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代表作音乐特点:独特叙事结构下的人物形象

前言:

《钢琴家》是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艾米丽雅·福克斯、米乔·赞布罗斯基、爱德·斯托帕德等主演的战争片。

影片讲述天才的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然而在那段白色恐怖的日子里,他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

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在这里,即便所有热爱的东西都不得不放弃的时候,他仍旧顽强的活着。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

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他的勇气为他赢得了丰厚的回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又找到了自己衷心热爱的艺术。

钢琴家代表作音乐特点:独特叙事结构下的人物形象(1)

《钢琴家》上映后好评如潮,豆瓣评的高达9.1,由此可见,是一部非常成功且艺术价值比较高的作品。影片没有恢宏的战争场面却能真切感受到战争的残忍,没有炽热的情感倾注却能真实体会到人与人之间温暖的情感。所以,影片可以说是战争片,也可以说是反映人性的影片,还可以说是个人在战时如何保全性命的求生电影。

本文将从影片独特的叙事结构,通过人物求生所见,再现“二战”时期战争的残酷无情和人性的多变复杂。

叙事结构:以席皮尔曼的求生经历为明线,剧情中的音乐为暗线,两者结合相得益彰,既完整的叙述了故事又表现了人物形象,最后合理的表达了主题内涵

《钢琴家》这部影片以席皮尔曼在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时的求生经历为主线,在求生过程中的相应阶段插入与之相符合的音乐为副线,两者完美契合,不仅构建起完整的剧情还隐含了男主在求生过程中个人意识的觉醒。

钢琴家代表作音乐特点:独特叙事结构下的人物形象(2)

1. 席皮尔曼死里逃生的求生经历:从无知妥协到消极逃亡到内心觉醒,体现人物不同时期的形象。

A.伊扎克的救助体现席皮尔曼的无知妥协。

当德军入侵波兰华沙,将犹太人一步一步逼向死亡绝境,席皮尔曼同绝大多数犹太人不停的让步、妥协。直到一家人被赶上死亡列车,他被熟人(犹太人汉奸)伊扎克所救,走上了开始逃亡求生之路,进入劳动集中营。

B.逃出劳动集中营,体现他消极逃亡之路。在老朋友雅妮娜丈夫朋友马雷克的帮助下,隐住在靠近犹太区楼房里。原本在劳动集中营有起义计划,他提前出逃,算是一种消极的逃亡。在和雅妮娜的聊天中,他们对待犹太人起义一事的看法,既可看出他勇敢的一面也看出他消极逃避的一面。

C.身份泄露,再次出逃找到多萝塔:被反锁,坐以待毙。马雷克告诉席皮尔曼他们暴露了,要撤离,席皮尔曼坚持留下来,后来被德国女邻居发现,他分离逃脱,找到了多萝塔家。在多萝塔丈夫的帮助下,被安排在德国占领区医院对面的楼房里,但是门被反锁。

D.得黄疸,险些丧命。在这个楼房里无期等待,患黄疸差点死去,得到萝塔和其丈夫的帮助,救回一命。

E.阁楼自救。藏身之所被德军轰炸,逃到阁楼,自己奋力求生,逃过一劫。

F.装死再躲一劫。由于所处位置不安全,席皮尔曼准备逃到对面的德军抛弃的医院。中途过马路突遇德军,情急之下他以装死蒙混过关,惊险来到医院。

G.跳墙逃生,来到隔离区。德军焚毁医院,情急之下,他连忙从洞口跳出来,爬上隔离墙,跳下李,扭伤脚,暂时安全的来到满目疮痍的隔离区,到处寻找食物。

钢琴家代表作音乐特点:独特叙事结构下的人物形象(3)

H.德军上校的意外帮助。在隔离区的房子里,找到一罐西瓜汁,并来到楼顶阁楼躲藏。在开罐头的时候,突遇德军上校,在弹奏一曲钢琴后,德军上校帮助了他,给他食物、衣服,让他支撑到华沙“解放”。

I.德军上校外套带来的生命之险。由于席皮尔曼衣服单薄,德军上校临走之前把身上的外套送给了他。华沙解放后,他穿着上校的衣服走出阁楼,险些被苏联士兵射杀。

至此,席皮尔曼的求生经历全部结束,从他的逃生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席皮尔曼的心路历程。从最初的退让、妥协到消极躲藏、逃亡再到积极求生、努力活下去最后勇敢用琴声表达爱国之情。尽管席皮尔曼不愿意做德国纳粹的帮凶(拒绝伊扎克的招募),也救助过爬围墙洞口的小孩(没成功,小孩被围墙里面的人活活打死),也曾想像马约里克做地下组织英勇起义,可这一切都只是他善良的本性的表现,并不是他积极反抗被奴役、屠杀的表现。直到他遇到德军上校,他当时肯定以为自己逃不掉,于是弹奏了一曲波兰伟大爱国钢琴家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是影片中一个爆发点,是席皮尔曼觉醒的象征,一直逃亡的席皮尔曼选择是大义凛然的举动,他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用音乐表达自己内心的反抗。

影片通过席皮尔曼的亲身逃生经历,以他的视角向观众展示了纳粹德军对犹太人屠杀时的残忍、无情,对人道主义的践踏,深刻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以战争的残酷性来呼吁和平,强调和平生活的美好。

