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加速度标准误差传递公式(宏观质量引力惯性力)
迭代版本:94本文,首先将会围绕着,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意义、作用与关系,从牛顿定律、到惯性系惯性力、到等效原理、再到相对论(包括狭相与广相),介绍诸多的相关概念与物理图像,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重力加速度标准误差传递公式?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重力加速度标准误差传递公式
迭代版本:94
本文,首先将会围绕着,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的意义、作用与关系,从牛顿定律、到惯性系惯性力、到等效原理、再到相对论(包括狭相与广相),介绍诸多的相关概念与物理图像。
然后,将会从一个不同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质量、力、加速度与物质之间的关系,并会从微观角度解构宏观质量之源。
最终,我们将会对宏观质量,有一个全面清晰又与众不同的认知。
主题目录如下:
惯性质量
引力质量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
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惯性力
弱等效原理
强等效原理
时空弯曲
再看牛顿定律
力与加速度:相对性与绝对性
重新审视:宏观质量
解构宏观质量之源
再看加速度与时空弯曲
结语
惯性质量首先,牛顿提出了牛顿第二定律,并定义了惯性质量——就是物体改变运动状态难易程度的度量。
也就是说,质量越大,越难以改变运动状态,质量越小,越容易改变运动状态。
换言之,质量存在一种惯性,并且质量越大惯性越大。而惯性,就像是质量所表现出的“惰性”,或说是对加速度的“抗性”,因为它总是试图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后来发现运动状态,可由动量变化描述,运动状态不变,即是动量不变,也就是没有加速度。
在此可见,惯性质量与参考系无关,是物体内在所固有的一种性质。因此,它在性质上等同于,静质量(Rest Mass,或译作剩余质量),又称不变质量(Invariant Mass)。
引力质量接着,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于是就有了引力质量——就是物体相互之间吸引力大小的度量。
也就是说,质量越大吸引力越大,质量越小吸引力越小。这种吸引力产生了,重力和重力加速度,而重力即是在地球上测量出来的重量大小。
质量为1千克的物质,受到外力9.8牛顿时所产生的重量——称为1千克重。一般常用质量单位来代替重量,隐含乘以重力加速度(mg)。
后来发现,引力由引力场产生,引力质量产生引力场,并且引力场在空间上并不均匀,会产生引力差——而这就是产生潮汐力的原因。
在此可见,引力质量其实充当了“引力的荷”,相当于是宏观的力荷,类似于微观的如电荷、磁荷、色荷等,即:引力质量决定了物体对引力的反应强度。
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力荷(Force Charge)——是指粒子具有的,对某种力的作用产生一定响应的性质。例如,粒子的电荷决定了它对电磁力的反应,粒子的色荷决定了它对强力的反应。
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惯性质量(m = F / a)需要通过动量变化才能测得,静止的物体就没法测出惯性质量;但引力质量(m = F / g)就算静止(如在地球表面),也可以通过重力与重力加速度(常量),测出引力质量。
然而,通过实验发现,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成正比例关系。
虽然,这两种质量描述的角度不同,一个是产生吸引力的能力,一个保持运动状态的能力,但如果两者的比例对一切物体相同,那么就可把它们当做同一个量来对待,因为选取一个合适的单位,就可以令比例常数为1,即: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
物理学家厄缶,改进了卡文迪许的扭秤设计,证明了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是相等的,为等效原理铺下基石。
这说明了,在引力场中,物体的加速度与其质量无关,只与引力场有关。
因为物体在引力场中,受到的吸引力就是它所受的外力,结合牛顿第二定律与万有引力(mg = GMm / r^2),那么两个公式中,物体的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互抵消,就只剩下了与引力场有关的加速度(g = GM / r^2)。
这可以理解为,物体的引力质量越大,等效的惯性质量就越大,而惯性质量代表着对加速度的“抗性”,所以无论物体的引力质量多大,其相关的加速度,都会被“抗性”抵消,最终在引力场中,保持重力加速度恒定。
而从受力角度来看,物体在引力场中产生的万有引力(GMm / r^2),来自两个部分:一个是物体的引力质量(m),一个是引力场的引力质量(M)。
但物体的引力质量,被其自身的惯性质量给抵消了,所以物体的加速度,只与引力场的引力质量(M)有关。
不过,如果物体的引力质量增加,万有引力(GMm / r^2)会因为引力质量(m)增加而增加——显然,万有引力不包含惯性质量(抵消引力质量)的“反作用”。
所以,物体在引力场中,其引力质量(m = F / g)与其受力(万有引力F)成正比——这也是测量引力质量的原理所在。
那么可见,引力场——能够让一切物体的加速度相同,即反应了: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相等的事实。
惯性系与非惯性系运动是相对的,所以运动需要参照物,参照物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个区域,还可以包含相对运动的物体在其内部,最主要的是可以在参照物上建立坐标系,所以参照物又称为——参考系。
参考系分为两种: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那身处在一个参考系的内部,如何知道这个参考系有没有加速度呢?换言之,就是如何知道所在的参考系,是惯性系还是非惯性系呢?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实验,验证参考系中物体的运动,是否符合惯性定律——而这就是,在局部视角中,判断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的关键。
