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牧文化的历史故事(青城故事汇四十三)

说起姓名,人们常常会想起百家姓而人们印象中的百家姓都是汉族的姓,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游牧文化的历史故事?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游牧文化的历史故事(青城故事汇四十三)

游牧文化的历史故事

说起姓名,人们常常会想起百家姓。而人们印象中的百家姓都是汉族的姓,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我国古代姓与氏不同。据许慎《说文》中记载"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而且中国最古老的一批姓,如好、姬、姚、姜等,均带有"女"字偏旁。而氏则是聚居生活在一起的部落标记。

由此我们可知,最初姓是代表血统的,出自母亲;氏是代表宗族的,出自父亲。氏是进入父权社会才产生的,随着氏的范围扩大,有的以职业为氏,有的以官职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秦汉以后,姓氏基本上合二为一了。

呼和浩特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城市,其姓氏如同民族构成一样,是十分复杂的。

在现今呼和浩特的二百五十多万人口中,大多数是汉族人,他们来自全国各地,《百家姓》、《千家姓》等姓氏史著上有的姓氏在这里大都可以找到。

相对于内地城市来讲,呼和浩特作为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城市,其姓氏也就会有地方特色。明朝建立归化城以来,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最主要的变化就是与汉族文化交融,开始使用汉姓汉名,或汉名、蒙古名同时使用。如云、王、李、卡、赵等都成为呼和浩特蒙古人中人口较多、影响较大的姓氏了。

同时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另外两个主要少数民族一一满族、回族人口,大都是在清朝时期以驻兵或经商迁入的,这两个少数民族无论在人口数量上,还是生活在这里的时间长短上,都不能和世居这里的蒙古族以及明朝时期大批迁入的汉族人相比,而满、回两族的姓氏却非常丰富,姓氏之多、之复杂不仅当地少有,而且全国也极为少见。

回族不仅是我国人数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而且回族讲汉语、用汉字,这就使其在姓氏上有了和汉族更多的相似之处。由于回族的祖先大多是从西亚迁徙而来,以阿拉伯人、波斯人、中亚各族人为主体,融合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而逐渐形成,回族姓氏不免受汉族的影响,通常以"百家姓"、"千家姓"中的汉族姓氏为主。但回族的姓氏中也有不少是音译阿拉伯语,汉姓化而成的,这些姓氏在"百家姓"中是找不到的。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回族不仅接受了汉文化,而且连姓氏方面也接受了汉族的姓氏文化。

资料表明,呼和浩特市的回族姓氏有一百四十余个,这些姓氏按拼音为序分别是:艾、安、巴、白、包、班、摆、把、拜、陈、曹、福、常、蔡、崔、丁、邸、底、戴、代、杜、邓、丹、窦、冯、傅、费、郭、古、甘、葛、弓、谷、关、高、韩、哈、虎、胡、唐、海、回、惠、华、郝、何、贺、黄、黑、吉、贾、金、靳、蒋、姜、纪、景、康、库、寇、李、逮、刘、林、吕、梁、骆、蓝、来、马、穆、麻、米、买、苗、满、孟、梅、倪、年、牛、平、钱、乔、曲、祁、任、润、孙、宋、锁、石、苏、沙、时、史、施、商、山、沈、隋、佟、铁、妥、陶、田、唐、屠、吴、王、巍、温、宛、薛、席、夏、邢、辛、谢、肖、杨、于、尹、姚、阎、云、冶、袁、赵、郑、张、糟、朱、章、周、宗、虹、者等,此外还有复姓皇甫等。

对呼和浩特的回族历史研究得知,呼和浩特的回族来自全国各地,这说明塞外古城呼和浩特自古以来就是一座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而在近两万多呼和浩特回族人口中涌现出许多很有影响力的人物,这些人物中尤其以工商界的居多,他们为发展、建设和繁荣呼和浩特这片天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工商界著名人物及家族有:白维礼(老字号商铺兴隆元的创始人)、白氏家族(养牛业大户)、曹氏家庭(老字号德厚堂创始人)、刘氏家族(老字号万胜永创始人)等。文化教育体育界知名人物有吴桐、吴懋功、白老八等。

在呼和浩特众多的少数民族中,满族因人口数量较多,在呼和浩特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中影响较大,成为主要少数民族之一。这些满族人是清乾隆四年(1739)绥远城建立后迁入的。满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它同样受汉族文化的影响比较深。满族也是家家户户都有姓,满语称为"哈拉"。据统计,满族的姓氏近二百之多。

据有关资料表明,满族使用汉姓始于金代而盛于清代。一般以取字、取音和取义三者为最多。清代时,满族人沿用金代女真人的姓氏规律,后因为社会的变化而冠以汉姓。主要原因一是满汉蒙等民族间的通婚,二是满汉文化的交流,三是近代的民族压迫,四是融合其他民族文化。

据考证,满族姓氏来源大致有以下几种途径:

一、以地域为姓氏。如关姓人的祖籍在瓜尔佳一带,字音像"关",故得关姓;佟姓人祖籍为佟佳江(浑江、浑河)一带,故得"佟"姓。

二、以物为姓氏。如马姓源于满语"费莫氏",即"马"的意思;"郎"姓源于满语"钮枯禄",即"狼";"于"姓源于满语"尼玛哈",即"鱼"等。由于这三个姓的祖先是以"马"、"狼"、"鱼"作为图腾标志的,也许是为纪念祖先,后人分别取姓"马"、"郎"、"于"为姓,其中"郎"和"于"假借同音字。

三、以部为姓氏。如那姓源于"那拉氏",原为女真人叶赫部。

四、以赐姓为姓氏,如以皇帝赐姓而得来。

五、以名为姓氏,如以祖父或父亲的名字为姓氏等。

居住在呼和浩特的满族人也是祖居白山黑水的关东大地,因此其姓氏和祖国各地的满族姓氏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迁入呼和浩特后,长期的多民族交往与融合,使得呼和浩特地区的满族姓氏变得非常繁多。据统计,呼和浩特地区满族姓氏主要有:阿、敖、安、白、拜、鲍、包、毕、卡、曹、池、崔、程、迟、储、戴、代、都、杜、德、董、鄂、富、傅、高、国、郭、关、葛、海、洪、何、朗、韩、赫、金、焦、纪、姜、库、李、刘、雷、罗、黄、骆、郎、马、穆、孟、那、南、尼、倪、宁、钮、裴、萨、桑、苏、孙、宿、商、舒、石、佟、田、陶、唐、屠、秋、邱、麻、米、齐、奇、王、汪、乌、吴、邬、文、温、邢、徐、姚、颜、杨、依、伊、叶、阎、于、萧、查、赵、肇、张、章、钟、周、朱等。

以上列出的满族姓氏中许多姓氏与汉族"百家姓"、"千家姓"的姓氏相同,而只有很少一部分姓氏为满族所特有。因此可以说满族不仅接受了汉文化,而且按照汉族的冠姓方法冠姓。

呼和浩特的满族大多是原绥远城驻军的后代,他们为建设这塞外古城,保卫边疆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呼和浩特的满族人中出现过非常多的知名人物,特别是在文化教育艺术方面的人物更为突出。其中有国内外知名学者金启掠教授、著名的教育家舒乐平、著名的画家关和璋、著名的歌唱家于红等。

来源:《呼和浩特寻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