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

#国学新知识#韩信一个新兵蛋子,是如何成为统帅,并让手下管辖的刘邦沛县的老部下听命于自己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问题的表面,你说韩信是统帅没错,你说刘邦委以重任也没错,但汉军实际上还是牢牢掌控在刘邦手里,韩信这个帅是刘邦任命的,但却不是大权独揽,因为刘邦为了制衡韩信,早就准备了一些预案,以应对潜在的风险。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经商)。——《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1)

先说韩信的出身。如果说刘邦是布衣出身,还是有点牵强的,因为刘邦的父亲怎么也算是个小地主,家里有地耕种。韩信这个布衣却是货真价实,他没有土地,没有钱财无法经商,在家乡人眼里就是一个不学无术、四处骗吃骗喝的人。

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同褥)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2)

为了不挨饿,韩信选择了吃白食,经常寄人篱下,因此很多人很厌恶韩信。一个大小伙子,长的又一表人才,但是成天不干正经事,能有什么出息!本来韩信已经选好了一个去处,就是在南昌亭长手下混吃混喝,但是他待的时间一长,南昌亭长的妻子不乐意了,当韩信又去蹭饭时,故意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还是要脸的,知道人家不欢迎自己,于是就不去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南昌亭长和泗水亭长相比,差了不是一点半点,这也是刘邦能够成为沛公,进而夺得天下的原因。南昌亭长养士,但是不能做到善始善终,他妻子也无法和刘邦的妻子吕雉相比,因此最后错过了韩信这样一个军事奇才。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3)

韩信一直在等待时机,观察天下大势,直到项梁起兵的时候,他才带上自己的宝剑去投靠项梁,因秦末天下群雄并起,但大多数是草寇,难以成就大事。因此直到楚国贵族项梁起兵以后,韩信才去从军,对于自己的主公,韩信是有选择的,而且他的眼光很准,当时的天下共主不是楚怀王,而是拥立楚怀王的项梁,如果不是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杀,恐怕就没有刘邦什么事了。但是项梁手下的人太多,韩信一直没有得到什么机会,后来项梁死了,韩信成为了项羽的郎中,得到了直接向项羽献策的机会,韩信想把握住机会,但是他多次献策,都没被项羽采纳。韩信年纪和项羽相仿,他了解项羽的个性,论军事才能自己和项羽相比还是略逊一筹。在项羽手下固然可以按部就班来获得官爵,但对韩信来讲,那并不是他追求的全部,他要成为不世出的名将,最好的方法不是追随项羽而仕,而是击败项羽而成就。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4)

韩信离开项羽,是一个大胆的决策,这意味着放弃当下从头再来,这个勇气和魄力就不是一般人有的。韩信并不知名,也没有魏无知的推荐信,因此到了汉军后,只被安排做了个小官。

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5)

不仅如此,韩信还因为犯法要被斩首,和他一起的十三个人都被杀了,马上就轮到韩信了,韩信不想死,他抬头看到了监斩官夏侯婴,于是大声说:“汉王难道不想得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杀我这样的人才呢?”夏侯婴看韩信器宇不凡,便利用自己的权力赦免了韩信,并和韩信攀谈起来,韩信抓住了这个机会,几句话之间就把夏侯婴说的连连称是,夏侯婴尽管是刘邦的近臣,但是所做的工作很多是见不得光的,很多人背后都议论纷纷,因此夏侯婴也需要得到认同,而韩信投其所好,对于滕公夏侯婴大大的赞美了一番,夏侯婴认定这小子有本事,可以推荐给刘邦,打压一下那群自以为是的将军,同时又可以提升自己的地位,既然是双赢的事,为什么不去做呢?

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6)

刘邦这个人很慎重,有夏侯婴的推荐,只能说明韩信不是楚军奸细,但是有没有真正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让谁来考察呢?刘邦选择了萧何,于是安排韩信做治粟都尉,也就是成为了萧何的下吏,让萧何考察韩信的能力。因为在沛县时,萧何就是负责官员的进退,对于人才的选拔和考核很有一套办法。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7)

韩信知道萧何在汉军的地位和分量,于是多次主动和萧何汇报工作,表现出了极强的工作能力,因此萧何十分认可韩信的才能。当汉军到了南郑的时候,很多人开始逃离,因为他们都不想背井离乡,因此都脱离队伍返回家乡,这时候的刘邦颇有点众叛亲离的意味。但对于这种现象,刘邦也没有办法。韩信看夏侯婴和萧何多次在刘邦面推荐自己,但刘邦还是没有重用自己的意思,于是便也和这些人一样,离开刘邦另觅他处。

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8)

萧河听说韩信走了,他来不及向刘邦禀报,便骑马去追。有人认为萧何也背弃刘邦逃跑了,便把这件事告诉刘邦说:“丞相大人也走了!”刘邦不禁大怒,突然间感觉到自己十分的无助,本来指望萧何可以在关键时刻支持自己,不想到落难之后他跑得比谁都快。

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9)