惯性力在非惯性系中,物体的运动不符合惯性定律,即会有加速度。
然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加速度必然就会受力,但在局部视角中,我们看不到这个力的来源,只能看到加速度的真实存在。
例如,在加速行驶的汽车中,车上的小球会自发地加速向车尾运动;或者突然刹车,车上的小球会突然加速向车头运动;这两种情况,小球的加速度,在车内找不到施力源。
然而,从全局视角来看,物体(如小球)相对非惯性系(如汽车)有加速度,非惯性系(如汽车)相对惯性系(如地面)有加速度,这两个加速度——大小相同、方向相反。
于是,物体(如小球)的加速度刚好就“抵消”了非惯性系(如汽车)的加速度,令其在惯性系(如地面)中保持惯性状态。
例如,在加速的汽车外观察,车上的小球会静止不动,直到小球撞击到车尾阻挡物,才会“被迫”和汽车一起做加速运动。
所以,在非惯性系中,物体的加速度是源于物体的惯性,即:惯性质量对非惯性系加速度的“抗性”,也就是在惯性系中,惯性质量对自身加速度的“抗性”。
因此,在非惯性系中,物体加速度的施力源就是——惯性质量,而这个力就称之为——惯性力。
并且,惯性力与惯性质量成正比,因为物体的加速度,始终与非惯性系的加速度大小相等,那么加速度恒定,惯性质量越大,物体的受力(F = ma)即惯性力,也就会越大。
同理,如果惯性质量恒定,非惯性系的加速度越大,物体的惯性力也会越大——于是,仅从惯性力的大小,是无法区分惯性质量与加速度的,或说两者等效。
例如,拉动一辆静止的车,和拉动同一辆反向加速的车,会感觉后者的惯性质量更大,因为加速度对应的力,会增加惯性力的效果,从而就像拉一辆惯性质量更大的车。
显然,惯性力——是一种假想的不存在的力,因为在宏观上,惯性力不是由相互作用产生的,而是惯性质量本身的惯性性质。
但惯性力的效用——却是真实的存在,其代表着阻止惯性质量运动状态改变的力,或说是保持惯性质量运动状态不变的力。
那么,综上可见,惯性力需要在非惯性系,才能体现出来,或说是在非惯性系,需要引入惯性力才能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否则加速度找不到施力源。
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非惯性系自身的受力与加速度才是真实发生的,物体在非惯性系中的惯性力与加速度,都是相对的。
因为从全局视角来看,物体在非惯性系中,发生碰撞之前是处在惯性状态的,而在碰撞之后,产生接触受力,物体的惯性力和惯性状态就会消失。
弱等效原理那么,在引力质量等效于惯性质量的视角之上,经过一番思想实验,爱因斯坦提出了,弱等效原理——就是在局域,引力与惯性力,无法区分。
这里隐含的一个条件就是,引力在距离远近上并不均匀,而惯性力则是均匀的,但在无穷小的时空范围内,引力的不均匀可以近似等于均匀。
那么,与之对应的一个思想实验,就是:
在引力场中静止的飞船,其中的物体会受到引力,在太空中加速的飞船,其中的物体会受到惯性力,而通过适当调整飞船的加速度,就可以让惯性力等于引力。
于是在飞船中,通过力学实验就无法区分,物体受到的是引力还是惯性力,也就无法区分,飞船是在引力场中静止,还是在太空中加速。
可见在局域,引力场可以用一个加速场抵消,因为加速场即是非惯性系,它会产生与加速度反向的惯性力,从而抵消掉引力场的引力。
所以,弱等效原理,也可以描述为——在局域,引力场与加速场,无法区分力学效应。
当然,在非局域(即全域),引力场不均匀,加速场均匀,两者是可以通过力学实验区分的,如只有引力场才具有潮汐力。
引力场中的潮汐力,会使得两个红点相互靠近,加速场则没有这个效果。
接下来,更进一步的一个思想实验,就是:
在引力场中,飞船做自由落体运动,此时飞船中物体会受到向下的引力,同时飞船是一个向下加速的非惯性系,这个非惯性系中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惯性力,并且这个惯性力与引力相等,于是物体的引力与惯性力相互抵消,处在了失重的状态。
而在另一个场景里, 飞船悬浮在太空之中,构成了一个惯性系,飞船中的物体同样也处在失重状态。
结果在飞船之中,就无法区分,飞船是在引力场中自由下落,还是在太空中悬浮。
由此可以看出,在引力场中自由落体的参考系,是一个加速场,也是一个非惯性系,于是引力场与这个加速场就相互抵消了,所以这个非惯性系中的物体,就相当于处在了惯性系的失重状态。
那么,弱等效原理,还可以描述为——在局域,引力场与惯性场(即惯性系),无法区分力学效应。
也就是说,在引力场中,通过选取一个合适的参考系(如自由落体的非惯性系),就可以抵消引力,令引力场在局域等效于惯性场。
需要指出的是:
然而,在引力场中自由落体,也可以等效于在非惯性系中自由落体,因为引力场等效加速场,加速场是非惯性系。
于是可以想象,在非惯性系中,仅受惯性力的物体,从全局视角来看,其必然是处在惯性状态的——因为物体的加速运动,其实是相对非惯性系的,它并没有真正的加速度,而非惯性系本身才具有真正的加速运动。
因此,弱等效原理,又可以描述为——在局域,非惯性系与惯性系,无法区分力学效应。
也就是说,在非惯性系中(如无引力加速向上的电梯),通过选取一个合适的参考系(如电梯中自由落体的非惯性系),就可以让两个惯性力相互抵消,令外层非惯性系(即电梯中)在局域(即自由落体)等效于惯性系。
事实上,奥地利物理学家——马赫,曾指出:
“加速物体会受到惯性力,是由于它相对全宇宙所有物质加速,这相当于全宇宙的物质相对它做反向加速,从而对该物体施加一个作用,就是惯性力。”
爱因斯坦把这个思想称为——“马赫原理”,并从中得到了巨大的(构建相对论的)直觉性启发。
强等效原理更进一步,爱因斯坦假设了,强等效原理——就是在局域,引力场与惯性场,无法区分物理学效应。等价的描述有:
在局域,引力场与加速场,无法区分物理学效应。
在局域,非惯性系与惯性系,无法区分物理学效应。
那么,「强弱-等效原理」的区别在于:
由此可见,弱等效原理——不能代表时空等效,而强等效原理——则可以代表在无穷小处的时空等效。
那么,如果无穷小的时空等效,由无穷小的时空组成的全域时空,也就是等效的。也就是说,局域惯性系组合起来等效于全域非惯性系。或说,局域惯性系组成了全域非惯性系。
因此,时空中只有一个非惯性系——它由无穷小的惯性系组成。
所以,一切坐标系都是平权的,即客观的物理规律,应该在任意坐标系下均有效,且应是协变的——这就是“广义协变性原理”,也称为“广义相对性原理”。
于是,惯性系的物理规律——由狭义相对论描述,也就可以应用于非惯性系与引力场。这就是惯性系、非惯性系、引力场的“平权”,也是物理规律的普适性,或说“对称性”。
事实上,强等效原理的深刻洞见还在于:在引力场中,通过选取合适的加速参考系,就可以抵消引力,从而让引力在局域消失,并最终在全域消失。
试想在引力场中,以具有惯性力(如自由落体)的物体建立参考系,这个物体处在了失重状态的惯性系,说明了什么?
