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庆红刘迪翔民粹主义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启示(彭庆红刘迪翔民粹主义的社会心理分析及其启示)
编者按:民粹主义是当今时代一股不容小觑的社会思潮,其之所以能够得以酿发和广泛传播,既受到一定理论主张的引导,也离不开相应社会心理的推波助澜。从表现上看,社会不平等心理、政治不信任心理、排外心理和从众心理构成了民粹主义的社会心理基础。从形成过程上看,正是因为触发、强化、维护三个环节的梯次推进,使得民粹主义经由“社会现实问题激发个体情绪表达、共同利益诉求促成人群积聚、在行为化与组织化中激化和固化集体意识”路径而发展壮大。要防范化解民粹主义风险,可以采用相应的心理策略,从个体心理、群体心理、组织心理三个层面着力应对。
百多年来,无论是始于美国的人民党运动和沙俄时期的俄国民粹派实践,还是当今时代被冠之以民粹主义称号的英国脱欧公投、法国黄马甲运动,又或是席卷拉美、东南亚、西亚等地区的民粹主义运动,都反映出民粹主义对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影响,也表明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涌动态势仍在持续。在民粹主义分析上,一种颇为流行的理解是将其形容为社会思潮、社会运动与政治策略的复合体,或作为政治行动策略、意识形态、政治话语。固然这种分析能够准确把握民粹主义的思想性、运动性、政治性等特点,但对民粹主义形成的心理及其机制的关注尤显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事实上,社会思潮与社会心理有着密切联系,而民粹主义本身就是一种非理性情绪表达,分析民粹主义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心理,有助于更深刻地揭示民粹主义内在心理发生机制,更有针对性地引领社会思潮,防范化解民粹主义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民粹主义心理的主要表现
要对民粹主义进行社会心理分析,首要前提是考察其在社会心理层面的表现。如同列宁把俄国民粹派称之为小生产者利益和观点的代表,是“调和主义的、畏首畏尾的、感伤幻想的民粹主义”[1]217,而《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将民粹主义与人民党主义、民众主义相等同,指代“一种政治心态而非某种哲学或意识形态”[2]634。可见,包含相应情绪、情感、成见等内容的社会心理与民粹主义如影随形。究其心理表现,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
(一)社会不平等心理
民粹主义有时又被理解为平民主义,具有强烈的反精英特征。其实,无论是被贴上平民标签,还是反精英特征的彰显,背后都隐含着对社会不平等的认定,而且是基于不平等的起因、又落脚于平等的追求。这里的不平等心理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多样,我们可以从具体的物的不平等中抽象出民粹主义不平等心理的类型,即真实的不平等、虚假的不平等;或划分为实际的不平等、扩大的不平等。真实的不平等是指这种社会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其状态的描述或展示是真实的。虚假的不平等是指这种社会不平等不是真实的,是出于某种组织动机来虚构的或基于个体非理性想象而形成的不平等感受。实际的不平等与扩大的不平等是一组对应的概念,实际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处于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不平等,而扩大的不平等是超出了不平等实际的边界而被民粹主义者自我认定为不平等。正如有学者所言,“美国民粹主义思潮集中反映了中下阶层白人蓝领的失落感、被剥夺感还有不安全感,更重要的是,它折射出美国国内日益严重的分配失衡和不公平问题”[3],这种社会不平等由资本主义性质决定,也是民粹主义在一些国家不断泛起的社会根源,尽管可以通过政策优化或制度调节等方式缓解冲突,但只要社会性质得不到根本改变,社会不平等状态必然会存在。这种不平等类型就是真实的不平等和实际的不平等。在虚假或扩大的不平等方面,往往立足于社会比较进行价值判断。以流行欧洲的福利民粹主义为典型,当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时,福利标准制定得较高,相关人群的满意度也较高。一旦经济形势波动甚至萎靡,高福利有所缩减,极有可能导致相关人群的不满、抵制。
(二)政治不信任心理