钢琴家代表作音乐特点:独特叙事结构下的人物形象(4)

2. 钢琴音乐合理的出现:不同的躲藏地用音乐来契合席皮尔曼当时的心境,暗合剧中人物情感的线索。

影片用了比较多的音乐来辅助剧情的发展,作为剧情发展的副线,以席皮尔曼战时不同时期的处境,选择不同音乐来抒发人物的情感和心境,非常完美的解决观影时战争带来的枯燥。

A. 肖邦:《升C小调夜曲》。电影伊始,钢琴家在录音棚里录制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平静舒缓的开始,忧伤宽广的基调,乐曲逐步推进,似乎预示着千百万犹太人的生命即将终止的厄运,德军的轰炸也随之降临。这首基调略微沉重的夜曲,也很好地预示了战争带给这片土地的痛苦。

B. 肖邦:《第一钢琴协奏曲》。这是席皮尔曼迫于战事压力,不得不在咖啡店从事钢琴伴奏来养家糊口而弹奏的曲子。影片中出现两次他弹琴被打断的场面,一个是有人要听金币的声音而要求暂停钢琴声,席皮尔曼暂停;一个是他妹妹来找他,亨利克被捕的事。这和影片刚开始那个即使录音室被炮火袭击,依然不肯停止演奏的“无所谓世事的艺术家”形象形成了反差,战乱让他变得麻木。让他逐渐脱去了钢琴家的华丽外衣,他和凡人没有区别,为了生存而苟延残喘。

C. 巴赫:《第一大提琴组曲之G大调前奏曲》。席皮尔曼被迫逃亡,来到多萝塔家,清晨,阳光温柔地照在窗帘上,让你觉得这更象是在美好的梦里,只有温情,没有铁蹄和枪炮。多萝塔从容专注、外忍内强、以宗教沉思的方式演奏巴赫(德国人)的《第一大提琴组曲之G大调前奏曲》,给她腹中的小生命听。其中倾注了她对人性时代的企盼,企盼这个时代象新生命那样诞生。波兰斯基让一个被占领国的艺人,演奏占领者的音乐,他要表现的不仅仅是音乐可以超越种族、宗教和国界,更是人性可以超越种族、宗教和国界!

D. 肖邦:《波兰舞曲》。多萝塔和她丈夫将席皮尔曼安置在了德军医院对面的一所公寓,不大的房间中,安置了一台钢琴,但是为了安全起见,斯皮尔曼并不能弹奏钢琴。于是就有了影片中斯皮尔曼假装弹奏的场景。此处出现的音乐依然来自肖邦,《波兰舞曲》,这首曲子的前奏相当富有气势,虽然无法触碰到琴键,但席皮尔曼演奏时依然双眼充满着愉悦,或许是因为暂时的安定,也或许是因为胜利即将到来。可以听出,这首恢弘的舞曲带着对于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

E. 贝多芬:《月光鸣奏曲》。这是席皮尔曼躲藏在德军指挥部住所的阁楼航,当时他发现有德国人回来,便抱着罐头躲进阁楼里。这时,楼下隐约飘来贝多芬(德国)《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的琴声,也许是后来那个德国军官霍桑菲尔所弹奏的。他将这段音乐弹奏得清冷悠怨,充满了人情,弥漫着惆怅和无奈,即暗示了他心有音乐灵犀、是一个艺术的欣赏者和同情者,又暗示了他骨子里没用其他德国刽子手那种凶残本性。

钢琴家代表作音乐特点:独特叙事结构下的人物形象(5)

F.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此时,席皮尔曼正在经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他最后的住所被炮火摧毁,衣衫褴褛地在废墟中等着胜利的到来。他巧妙地躲在德军指挥所的阁楼中,却被德国军官霍桑菲尔发现。不过万幸的是,霍桑菲尔并没有处决这个犹太人,当得知了席皮尔曼的职业后,令他演奏了一首钢琴曲,并让他继续藏匿在阁楼中,还不时地送来食物和衣物。席皮尔曼为霍桑菲尔演奏的,正是《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首曲子的历史就不做过多的阐述了,他的原作者肖邦正是在华沙起义失败,波兰亡国之际创作,这和斯席皮尔曼所处的时代有着微妙的联系。我们无法得知席皮尔曼演奏这首曲子的动机,和导演想要表达的含义,究竟是人性的不屈还是无畏的抗争精神。《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叙事史诗《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写。1828年,《康拉德 ·华伦洛德》问世,叙述十三世纪立陶宛爱国者华伦洛德领导民众抗击入侵的日耳曼十字军骑士的故事。席皮尔曼选择这首曲子,不是同样不屈地抗击德军纳粹恶魔、准备从容赴死吗?

钢琴家代表作音乐特点:独特叙事结构下的人物形象(6)

结语:

导演在《钢琴家》中插入了肖邦、巴赫、贝多芬的著名乐曲,在席皮尔曼逃生的不同时期插入不同的乐曲,契合人物心境,宣泄人物情感。每一首都选用得恰到好处,和电影的结构、情节和场景的转换、主人公的心境环环相扣。而肖邦的音乐均出自席皮尔曼弹奏之下,巴赫和贝多芬则出自他人之手。肖邦是波兰人,巴赫和贝多芬是德国人,导演有意在影片中插入这些音乐,是不是有意而为,值得我们思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