其实这说明了,在每个局域的引力与惯性力都抵消了,从而在由局域组成的全域,物体也就不再受力了。
可是从全局视角来看,物体仍在引力场中做匀加速运动,是何解?
要知道,全域是由多个局域组成,每个局域都是惯性系(即没有力与加速度),那么全域的引力与加速度,是如何从多个局域惯性系之中涌现而来的呢?
此时,爱因斯坦的想象力发挥了作用,他认为引力根本就不存在,引力场是时空几何结构弯曲的产物,物体的自由落体运动,其实就是在时空弯曲结构中,沿着测地线不受力的自由运动,而这就是处在了——四维时空的惯性系。
测地线——是空间中两点的最短路径,是在流形上加速度为0的曲线,是时间流逝最快的路径,是时间流逝量最多的路径,是时空中世界线最长、固有时最大的路径,是物体衰老最快的路径,是光运动的路径。
如此可见,在四维时空,引力就是弯曲,直线就是曲线——只受引力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就相当于是在平直时空,不受力的匀速直线运动——所以引力效应(即引力是弯曲的效应),其实是物体沿着时空结构的“凹痕”自由“滑动”的结果。
地球绕着太阳弯曲时空的测地线运动:(a)是2D视角,(b)是3D的视角,图片来自《宇宙的结构》
那么,从时空弯曲的角度来看,在无穷小的时空范围内(即惯性系中),时空曲率为0,也就是引力不存在。接下来,每个时空质点都不存在引力,而时空质点构成的几何结构,最终就涌现出了,引力的宏观表现。
时空曲率——意味着几何结构无法在二维平面展开,如球面、马鞍等,而像圆柱则可以在二维平面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地球匀速圆周运动的飞船,会出现失重状态,这和自由落体是一样的,这说明加速度抵消了地球引力,飞船在地球弯曲的时空中,沿着测地线自由滑动。
这里的关键在于,匀速圆周运动并不匀速,它的速率不变但方向一直在变,是引力产生的向心变向加速度,在不断改变速度方向,而飞船有了向心加速度,就是一个非惯性系,其中物体的惯性力与向心加速度反向并抵消了引力,于是飞船中的一切,就处在了匀速率的失重状态。
这相当于,把自由落体速度大小的变化(方向不变),转化成了自由圆周速度方的变化(大小不变)——前者重力势能转化成了动能,后者的重力势能则抵消了动能(没有势能会飞走,没有动能会坠落)。
时空弯曲顺理成章,爱因斯坦在强等效原理之上,构建了广义相对论——其核心就是,物质决定时空如何弯曲,时空决定物质如何运动。
也就是说,物质的引力质量,决定时空的弯曲程度,时空的弯曲程度,决定物质的运动轨迹。
由此可见,引力质量——就变成了时空弯曲程度的度量。而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等效,所以惯性质量也会与引力质量一样,对时空产生弯曲的影响。
事实上,在狭相中,只有惯性质量,并没有引力质量,但在广相中,由于引力质量等效于惯性质量,所以就消除了质量的前缀——“引力”与“惯性”,只剩下一个“质量”,并重新定义了惯性系,令其组成了非惯性系,于是狭相通过局域连接到了全域,这相当于把引力和惯性力,都转移到了时空弯曲上,而时空弯曲源于——无差别的“质量”。
那么,广相所描述的宏观世界——质量弯曲时空,时空指引运动——其实还代表着,宏观的不确定性。
因为,时空和质量是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在物理过程发生之前,我们并不能预先知道时空的几何结构,这导致时空结构和物理过程,就变成了相互纠缠并不断变化的不确定性关系。
换言之,时空不是绝对的——因为我们的运动会“扰动”时空的变化,但时空的变化却是绝对的——这就是力的效用、加速度的表现。
例如,行星椭圆轨道的长轴,在行星每转一圈后,会有一个小小的偏移,即椭圆长轴会随着行星运动有一个慢慢转动,这称之为——“进动”,而如果是一颗恒星绕着黑洞旋转,这种在极端引力场里的轨道偏移,则被称为——“史瓦西进动”。
那么“进动”,就很好的说明了,宏观运动在“扰动”时空的变化,从而影响了时空的“测地线”,进而影响了宏观运动的轨迹,接着宏观运动又再次“扰动”时空,以此循环——最终表现出来的,就是椭圆轨道长轴的不断变化。
最后,有了时空弯曲的视角,我们就可以重新看待时空——从强等效原理可知,时空中只有一个非惯性系,而非惯性系可以等效引力场,引力场可以等效时空弯曲,所以现在的结论是——时空中只有时空弯曲——它由无穷小的惯性系组成。
换言之,时空中所有的非惯性系,都要被时空弯曲取代,因为非惯性系与引力场等效,两者只能统一选择一个出现。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爱因斯坦只提出过等效原理——“强弱”是后来的区分。
因为显然,弱等效原理已经被直接验证了,但强等效原理一直都无法被直接验证——目前依然是一个假设。原因就在于,弱等效验证力等效——比较容易,但是强等效验证一切物理规律等效——并不好设计试验。
但有趣的是,强等效原理是广相的基础,随着广相不断的被验证正确——这反而支撑了,强等效原理的正确性。
再看牛顿定律牛顿定律,它只是一种宏观、弱场、低速、小尺度下的近似定律。
而相对论与牛顿定律,在视角上(以及我们的直觉上)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相对论认为,只有那些感觉不到力的物体,才能真正地说它们处在静止状态,并且这个静止状态,就是加速度的参考系。
换言之,自由落体是基准观察者,而加速度是相对于基准观察者的——自由落体是失重不受力,其加速度是把参考系设定为地球的结果,把参考系设置成自由落体(即基准观察者),就没有加速度。
