉蝉

古代文人对蝉有一种特殊情愫,他们爱蝉,就是因为蝉的不食人间烟火,高洁的品性,和蜕变重生的特性。

现在,人们对蝉依然有一种情愫,对蝉的地下多年,地上短暂阳光下生活充满了敬畏。人们理解蝉,爱惜蝉,敬重蝉,由蝉的生命历程认识到活着的意义。

台湾作家林清玄在他的散文《知了》中说:”蝉的叫声严格说起来,声量应该属噪音一类,因为声音既大又尖,有时可以越过山谷,说它优美也不优美,只有单节没有变化的长音。

但是,我们总喜欢听蝉,因为蝉声里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飞上枝头之后对这个世界的咏叹。如果在夏日正盛,林中听万蝉齐鸣,会使我们心中荡漾,想要学蝉一样,站在山巅长啸。

蝉的一生与我们不是非常接近吗?我们大部分人把半生的光阴用在学习,渴望利用这种学习来获得成功,那种漫长匐匍的追求正如知了一样;一旦我们被世人看为成功,自足的在枝头欢唱,秋天已经来了。

是啊,长久的磨练和准备,默默地储备能量,无怨无悔,只为生命的延续,只为生命最后的辉煌!我们努力过,灿烂过,生命中就不再留有遗憾!为了哪怕一天的光明,心甘情愿长久在黑暗中!

台湾作家小思说:“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要好好的活过。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夏天最后一只知了(阳光下只活五星期)(11)

越是了解知了,越是不忍心去吃它。蝉生不易,刚刚从黑暗中爬出来的它,有权利过几十天阳光下幸福的日子。让我们宽容它的聒噪,忍住口腹之欲,爱惜这小生命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