萧何两天后回到了汉军军营,在他的力荐下,刘邦准备启用韩信为将。在登台拜帅的那一天,众将都很高兴,因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可以做大将,但到了正式拜大将的时候,这个人居然是名不见经传的韩信,整个汉军里的人都十分惊诧。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10)

很多人认为韩信拜帅,就算是取得了刘邦的信任,但不知道的是韩信真正得到刘邦的认可,是在拜帅之后他和刘邦的一番谈话。他的一番论断,深入刘邦的内心,令刘邦对他大为敬佩,才真正认可他的能力,这个汉军主将的位子才算坐安稳。有人因为韩信最后被吕雉所杀,便说韩信的情商很低,在我看来不是韩信情商低,而是相对来讲,他的政治敏锐度和情商与吕雉、萧何相比略逊一筹,和刘邦更是不在一个境界上。但和其他人相比,却是其他人不能相提并论的。

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11)

韩信很懂得说话的技巧,拜帅之后刘邦问他:“萧何在我面前多次推荐,将军究竟有什么理囊妙计帮助我争夺天下呢?”韩信首先对刘邦的信任表示感谢,然后没有正面回答刘邦的问题,而是反问了刘邦一个问题:“汉王东出争天下,对手是不是项羽?”刘邦说:“当然是他。”韩信说:“大王认为自己的勇力能不能和项羽相比呢?”刘邦沉默了很久,最终终于说出:“我不如他!”韩信诱导刘邦说出自己不如项羽,其内心并没有战胜项羽的勇气,目的就是要为刘邦排异解惑,说出刘邦的真正的优势和他能够击败项羽的原因,这就叫做欲扬先抑、欲擒故纵,你想让人接受你的观点,不妨学习韩信所采取的这个手段。

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彊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彊易弱。”——《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12)

韩信为刘邦分析说:“项羽这个人勇力无双,在巨鹿之战中击破秦军无人可挡,诸侯们皆俯首听命。但是他太迷信个人的能力,而不愿意举贤任能,这就叫做匹夫之勇;项羽很爱惜楚军的将士,见到他们受伤就伤心的吃不下饭去,还会和他们同甘共苦,但是要论功行赏的时候,却舍不得钱财和爵位,让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不能得到封赏,导致怨声载道,这就叫做妇人之仁;从地理位置上看,项羽虽然称霸天下,自己却不在关中为王,他选的彭城是个无险可守的地方,让自己四面危机;他违背誓言,迁徙楚怀王而自封诸侯,纵容其他的能臣勇将也效仿他去废王自立,这破坏了天下的秩序;况且项羽这个人太残暴,征服一个地方就要屠城,导致百姓们都对他极度畏惧,没有人会真心归附。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馀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彊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13)

见刘邦面露喜色,韩信趁热打铁,说出了刘邦的优势。他说:“您能够反其道而行之,任用天下英勇之人,有谁不会被击溃呢?得到的土地分封给有功之臣,谁不会心服呢?以正义之师吊民伐罪,顺应了将士们东归的愿望,有什么样的敌人不会被击溃呢?”这是刘邦的三大优势,接着韩信又针对三秦之地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说:“章邯等三人本来是秦将,因为背叛了秦,致使秦国几十万部队被坑杀,秦国的百姓关中父老对他们的恨之入骨,不会真心支持他们。而汉王曾经和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深得民心,他们都急切的盼望您到关中为王,如今您进取关中,是拿回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只需要一纸文书三秦之地就可以平定了!”当然韩信所说有些夸大其词,毕竟章邯是秦末名将,要拿下他还是很费一番周章的。在进军三秦之地时,章邯也确实是难啃的骨头,坚守废丘对抗了一年之久,最后才城破而亡。

于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史记·淮阴侯列传》

看到了吧,韩信拜帅后最开始并不能单独行动,他的工作更像是参谋长,为刘邦出谋划策,刘邦再按照他的计策部署安排众将各司其职。你说众将服韩信,还不如说韩信的计划是通过刘邦来下达的,众将不服韩信,但不能不听刘邦的。

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14)

直到讨伐魏王豹的时候,韩信才有了独自领兵的权力,但在擒获了魏王豹后,刘邦又给韩信安排了个搭档。这个人就是刘邦曾经的大哥,燕赵之地的大佬张耳,韩信和张耳一起攻破了魏国和代国。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15)

但攻破了魏代之后,刘邦就把韩信训练出来的精兵给调走了,实际上就是把韩信自己苦心经营的手下和他分开了,把这些人都补充到了对抗楚军的前线。你说韩信培养自己在部队里的势力,他根本就没有机会,只要锋芒彰显,刘邦就会把他的手下换成新人,你说韩信想培养自己军中的势力,想都不要想,他就是个高级教练,他培养出来的强兵勇将,基本上都得被刘邦直接调走。

韩信是什么时候被刘邦重用的(韩信掌兵韩信初来乍到)(16)

因此众将清楚,尽管名义上韩信是汉军主将,但权力实际上一直牢牢掌握在刘邦的手里,他们不是服从韩信,而是听从刘邦的安排。说刘邦对韩信信任更谈不上,只不过是即用且防而已。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