例如,自由落体,直觉上是在加速运动,但其实处在失重不受力的状态(感受不到引力),所以这是静止的(引力与惯性力抵消了);相反坐在地面或板凳上,直觉上是静止的,但其实处在受力状态(感受到支撑力),所以这(在受力方向上)不是静止的,它相对于自由落体那个参考系具有加速运动。
因此,不是苹果砸中了牛顿,而是牛顿加速撞上了苹果。
也就是说,自由落体具有相对加速度——就像静止在加速汽车里的小球(汽车有速度但与小球还没接触);而地球具有绝对加速度——就像有加速度受力的汽车(把汽车看成静止就是小球在加速运动)。
可见,受力产生加速场,质量产生引力场,受力与质量——前者是宏观的相互作用,后者是微观的相互作用——两者的关系与加速场和引力场是一样的,只不过直觉上,受力加速场是在运动,质量引力场是在静止,但不要忘了,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有关参考系的选择),而受力与质量是绝对的(无关参考系的选择)。
从另一个角度说,自由落体意味着在时空弯曲中滑动,而时空弯曲来源于质量,绝对加速度相对于自由落体,就是相对于宇宙中所有质量所决定的时空弯曲。
换言之,你从加速度中所感受到的受力,实际上是宇宙中所有质量的一种累加效果,即:你相对于整个宇宙变化,并受到了反作用力,这是整个宇宙的绝对变化。
那相对论,为什么要把不受力没有加速度的状态,设定为静止参考系?
因为不受力没有加速度,就没有绝对性,一切都是相对的,而受力有加速度,就会有绝对效应,如绝对时间膨胀。
最后,相对论与牛顿定律,在引力模型上的关键区别,就在于:
前者认为,引力传递需要时间——因为时空涟漪的传递需要时间,类似石头在水面产生的涟漪;
后者认为,引力传递不需要时间——但引力波已经证明了相对论模型的准确性。
不过,对于牛顿模型的实用性,就如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Geoffrey West),在《规模》一书中,所指出:
“只有当探究原子级的微小距离,或光速级的高速成为可能时,才会发现牛顿定律的预测存在重大偏差。这便促进了描述微观世界的量子力学的革命性发现,也促进了描述堪比光速的高速的相对论的出现。在这两个极端领域之外,牛顿定律依然可以适用,而且是正确的。”
力与加速度:相对性与绝对性显然,力是绝对的,不具有对称性。因为力是相对于宇宙中所有物质的,而不是相对参考系的。这可以理解为,力的作用是改变自身的运动状态,而自身的运动状态,是一种与宇宙整体状态相关的绝对变化。
那么,受力就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即是运动状态的改变,所以加速度也具有不对称性。
例如,A受力有加速度B静止,并不等同于,A静止B有相对加速度——因为A受力是相对宇宙整体的,而B相对宇宙整体始终不受力——因此,A会产生绝对时间膨胀,B则不会。
然而,加速度的相对性,需要分两种情况来看:
第一,相对于惯性系,加速度是绝对的。
也就是说,惯性系中有加速度的物体,相对于匀速物体——无论速度是多少,加速度都是绝对的,即:速度的变化量是恒定的。
显然,这是因为惯性系中的物体,受力才会产生加速度,而力是绝对的。
第二,相对于非惯性系,加速度是相对的,但受力效用是绝对的。
也就是说,加速度之间是相对的,但只有真正受力的,才具有绝对加速度,不受力的具有相对加速度。
这也可以理解为,加速度是相对于场的(场无处不在并与宇宙整体状态相关),而不是相对于任意参考系的,这和光速不变是类似的(光速没有参考系,只相对于场运动)。
那么,加速度是相对还是绝对,可以通过参考系内的力学实验测量得出。
例如,在有加速度的飞船中——相对加速度是惯性系,绝对加速度是非惯性系——进行力学实验很容易区分。
不过,绝对加速度的受力,必须是真实存在的力,而不能是——赝力,如惯性力。
例如,在非惯性系的自由落体运动,惯性力产生的加速度,就是相对加速度,因为此时物体依然保持惯性状态,其加速度是相对于参考系的相对加速度,而参考系受力产生的是绝对加速度。
当然,如果认可了时空弯曲,那么引力就是——赝力,因为在引力场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处在惯性状态,其重力加速度是相对于引力场的——相对加速度,而引力场是时空弯曲的绝对效应,其等效于多个局域加速场的——绝对加速度。
事实上,加速度的不对称性,也可以从等效原理看出,即:
只要我们把加速度用引力场等效替换,那么拥有加速度的观察者,就相当于处在引力场中,而没有加速度的观察者,则没有处在引力场中——这显然体现出引力场的不对称性。
最后,加速度其实可以分解为,无加速度的切换参考系。
其原理就在于,把加速度分解成无穷多个,瞬时速度的组合,此时这些瞬时速度所在的参考系,就没有受力没有加速度,但每个参考系的速度都不同。于是加速度运动,就可以看成是,在这些参考系之间的切换,即不停地换系,而每次换系,相对速度都会变化。
那么,在此视角下,就是去除了加速度,只剩下了一系列的相对速度。这背后的意义就在于,换系会产生不同的相对速度,这在历史变化中,就一定出现过受力与加速度,否则一切都是相对静止的。
例如,宇宙源于质点的大爆炸,接着时空加速膨胀,这个过程必然就会经历,所有物质的相对静止,到不同的加速度,再到不同的相对速度。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时空的变化是绝对的,这就是力的效用、加速度的表现。
综上可见,我们可以说——速度是相对的具有对称性,而加速度有相对性也有绝对性,但不具有对称性。
重新审视:宏观质量现在,我们需要明确一个重要的概念,即:质量、力、加速度这三个量的关系,是谁决定了谁?