民粹主义者的不平等心理并非只在社会生活领域停滞徘徊,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累积加深,势必会上升到政治层面,演化为政治不信任心理。在现代西方社会,民粹主义常被看成是民主政治的异化状态,既背离西方现有的民主政治制度,也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备受谴责。但同时,民粹主义又能从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反映这一社会的民主政治状况,“现在西方出现大规模的民粹主义思潮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通过惯常的政治运行方式组织不了有效政府。”[4]105从表现上看,这种政治不信任心理有三个层面:其一,对典型政治人物的不信任。各种危机和突发事件造成的社会冲突与隐性的社会矛盾,尤其是一些政党人物腐败、不作为、乱作为现象引发的舆论批判风潮,不仅会损害官员的形象和公信力,而且会触发民众对社会发展的担忧、焦虑。在此过程中,“民粹主义者总希望打着‘真正人民’和‘沉默大多数’的旗号,对抗民选代表和选举出的官方结果。”[5]129其二,对某一具体政策或制度的不信任。约翰·基恩曾断言:“民主危机已经发生,而民粹主义是民主危机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6]导致民粹主义产生的原因纷繁复杂,但依旧可以从现存西方民主体制的缺陷和失效,将广大普通民众排除在重要政治过程之外,难以通过体制性的正常渠道实现自身利益表达等表现中寻求答案。其三,对制度背后政治价值观的不信任。之所以流行欧美的右翼民粹主义得以发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新自由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根本性危机”[7],这种境遇既伴随着金融危机、移民问题、宗教种族问题带来了西方社会前所未有的贫困和不平等,也使得以新自由主义为内核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被西方民众严重怀疑,甚至采取不接受、不认同态度。
(三)排外心理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与特定社会群体联系在一起,群体内部表现为某种一致性,而对外则呈现出明显的排外倾向,对应着普遍的排外心理。当前,民粹主义往往与现代化、全球化相呼应,国际贸易与收入不平等或者一些国家、地区的基本价值遭到源自外部的威胁时,都会使得民粹主义的焦点由国内问题转移到国际层面,甚至还会与民族主义合流,形成以排外、仇外为指向的狭隘民族主义。《人民论坛》杂志曾追踪分析了国际国内多种社会思潮,认为在2018年国际十大思潮中“民粹主义与民族主义、排外主义、极端主义等思潮融合,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分裂以及社会的焦虑感”。[8]具体说来,这种排外心理有多种类型,例如,基于物质利益冲突的排外、基于情感冲突的排外;政治排外心理、经济排外心理、文化排外心理;以本国为中心的对外国排斥心理、本国内部以所属群体为中心的对外排斥心理等。现阶段,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国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博弈日趋激烈,国际上周期性发生的金融危机以及经济复苏困难,急剧的全球化导致世界经济传统格局松动,主要大国之间经济失衡和各国国内收入分配不均衡。借此机会,一方面,民粹主义会以维护本国利益为由,反对、排斥其他国家和民族,提倡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以此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民族主义时常以维护本民族、国家利益为招牌,将民众动员转化为民族动员,而共同的忧患意识也促进民粹主义向民族主义转变,表现为推崇民族认同与团结,共同抵制和排斥外来力量。另一方面,一国之内的民族、种族问题,尤其是西方社会盛行的白人中心主义,面对大规模的外来移民、文化自由化都会激起民粹主义回潮。自2014年6月欧洲议会选举以来,欧洲多个国家的民族民粹主义政党显现出群体性崛起态势,面对执政党无力应对磅礴而来的难民潮,民族民粹主义政党则通过强调“欧洲至上”“白人至上”等口号吸引了大量右翼民粹主义者以及因移民问题导致自身利益受损的一些人群。
