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经济试点(蒋南青企业个人与城市合力)

双碳经济试点(蒋南青企业个人与城市合力)(1)

今年服贸会期间,经济观察报联合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共同举办了“‘碳经济’经观论道”活动。

论坛现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前官员、资深可持续消费专家蒋南青从企业、个人和城市三个维度,探讨了如何规划“双碳”循环经济。

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出台,确立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最终目标,以及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等。

蒋南青对此表示,中国的碳市场属于国家市场,需要遵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强制减排要求。

企业层面的碳排放涉及燃料等直接排放、电力等间接排放,以及供应链(原料采购、产品加工、后端处理)的排放。企业面临的压力正是来自于此。而面向消费端的互联企业,需要应对的挑战不止这些。“传统碳排放计算公式里没有消费者,互联企业的碳排放却涵盖从工厂到供应商、从产品到消费、再从消费到回收的循环流程,计算碳排放时要考虑更多。”蒋南青解释道。

从消费维度来看,近年来,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已经超过了50%。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5.4%,是拉动经济的强大引擎。相较于企业,消费者的行为更为多样,参与循环经济的方式也更加复杂。

蒋南青举例道, 企业端的碳排放都是来源于自身;但是到了消费端,碳排放与个人行为模式相关,数字不易计算。比如在交通领域,汽车整体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和车型本身有关,而且取决于车主行为——选择开车还是坐公交。

因此,消费端需要构建碳普惠方法学和碳普惠市场,量化个人行为对碳减排量带来的影响。“理想状态下,人们的衣食住行等各种行为都能够打通,以同样的标准计算碳减排量并且显示在个人碳账户上。”蒋南青说,这样一来,政府可以给消费者一定激励,鼓励他们改变行为,逐渐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碳账户是包含数据采集、核算、等级评价和场景应用等在内的碳减排量化体系。今年以来,各地政府、企业纷纷推出“个人碳账户”。例如阿里巴巴上线“88碳账户”,接入旗下App碳积分,涵盖用户各种生活场景。

从城市维度来看,中国的高线城市正在逐步发展为融合商业零售、商务办公、酒店餐饮、公寓住宅、综合娱乐的综合体。蒋南青认为,构建零碳经济,除了在交通、建筑这些基础设施方面使用清洁能源,还要在商业领域发力。

蒋南青进一步指出,未来,不同IP标签可以集合在一起形成统一的碳账户,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个人、企业、城市和国家的碳减排综合性解决方案。

曹妍/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