但实际上,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引力质量还是惯性质量,都是通过力去测量的,即:通过引力去测量——引力质量,通过惯性力去测量——惯性质量。
例如,在地球上静止不动,就无法测量惯性质量,但可以通过电子秤测量引力质量;在外太空无法测量引力质量,但可以通过力与加速度,去测量惯性质量。
那么显然,没有力,就不能测出质量,因而我们可以说,引力质量——度量了引力的大小,惯性质量——度量了惯性力的大小。
所以,质量其实度量了力。
于是,质量弯曲了时空,也就可以说是——质量度量的力弯曲了时空。
而时空弯曲相当于,是时间与空间的几何结构一起“被拉长”(即几何畸变),从而产生了时间膨胀与引力场。
那么,加速度来自于受力,而力又可以由质量体现,所以加速度会对应质量产生的时空弯曲。
但需要指出的是,加速场是均匀的——惯性力处处相同,引力场是不均匀的——引力处处不同。所以,加速场并不完全等于引力场,于是两者的时间膨胀也是不同,对应的时空弯曲也不尽相同。
而我们可以把加速场看成是一种——均匀的引力场,因此引力场对应的时空效应,加速场都应该存在。
事实上,引力场与加速场,体现的是力场在空间中的分布,而力场在质点上表现出的相互作用,则就是引力与惯性力——由此可见,质量所度量的力,其实是力场相互作用的宏观合力。
那么,力来自于什么呢?
显然,如果物质没有变化,就不会有力,也不会有加速度。要知道,任何一个相互作用力,都会来源于一个前置的物质变化来产生,并且物质变化,最终都会来自于微观的运动。
而如果我们认可了,时间和空间都依附于物质的变化,并构成了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时空。那么,物质与时空也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会存在没有物质的时空,或是没有时空的物质。
因此,物质变化,就必然会同时体现在,质量和时空之上。也就是说,质量刻画了物质变化的一个侧面,时空刻画了物质变化的另一个侧面,而两者刻画的则是同一个物质本质。
更准确地说:
于是,物质变化——不仅带来了力,也同时让质量与时空一起变化。所以,质量可以度量时空变化,即时空曲率,也可以度量物质变化带来的相互作用,即引力与惯性力。
可见,引力、惯性力、时空其实都是物质变化,透过质量的体现。
那么可以想象,引力质量等效惯性质量——是因为两者背后,对应了物质相同的微观变化,然后产生了不同的宏观表现,即是引力与惯性力。
解构宏观质量之源事实上,引力和惯性力,只是一种宏观力,在微观的物质变化,还会产生其它的微观力,如强力与弱力,电磁力则贯穿了宏观与微观。所以,如果说质量度量了力,那么这个力不仅在于宏观力,也在于微观力。
那么,在质量的统一视角下,宏观力与微观力可以统一看成——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又可以产生——势能,它是相互作用的物体所共有的能量。
因此,质量就是势能,其度量了存储在相互作用中的能量,即:质量 = 势能 = 宏观势能 微观势能,其中:
宏观势能——就是宏观相互作用,如: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电势能、磁势能。
微观势能——就是微观相互作用,如:原子能(粒子势能)、分子能(分子势能)、电磁能(带电粒子势能)。
对于微观势能,原子能——就是原子中粒子的相互作用,分子能——就是分子的相互作用,电磁能——就是原子中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带电粒子的运动会产生电磁场),而这三者的总能量又被称为——内能。
换言之,质量 = 宏观势能 内能。
需要指出的是,势能可以和动能相互转化(即能量守恒),在内能之中,会存在粒子与分子的动能,这些动能在运动被束缚的时候(如夸克禁闭的强力束缚),就会转化成势能。
例如,分子随机运动的动能,会在撞击的时候转化成势能,接着势能又赋予分子加速度,再将势能转化为动能。
那么,从内能角度来看:
对于电磁能的释放,即产生电磁辐射:
显然,宏观物体的原子结构与分子结构非常稳定,所以其内能十分稳定,而就算分子能与电磁能释放,也仅占其内能总量极小的一部分,其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事实上,分子间所有形式的相互作用,其底层都是来自带电粒子与电磁场的相互作用,所以释放电磁能——就相当于通过传递电磁场,将内能转化为(空气及其它物体的)分子动能,即传递了分子运动——这在宏观上就是释放热能。
也就是说,分子能的本质也是电磁能。
然而,释放热能前后,原子分子的总数并没有减少,所以物质的质量不变——不过内能的确是减少了分子能与电磁能。
于是,进一步来看,电磁能其实是传递光子的相互作用,而光子没有静质量,所以不释放原子能,就不能改变物体的静质量。
因此,原子能其实就等价于静质量,而静质量对应的能量,又被称为——静能,即:原子能 = 静能 = 静质量。
换言之,微观势能 = 内能 = 静能 电磁能。
这里的电磁能,就是化学能与热传递(包括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的能量,又被称为——自由能,它代表着内能中可以利用的能量,也就是内能对外做功的能力。
而化学反应之所以质量守恒,就是因为其过程只是电磁能的吸热与放热,并不涉及原子能。
例如,人体对外做功需要体能,体能就是人体的内能,其使用过程是生化反应,其吸收过程也是生化反应,其来源就是食物中的自由能——既是化学能也是电磁能。
换言之,微观势能 = 内能 = 静能 自由能。
显然,静能被极其稳定地封装在原子核之中,通常情况下是无法被利用的,除非是特殊场景下的核裂变与核聚变,才可以将静能转化为自由能使用(即质量转化为光子),其结果就是质量的减少(如太阳辐射)。
那么,再从宏观角度来看,有力就有势能与加速度,而这个力的来源一定是施力物的内能,也就是说,势能是来自内能的转化。
可见,宏观势能其实是来自微观势能的转化,并且如果转化的是电磁能或引力能(即不是原子能),这相当于把内能中没有质量的部分(即除了静质量的部分),通过宏观势能转化成了质量。
不要忘了,电磁场和引力场,都是没有质量可以光速传递的能量,而这个能量(电磁能与引力能)可以转化为势能——事实上,引力能在微观的来源目前并不明确(引力子未被确认),其宏观表现就是引力势能,在地表附近等于重力势能,即:重力是引力的分力,引力 = 重力 自转向心力。
换言之,质量 = (转化的)宏观势能(电磁能、引力能) (固有的)微观势能。