(四)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在民粹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表现,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网络表达具有的隐匿性、即时性、责任的豁免非常容易使得网民被民粹主义裹挟,进而成为集体无意识,盲目跟风从众。总体上看,民粹主义的从众心理有两种表现:其一,大众动员机制的日益现代化和便捷化使得民粹主义心理更为普及。在传统时代,受限于单一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民粹主义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实际上极为有限,但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极大程度地改变了信息的生成和传播格局,催生了具有虚拟、便捷与去中心化特征的网络空间,现实社会中的民粹主义思潮借助网络空间形成了网络民粹主义。在这种以无边界、分散式结构作为存在方式的互联网所构造的平台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观点和意见,从而构建出民意浩荡的公共舆论场。与民粹主义相随的网络谣言、网络虚假信息、网络暴力言语,往往利用公共事件进行操作,调动负面社会情绪,激发大众非理性意识。其二,民众自觉地跟风,追随少数人群过于偏激的意见和情绪。从组织结构上看,民粹主义运动更多的是依靠极富个人魅力的领导者来争取民意而非纲领。[9]仇恨、狂怒或者热爱之类的情感会很快得到支持并反复强化,不仅一定群体极易受人暗示或传染,而且大众自觉意识中群体很容易表现出轻信或偏激的特性。在民粹主义运动中,民粹主义者经常倾向于把十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口号式的简单观念,在群体的相互影响下,个体变化的最突出后果就是感情和意志的同质化,从而形成“乌合之众”式的群体精神结构。
二、民粹主义心理形成的基本环节
民粹主义心理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由个体到群体、由潜在的心理意识到显著的社会心理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主要表现为触发、强化、维护三个重要环节,是个体性的触发、群体性的强化以及群体内部支撑维护的集中反映。
(一)触发:社会现实问题激发个体情绪表达
尽管民粹主义是一种群体心态的集中反映,但这种心态起初必然源自每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民粹主义心理的形成过程,往往首先由一定社会现实问题激发出个体情绪表达,而个体情绪表达又是在足够的自我认知基础上逐渐形成。民粹主义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在资本主义制度危机背景下,产业困局引发的民生凋敝、福利困局激起的民怨沸腾、人口困局产生的民心焦虑、政治运转的不协调都是重要表现。这些现实问题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互影响,最终促成了个体情绪的“民粹式”表达。这些社会现实问题,不论是以隐蔽形式存在,还是以明显的社会危机形式出现,都与个体的利益诉求息息相关。与一般利益受损者一样,往往表现出不满、怨恨、挫折、失望、抱怨等负面情绪,不同的是民粹主义者的情绪表现更显著,甚至初始阶段就以较极端的形式来表达。
(二)强化:共同利益诉求促成人群不断积聚
民粹主义中的“民”散发着鲜明的群体而不是个体的心理特质。不同于个体情绪表达的分散和极为容易消散,民粹主义得以产生的社会现实环境容易让共同利益诉求的个体不断聚拢形成群体,以此共享信息、达成群体共识进而形成一致行动。“事实上,民粹主义尽管是群体心理的结果,但群体心理并非由构成群体的个体心理组成,它反映的是个体进入群体后所表现的一种特殊心理,它超越了个体单独存在时的个体心理层面,表现出可以共享的一致的心理倾向”[10]183。可见,民粹主义是相关群体心理的生动表达,能够使其成为一种群体性意识形态和心理工具,而不是着眼于具体的个人。对于民粹主义者而言,个体人群前后可能会出现明显差异,甚至出现个别人自身个性的屏蔽或消失,而由于个体性的消失,群体中的个人往往并不需要独立判断或坚持己见。实际上,民粹主义代表人物(或舆论领袖)的号召或者提示会通过成员之间相互传染、暗示等方式传递,情绪化背景下人们往往出现简单轻信的思维特征,更容易接受这些群外人看来不够理性严谨的理念或信息,这种群体同化或强化最终就形成了群体精神的统一性或群体感情的一致倾向。在民粹主义行动中,相关群体的情绪化价值需求仅靠理性是难以满足的,群体行动往往基于某种刺激、某种冲动而实施。个体的情绪触发可能是单一的、脆弱的、零散的,而群体形成后个体就获得同类、同伙的认可和支持,这种群体强化心理机制促成了民粹主义的发生发展。
(三)维护:在行为化与组织化中激化和固化集体意识
