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龙场悟道是怎么悟的(格竹子的王阳明)

王阳明龙场悟道是怎么悟的(格竹子的王阳明)(1)

王阳明先生名守仁,别号阳明,生于1472年卒于1529年,享年57岁。

阳明先生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为心学之集大成者,其学说(王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及东南亚,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明清两代,在三千年的儒学史中,与孔子、孟子、朱子并祀,影响深远。

如果有进度条来阐释阳明先生诞生的过程,那么其学说一定也是经过经过初孕、孵化、开悟到大成的阶段。

龙场悟道悟到了什么?准确说应该是先生悟通了什么,悟通了“心即理”这一陆王心学的精髓。什么是理,理在哪里?千古圣贤无不对这个问题苦苦追寻。自唐宋儒学复兴,"理"在何方便成为儒家追问的先秦儒家命题,由陆九渊开题王阳明接棒,给出了不同于朱熹(理为万物之则,发轫于纲常仁义,在于物上)的道路,认为理在心中。

学说初孕:

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自幼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5岁时已能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明时八股取士的科举桎梏下,读书人普遍想的就是读书科举做大官,但他就显示出了不同凡俗的志向,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

他认为圣人的心、圣人的道从古到今都是一致的(“圣人以己度人者也,以心度心,以情度情,以类度类,古今一也”),于是去学原作读原著,以孔孟为师,常思圣人的理、圣人的道是什么?

学说孵化:

王阳明有一引人津津乐道的故事,那就是“守仁格竹”。

王阳明龙场悟道是怎么悟的(格竹子的王阳明)(2)

格了三天的竹子,道理没有格出,人却病了

王阳明因其志向,自小就对万事万物怀着好奇和求知。17岁时,王阳明与其妻诸氏成婚,可结婚的当日,拜堂成亲时,亲友们找遍了家中也找不到新郎在何处。原来,这天他意外遇到了一道士在打坐,就好奇的上去请教,与道士相对静坐以忘归,直到第二日才被岳父找了回去。

又一年,他18岁了,和妻子从南昌返回余姚途中,拜访故人娄谅,被授予了“格物致知”之学。王阳明听之甚喜,之后遍读朱熹著作,思考“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为验证这点,他下决心穷竹之理,于是“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竹子没格出什么道理,人却因此病倒了。从此,王阳明对于“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越发思考着什么是“理”,理从哪来的问题了。

学说开悟:

二十岁的王阳明,和明代的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准备参加科举,走向仕途。凭借本身的才艺,一考乡试即中,为举人;再考进士不中,此时仅为二十二岁,又三年再考进士不第,但是他的才能受到当时人的赞同,时内阁首辅李东阳道:“你这次虽然不中状元,下一次科举必定会中状元,试一试为下一次科举作个状元赋”,王阳明提笔挥毫,笔不加点,挥笔而成,时人为之惊叹。待其二十五岁二试而不第时,他的状元父亲开导他说,此次不中,下次努力就能中了,但他笑道:“你们以不登第为耻,我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以不登第却为之懊恼为耻,此时他的心已经在开悟“心即理”的道理。

学说大成:

二十八岁时,王阳明科举及第,赐二甲进士第七人,观政工部,后因病求归乡,再起用授兵部主事。因上述论证,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贬至贵州龙场,时年34岁。

王阳明龙场悟道是怎么悟的(格竹子的王阳明)(3)

也就是在“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的龙场4年(1506-1510),王阳明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并对《大学》的中心思想“三纲八目”有了新的领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概况说即是“心即理”,并写下《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自此一代陆王心学大成。

此后王阳明领兵平叛、戎马军事、立院讲学、理政为民无不是对此学说的知行合一。

当其病逝时,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说的也就是此理,他用了一生来贯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