事实上,如果物体不受力,那么其质量就等于静能,但无法测量这个静能,而一旦物体受力,其静能就会抵抗加速度,表现出的就是惯性力,而物体在引力场中,其静能对引力场的反应,表现出的就是引力。
可见,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就是静能的宏观体现,而内能中的电磁能,是不体现在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之中的。
那么,对于一个受力物体来说,它不仅有静能,还有由力产生的势能,这个势能通常是来自施力物的电磁能或引力能,于是这个电磁能或引力能,就会体现在质量之中。
换言之,质量 = 电磁能 引力能 静能。
例如,物体离开地面获得重力势能,这个势能来自引力能,相当于增加了质量(即:质量 = 引力能 静能),但要获得这个势能,需要将物体带离开地面,这就需要向物体输入能量,通常是电磁能,所以增加的质量相当于来自电磁能(即:质量 = 电磁能 静能)。
当然,如果势能通过加速度转化成了动能,虽然能量守恒,但势能对应的质量就转化为了能量,此时并不相当于增加了质量。
例如,汽车消耗化学能获得加速度,相当于受力获得势能——化学反应质量守恒,所以汽车静质量不减少,只转化了电磁能,即:质量 = 电磁能(势能) 静能——但汽车的势能转化为了动能,所以质量先是增加,再逐渐转化成动能——不过,增加的质量会越来越大,因为动能越大,加速需要的势能(化学能)就越大,从而连续来看,质量是在加速过程中,持续增加的——直到停止加速,势能消失,质量恢复到静能。
事实上,尽管势能与动能,都可以让物体的运动状态更难以改变,如向左加速运动(势能)或匀速运动(动能)都会增大向右运动的难度——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为,势能是绝对的与参考系(及速度)无关,而动能是相对的与参考系(及速度)有关,即:相对静止时,势能可以不同,但动能一定相同。
例如,两个相同质量的铁钉和木钉,同时静止在一块磁铁之上,那么铁钉有磁势能,表现出的质量就更大。
例如,两个相同的橡皮筋,相对静止但有一个被拉长,那么被拉长的具有弹性势能,表现出的质量就更大。
事实上,这也是质量与能量的区别所在——可以说「质量、势能」存储了「能量、动能」——注意,光子没有「质量-势能」只有「能量-动能」,但它可以将「能量-动能」通过相互作用,传递给其它粒子,这即是电磁能。
在此,需要更清晰说明的是:
第一,受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这个宏观力消耗在了微观粒子的动能到势能的转化上——就像用力压缩空气,气体分子运动会受限——而这个势能再次转化为动能的过程,就体现出了宏观的加速度。
所以,受力与加速度的固定比例(m = F / a),可以体现出全体微观粒子对力的加速反应,可见微观粒子数量不变,这个比例就不变,即质量不变——因为全体粒子的加速反应积累起来,体现出的就是这个质量——它在于全体粒子的状态变化,而不是原有状态。
这也就是为什么,内能中的电磁能释放,即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改变,但微观粒子数量不变,质量就不会变。
然而,宏观加速度越大,则意味着微观粒子的加速度也越大,即:微观势能(包括电磁能与静能)越大——也就是说,受力加速度的大小,改变了电磁能与静能能的大小,即: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粒子动能越小、时间流逝越慢——但加速度需要能量,这相当于把能量转化成了质量(势能),然后又转化为了动能。
例如,物体静止在引力场中,引力加速度让物体的微观势能增大(来自引力能),时间变慢;同理,物体静止在加速场中,受力加速度让物体的微观势能增大(来自电磁能),时间变慢。
可以想象,微观粒子的势能增大、动能减小,其状态变化速度就会减小,这即是时间变慢,而状态变化速度越快,时间流逝就越快——那么,如果状态变化过快,就会释放电磁能以降低自身的动能,这相当于释放了微观势能,也就是时间的“移除”,对应了质量的转移(减少电磁能)或移除(减少静能)。
这也就是为什么,加速度可以增大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产生时间膨胀与空间弯曲的——微观原因所在。
第二,受力不一定有加速度,有加速度也不一定受力,只有具有绝对加速度,才会增加势能,即增加质量。
例如,物体水平受力,但被隔板挡住无法运动(即没有加速度),此时受力与隔板反作用力抵消(合力为0),物体没有增加势能——这可以理解成,在隔板的接触面,电磁力相互抵消,物体内部粒子状态没有改变,势能也就不会改变——但如果隔板带动物体一起加速度运动,则物体处在加速场中,所以会增加势能。
例如,物体远离地面静止,会增加宏观势能(重力势能)与微观势能(重力加速度),因为引力场是空间分布,所以虽然物体合外力为0,但内部粒子状态具有加速度。
例如,物体自由落体,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引力场与加速场抵消,处于失重状态,只具有相对加速度——在广相中,这是不受力的静止状态——所以没有增加微观势能,但宏观势能在减小。
综上可见,质量就是势能,而电磁能与引力能都可以增加势能——能量产生加速度,可以增加微观势能,能量不转化为动能,可以增加宏观势能——这两种势能是等价的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
关键是,如果没有(绝对)加速度,电磁能与引力能会相互抵消,也就是受力会相互抵消,此时势能(包括宏观与微观)并不会增加。
那么显然,电磁能与引力能,相比原子能(静能)是极其微小的,所以由它们转化的质量,也是极其微小的,由质能方程(m = E / c^2)就可以看出。
所以,通常我们都是把质量看成“不变量”,然后围绕着质量来计算——力(F = ma)、加速度(a = F / m)与能量(E = mv^2 / 2)——质量都被封装成了“不可分割”的静能。
但试想,如果是核能或黑洞带来的势能与加速度,其结果则肯定会,显著地增加质量——前者是原子能的转移,后者是引力能的转移,但这两者最终都是来自静能——可见,质量守恒,只能转移。
最后,生命及其运作都在分子层面,也就是化学反应的电磁能,并不涉及原子能,所以对生命来说,其质量只是在以静能封装的形式转移,除非处在巨大的引力场或加速场之中。
再看加速度与时空弯曲质量会弯曲时空,这个由广义相对论保证,弯曲的时空(即时空曲率不为0)会产生引力场,而根据等效原理,在局域引力场等效加速场,那么加速度会产生时空弯曲吗?