民粹主义心理经由个体心理上升到群体心理是一大跨越,但是,群体心理仍然具有不稳定性。包括民粹主义在内的社会思潮如果要维持并扩大,就需要构建一种维护机制,这种维护机制的基础势必包含心理维护机制,以此实现一种由个体意识、群体意识再到集体意识的再跨越。如何来实现这种再跨越呢?民粹主义发展中的一种方式就是在行为化与组织化中激化和固化集体意识。通过行为化来实现民粹心理的再跨越,实践中往往就是走“心理——行为——心理再强化”这样一条路线。可能的一种现象是民粹主义行为越统一、越激进,内部成员的自我认同、自我激励越强烈,甚至与对手的斗争越激烈,内部的归属感、集体意识越容易实现固化。通过组织化来实现民粹心理的再跨越,实践中往往走“群体心理——组织化推动——集体意识”的发展路线。组织化与行为化在实践中是会联系在一起的,因为民粹行为(运动)不可能长期“群龙无首”,否则就只是“昙花一现”。民粹主义的社会运动会产生领导者,或者一些初始阶段的发起人在社会运动中获得群体认同而成为领导者。在这个阶段,民粹主义还要延续,就必然推动组织化进程,实现“个体——群体——组织”的飞跃,一部分还会发展到政党这种组织化阶段。组织及其领导者出现后,就会采取组织化策略,而在其组织心理层面,一定会推动集体意识的觉悟和发展,最终实现民粹主义组织的维持和发展。
三、破解民粹主义难题的心理策略
综上所述,民粹主义的发生发展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既反映一定社会内部的焦虑情绪及其潜藏着的、激化中的社会矛盾冲突,也在一定时间、地域范围内发挥着相应的社会影响,甚至朝着意识形态化、社会现实运动方向发展。正因为如此,无论是已经发生过民粹主义的国家或地区,还是正处于民粹主义影响或可能受到影响的,都需要高度重视其借助一定社会心理的形成发展机制,得以酿成和广泛传播。围绕这些情况,要防范化解民粹主义风险,可以从心理层面入手,有步骤、分环节采取必要的心理策略。
(一)个体心理策略
个体心理虽然具有低层次、差异性等特点,但无疑是应对民粹主义心理必不可少的内容。事实上,个体心理既有可能遵循“个体意识——群体意识——集体意识”的路径最终嬗变为显性的民粹主义心理,也有可能民粹主义将相关个体心理视为“囊中物”,不断吸纳到民粹主义心理中,从而使其心理基础不断巩固提升。源于此,就需要采取有力措施进行疏导。其一,有效地调适心理预期。民粹主义往往以非理性、冲动、好斗、狂热等方式回应社会现实问题,之所以如此,主要在于民粹主义者的一定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之间的裂痕难以弥合,甚至迥然相异。一旦实际与预期不符合,很容易带来认知失调,为实现自己的预期或者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民粹主义者在心理上容易产生抗拒情绪,而在行为方面则容易诉诸于简单的暴力行动。因此,要防范民粹主义心理涌动,就必须处理好心理预期与社会现实状况之间的联系,既要通过一定渠道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也要理性认识社会现实发展状况。其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要防止民粹主义心理带来的各种负面情绪,必须针对个体心理情况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心理解决方案,尤其是能够明确民粹主义领袖、民粹主义追随者的个体特质、情绪情感,对个体心理表现进行有效的疏通和引导。其三,形成积极的情绪导向。在现实生活中,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个体心理的波动起伏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但民粹主义往往会呈现出二元对立思维和激进化的特征,其中,一些人习惯于从负面看问题。要避免负面情绪,就需要有效辨识积极与消极的本质差异,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与积极的情绪导向。
(二)群体心理策略
民粹主义要想取得广泛而又持久的社会影响,就必须渗透到大众的精神世界。事实上,民粹主义必然是群体心理的反映和结果。相较于零散多样的个体心理,民粹主义的群体心理已经有着较为清晰的群体构成、群体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针对群体心理的这些状况,需要采取一定的群体心理策略。其一,关注不同层次的民粹主义群体。民粹主义的形成发展往往依赖于相关主体发挥作用,一些社会成员或相关群体总是通过如民粹主义等社会思潮的方式借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而不同的主体又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必须把握民粹主义的思想领袖、追随者、传播者等各个主体的价值功能及其互动关系。其二,认识把握群体的价值理念、思想态度。在民粹主义群体中,各个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种“思想磁场”,这种“磁场”会让一些成员相互吸引、产生共鸣,当一些成员还没有被成功吸引时,成员之间也会进行暗示、传染,由此成员彼此之间很快便会达成一致的情感倾向,但民粹主义情感倾向往往带有浓郁的冲动、暴躁、夸张、偏执等极端化色彩。因此,必须有效把握这种价值观念、情感倾向的思想来源、社会根源与发展特点、演变趋势。其三,有效形成民粹主义群体的心理压力,疏导与施压相结合来降低极端行为发生率。在群体心理的驱动作用下,民粹主义可能走向极端化,对国家政策的科学性和稳定性以及社会稳定状况构成威胁,因此,既要通过心理疏导来化解矛盾,避免极端行为,又要对相关群体施加一定压力,明确划出红线,指出违规者必须承担的后果,以群体压力促群体行为改变。