事实上,这个问题简单地回答——是或否,都不能体现出其背后的——物理逻辑,其实前文的论述已经包含了这个问题各个层面的图景,现在我们需要将零散的图景拼接起来,从六个方面,来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
第一,从理论模型的角度来看。
如果没有引力,就是平直时空(闵氏时空,曲率为0),此时可以应用狭相;如果存在引力,就是弯曲时空(黎曼时空,曲率不为0),此时可以应用广相。
从几何角度地说,曲率代表了弯曲的程度,弯曲越大向量平行转一小圈回到起点的变动就越大,没有弯曲则没有变动。
那么,在平直时空用狭相处理加速度——就是切换瞬时参考系(洛伦兹变换);在弯曲时空用广相处理加速度——就是计算曲线长度(度规张量变换)。
度规张量(Metric Tensor)——简单说,就是度量空间中曲线长度的二阶张量,如果是平直时空,这个张量就是坐标处处相等的常量,如果是弯曲时空,这个张量就是与坐标相关的变量,而这个变量就是用来计算对应坐标的时空曲率的。
度规(Metric)——简单说,就是度量几何长度所需要的一组参数,其对应的几何性质与坐标系无关(显然长度与坐标系无关),但将其变换到不同的坐标系下,会有不同的数值表示(即不同的参数),称之为度规分量(用这些分量计算的长度是一致的),事实上度规只能以某个分量的形式呈现,那么如果度规参数是矩阵(即二维数组),它就是一个二阶度规张量。
张量(Tensor)——简单说,就是多维数组,如:零阶张量是标量(即零维数组,只有一个元素),一阶张量是向量(即一维数组),二阶张量是矩阵(即二维数组,数组的元素是向量),三阶张量是三维数组(即数组的元素是矩阵),四阶张量是四维数组(即数组的元素是三阶张量),以此类推到n维;但不管是几维数组,其作用就是存储数据,以供计算,仅此而已。
换言之,有加速度应用狭相——就是平直时空,有引力应用广相——就是弯曲时空,这是应用理论模型的前提约定。
在此别忘了,在广相视角下,并没有引力只有弯曲,因为引力被惯性力抵消了,也就是引力场被加速场抵消了,而只有在非惯性系才有惯性力与加速度,因此——只有弯曲,没有引力与加速度,也没有引力场与加速场。
可见,弯曲与引力、加速度同时存在,但在概念上,前者取代了后两者,即:弯曲时空不能定义非惯性系。
所以,在弯曲时空就不会有加速度,在平直时空有加速度,也不会有时空弯曲——这是概念的定义,而弯曲时空与平直时空的定义,就被看成——背景时空,其决定了加速度的定义存在性。
然而,弯曲即是有曲率,曲率和引力是对应关系,那么加速度与曲率是什么关系呢?
第二,从等效原理的角度来看。
加速场是均匀的,引力场是不均匀的,所以加速度只能在局域等效引力,在广域或全域上两者并不等效——如加速场就没有潮汐力。
但,如果加速度不能完全抵消引力,那引力就不能完全替换成弯曲,广相的模型就不能成立,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在局域无穷小的范围内,弯曲时空可以无穷接近平直,所以加速度就可以抵消引力,接着无穷多个加速度抵消无穷多个引力,就可以在无穷大的范围内,让引力消失。
可见,在较大的范围内,一个加速场当然不能抵消一个引力场,而是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加速场,才可以抵消一个引力场了——但显然,以目前的技术,我们无法创造出一个“多重加速场”,来完全模拟一个引力场。
由此来看,惯性质量与引力质量,无论是在局域还是在全局都是等效的——因为,惯性力源于惯性质量无穷小有效部分的积累,引力源于引力质量无穷小有效部分的积累,两种质量都源于物质本身,其空间分布是相同的——不像引力场与加速场的空间分布不同。
那么,引力场和加速场,都可以产生绝对时间膨胀,这种时间变慢是等效的吗?
第三,从时间流逝的角度来看。
不可否认,力、加速度、曲率、弧长都具有绝对性,即它们都是不随参考系变化的绝对量,并且它们都可以带来——绝对时间膨胀。
在几何图像上,平直时空中加速度对应了曲线(没有加速度是直线),弯曲时空中直线就是曲线(没有曲率是直线)——曲线的弧长,具有与参考系无关的绝对大小,这就是绝对性的体现,两端点相同时曲线比直线要长,这就是绝对时间膨胀的体现。
在微观图像上,全体粒子对力的加速反应,就呈现了宏观的加速度,这个加速反应令每个粒子的势能增加动能减小,从而状态变化的速度减小,这就是宏观的时间变慢,即绝对时间膨胀的体现——虽然引力场(不均匀)与加速场(均匀)的空间分布不同,但场中的粒子都会受力,从而产生加速反应。
所以,时间长度 = 时间总量 / 时间速度——而加速度(受力加速度与引力加速度),可以减少时间速度(即粒子状态变化速度),令时间长度变长,也就是时间变慢——可见相同的寿命,有加速度则衰老的更慢——当然由于空间分布不同,引力场与加速场在相同强度下,对应时间速度减少的程度,肯定会有所不同。
例如,光经过太阳的引力场会发生偏折,如果将引力场看成是均匀的加速场,其计算结果是利用广相几何弯曲计算的一半,也就是说,把不均匀的引力场等价成均匀的加速场,光的偏折角度会有2倍的误差。
第四,从加速度的角度来看。
事实上,加速度与质量,都是来自相互作用的产物,而相互作用是贯穿宏观与微观的,所以加速度与质量从宏观到微观都存在,但引力在微观则不存在。
别忘了,在无穷小的时空,广相是失效的,即:在量子尺度,没有连续的几何结构、没有引力、没有弯曲——这也是目前量子力学与广相不兼容的地方,但量子力学与狭相兼容,所以加速度的理论存在范围,是超越了引力与弯曲的。
那么,把引力场看成一个不均匀的加速场,把引力场对应的时空效应,看成是引力加速度的原因,这可能是更本质的微观视角——微观,是最可能统一所有相互作用的视角。
第五,从物理现象的角度来看。
静止或匀速的黑洞无法产生引力波,有巨大加速度的黑洞,才可能产生引力波,而引力波就是时空弯曲的涟漪——会以光速传递时空曲率,并且只要加速度一直存在,引力波就会不断产生。
引力波的时空涟漪
事实上,质量会产生曲率,质量的位移必然会带来曲率的位移,但没有加速度,曲率就不会以引力波的形式传递,原因就在于,加速度对应的势能,会以引力波的形式释放能量。
可见,引力波传递的是曲率,也就是质量效应——这是源于产生加速度的势能。
那么,另一个与加速度有关的有趣现象,就是——安鲁效应(Unruh Effect),即:
一个加速观察者,可以观察到惯性观察者无法看到的“热浴”,如黑体辐射——换言之,有加速度的观察者,会觉得宇宙背景是温暖的,或说有加速度的温度计,会记录到加速度贡献的非零温度。
在微观上,安鲁效应也会导致,加速度粒子的衰变率与惯性粒子不同,如:当具有足够高的加速度时,电子可能有一定的概率跃迁到更高质量的状态。
所以,加速度对应了——宏观的时空变化,微观的状态变化——这变化就在于能量的大小。
第六,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
回到问题,有加速度就会产生时空曲率吗?
答案是并不一定,这不仅在于能量的大小,还在于能量的来源。
例如,飞船利用化学燃料获得加速度,但化学能的能量有限,很难对时空产生显著影响,而如果是核燃料,虽然会有较大的能量来影响时空,但核燃料自身会减少质量,从而减少相应的时空影响(质量对应曲率)。
那么加速度的关键——是它不能凭空产生,一定要来自能量转化(即动能转化到势能),而它背后的能量(即势能)才是时空影响的来源。
例如,双黑洞合并的过程,是两个黑洞在彼此的时空弯曲中相互绕转靠近(即轨道衰减),加速的能量来自势能转化,这个势能十分巨大,除了转化成黑洞的动能,还有一部分就会以引力波的形式释放,而当黑洞合并之后,减少的质量(即微观势能),也会以引力波的形式释放。
事实上,引力波还需要运动不对称性——不能球形对称(如球体的膨胀或收缩),或旋转对称(如圆盘或球体的旋转)——才能产生,因为不对称性会带来运动阻力,从而令势能无法转化为动能,进而转化为引力波,才能保持能量守恒。
在此别忘了,能量是相对的也就是对称的,质量是对称性破缺的产物,而势能与加速度、曲率与引力波——都不具有对称性,并且质量与势能——都存储了能量。
所以,质量表现出——曲率与引力波,其实是能量不对称(不均匀),并试图趋向对称(均匀)的表现——这会带来相互作用,即势能与加速度。
回到广相,一个质点具有加速度,那么说明与这个质点相互作用的能量,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匀,这则意味着时空不平直。
结语从某种角度看,狭义相对论——是关于电磁力的模型,广义相对论——是关于引力的模型。
对比来看,电磁力来自电磁场——电磁场的传递是电磁波,引力来自引力场——引力场的传递是引力波,电磁波与引力波的传递都是光速。
两者的区别在于,电磁波是在时空中传递,引力波是时空本身的传递——形象地说,如果时空是画布,那么电磁波就是画布上线条的传递,而引力波是画布本身的传递(如抓着一端抖动)。
那么,从能量角度来看,引力波可以传递势能,电磁波可以传递动能,而光速不能有质量,所以引力波和电磁波都没有质量,但质量也是势能,它和引力波传递的势能是什么关系呢?
这可以理解成,势能 = 宏观势能 微观势能,如果前者不能转化为后者,就会转化为引力波,而后者就是粒子的势能,也就是质量。
换言之,如果势能无法转化为动能,也无法转化为静能,就会转化为引力波,也就是把势能存储到时空之中。
形象地说,向时空中抛一重物,时空就会泛起波澜,即质量的振动会产生时空的振动,而就是因为产生质量振动的势能,无法完全转化为动能(质量的运动)与静能(粒子的运动),就只能转化为引力波(否则能量就会不守恒)。
再换个角度来看,电磁波与引力波,都是光速都无法静止,是因为它们没有质量,也就无法存储静止的能量(即静能),但它们存储能量的方式,却是不同的,这体现在:
可见,时空的变化是绝对的,这就是力的效用、加速度的表现,也是质量与势能的结果,即曲率及其运动。
那么试想,没有质量的时空会是怎么样的?
要么是平直时空——能量以电磁波的光速形式存在,要么是波动时空——能量以引力波的光速形式存在,也可能时空在平直与波动之间相互转化,也就是在电磁波与引力波之间相互转化。
而所有光子全同没有时间流逝,所以电磁波时空就会——没有距离收缩成一个质点,引力波时空则会——充满波澜却空无一物,那么两者的转化,即收缩与膨胀,在无数次的循环中,就可能意外地开启——“创世纪闪光”,接着在膨胀的过程中,能量并未转化成时空的波澜(宏观势能),而是转化成了时空中的质量(微观势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