(三)组织心理策略
既然达到了组织心理层面,也就意味着这一阶段的民粹主义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能够代表其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的组织形式,甚至是民粹主义政党。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因为具有较强的实力,在表征群体与个人、冲动与理性、无知与自觉等对抗关系以及“大众”与“精英”群体之间的矛盾时更加深刻,更具有破坏倾向,也往往表现为直接行动、诉诸暴力或寻求权力支持。针对组织这种较大的系统,在心理应对方面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其一,维持组织秩序。常见的组织是一个由多方面构成、多人员参与的系统,因此,要协调好组织内部中个体、群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强化规划意识,增进组织成员秩序感,将组织行为维持在社会秩序可容纳范围内。其二,调控组织氛围。合理阈值范围内的民粹主义可以充当社会情绪的“泄压阀”,一方面,有利于释放社会不满情绪,预防不满情绪的积累,缓解社会压力;但另一方面,也要防止民粹主义释放不满情绪时,采取极端手段,强化社会矛盾冲突和不同人群之间的彼此对立,造成社会动乱,由社会情绪的“泄压阀”转变成为社会矛盾激化的“助推器”。其三,避免组织心理的意识形态化。组织心理的形成并不意味着民粹主义心理到达了终点,反而还有进一步发展演化的可能,尤其是从感性的社会心理走向成体系的意识形态,并最终指导发动社会现实运动。虽然民粹主义的意识形态性相比其他类型的社会思潮较为分散,但其意识形态表现其实非常明显。民粹主义往往不断制造社会对立,冲击传统价值观念,撕裂社会共识。为了避免民粹主义社会心理持续演化为一种意识形态力量,既要在社会心理阶段处理好相应问题,也要明确意识形态是其发展趋向,及时预防、有效管理。
总之,民粹主义是一种非常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涉及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诸多领域。虽然它的概念和理论并不能用社会心理进行全盘解读,但是从民粹主义实践来看,它表现出典型的社会心理特征,这是认识把握民粹主义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内容。加强民粹主义社会心理分析不仅有助于我们有效应对其负面影响,而且有助于更广大社会成员的团结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英]米勒,[英]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3] 郑熙文.美国的民粹之火能烧多久[N].环球时报,2018-09-30.
[4] 人民日报海外版“侠客岛”.侠客岛对话郑永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5] [德]扬-维尔纳·米勒.什么是民粹主义?[M].钱静远,译,南京:译文出版社,2020.
[6] [德]扬-维尔纳·穆勒,张旭.民主真的处于危机之中吗?[J].探索与争鸣,2019,(4).
[7] 闫勇.美学者:民粹主义来势汹汹 新自由主义泛滥是深层次原因[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http://ex.cssn.cn/gjgxx/201711/t20171107_3723839.shtml.2017-11-07,
[8] 人民论坛“特别策划”组.2018年国际十大思潮[J].人民论坛,2019,(1).
[9] 扬之.意大利大选——“民粹主义”和“疑欧势力”的凯旋[EB/OL].观察者网,https://www.guancha.cn/yan-gzhi/2018_03_06_449051.shtml,2018-03-06.
[10] 林红.民粹主义——概念、理论与实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作者:彭庆红、刘迪翔,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源:思想教育研究)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