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泉州人是哪国人(从明朝到现代泉州人是怎么)
受到元明时期北方方言的影响,明代泉州人面称母亲为“妈[mã3]”,这个词到了清代演变为“奶奶”的意思。清代泉州人称呼母亲为“娘[nĩũ2]/ [nĩã2]”。民国以后,背称“母[ᵐbu3]”转变为面称,替代了“娘[nĩã2]”。但是,建国后,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妈[mã2]”又取代“母”称为年轻人对母亲的新面称。由于新借入的“妈[mã2](母亲)”和明代借入的“妈[mã3](已表示‘祖母’)”声调不同,所以二者尚未出现混淆的情况。
作者有话说这篇文章大概是结合明代戏文、清代传教士、现代方言来勾勒明以来泉州方言“母亲”面称的演变。为什么只提泉州方言呢?因为我们对潮州、漳州的情况实在没有绝对的把握,所以暂时只谈泉州,但本文大概对了解潮州、漳州的情况也有借鉴作用。
先说明,本文主要谈的是“面称”,就是面对面的称呼。与“面称”对应的词语是“背称”。比如现代泉州人在背后提起自己母亲的时候会说“阮老母”,但你当面不会叫你母亲“老母”,这里这个“老母”,就是背称。与背称相反,面称就是你当面称呼时用的。
明代
根据明代泉腔戏文《荔镜记》、《满天春》的记载,明代泉州人对母亲的称呼大概是“妈”。根据梨园戏今读,明代“妈”的读音和我们今天称呼“奶奶”的“妈[mã3]”是一样的(明代至今大概声调音值有变化,但声调的类别没有变化)。
那么明代泉州人称呼母亲为“妈”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认为是受元明官话影响形成的。在元明时期,北方人称呼母亲为“妈”,与“马”同音(宋代韵书《集韵》中,“妈”被看做“姥”的异体字;直到元代《中原音韵》、明初《韵略易通》“妈”才开始有与“马”同音的记载)。这种称呼影响了当时的闽南话,使彼时的闽南产生了“妈[mã3]”的叫法,其读音和“马”的读书音[mã3]完全一样。
明代泉州人大概并不称呼母亲为“娘”,从明代戏文来看,“娘”大概是对女性比较客气的称呼,而不是对“母亲”的称呼,二者的区别基本是泾渭分明的。
清代
不过大概到了清代,“娘”开始取代“妈[mã3]”成了对母亲的面称,“妈[mã3]”则演变成为对祖母的称呼。根据清末《厦英大辞典》的记载,清末闽南话“妈[mã3]”是祖母,而“娘”既是对女性的尊称,也是对母亲的称呼。《厦英大辞典》记载“娘”念[nĩũ2](泉厦)/ [niɔ̃2](漳)。
由于同时被用来称呼“女性(尊称)”和“母亲”这两个不太一样的概念使“娘[nĩũ2]”语义负担沉重,最好是有两个不同的语音形式来分担这两个意义。于是,在泉州“娘”出现了一个新的读音[nĩã2]。根据《厦英大辞典》的记载,[nĩã2]作为“娘”的另一个读音,是当时泉州特有的(厦门、漳州均无此音)。[nĩã2]这个读音的产生可能是“娘[nĩũ2]”韵母受“爹[tia1]”感染的结果——也就是说,“爹[tia1]”的韵母影响了“娘[nĩũ2]”,使它在“母亲”这个意义上产生了[nĩã2]的读音,以区别于“女性(尊称)”的意思。如此一来,“女性(尊称)”义读[nĩũ2],“母亲”义读[nĩã2],二者不再混淆。大概是因为能区分这两个不同意义的关系,[nĩã2]后来也被厦门、漳州所接受,进入今天的厦门话和漳州话。
民国至共和国初年
今天我们面称母亲,也会称呼“母[ᵐbu3]”,但在古代闽南语里,“母”一直用作“母亲”的背称而不是面称。《荔镜记》里林大出场提到他母亲的时候说“阮母无分晓,生我一鼻障大(我妈糊涂,把我鼻子生这么大)”,就是背称用“母”的例子。《厦英大辞典》也反映清末闽南话“母”仍未用作面称。大约到了民国以后,原来表示背称的“母”,逐渐走到了台前,也用来表示面称,逐渐开始替代“娘[nĩã2]”。笔者老家晋江西部农村40后大概仍称呼母亲为“安娘[an1 nĩã2/an1 nĩã5]”,50后、60后转而称呼母亲为“母”,这种转变大概在民国末年到共和国初年。不过泉州其他地区“母”转为面称可能比笔者老家要再早一些。
但是“母”刚刚转为面称没多久,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语言政策变革出现了——我国开始全面推广普通话。推普工作的开展,使得北方话的“妈”再度进入闽南方言。
现代
话说明朝以前,北方方言里“妈”是读上声(对应今天的三声)的,与“马”同音。不知何时起,北方方言的“妈”读了阴平(一声)——我个人怀疑这仍是受“爹”感染的结果,“爹”的声调(阴平)影响了“妈”,使之产生阴平的读法。
所以当普通话的“妈”再度影响闽南话时,已不再念“马[ma3]”,而念[ma1]。现代泉州人转而用[mã2](与“麻烦”的“麻”同音)来借入普通话的[ma1]。如此一来,晚近新借入的“妈”的读音[mã2]和明代借入的“妈”的读音[mã3](今天用来表示“奶奶”)呈现了一定程度的区别,使闽南年轻人不至于分不清“母亲”和“奶奶”的称呼。
至于为何泉州人用闽南话二声的[mã2]来借普通话的一声[mã1],有待进一步研究。这可能和“弟”、“妹”、“爸”读阳平的现象有关。泉州部分地区对“弟弟”“妹妹”的面称(“阿弟[a1 ti2]”和“阿妹[a1 ᵐbə2/a1 mẽ2]”)里,本来应该读阳上[ti4]和阳去[ᵐbə6]的“弟”和“妹”在词语中,转而读阳平;另外,泉州年轻人称呼父亲的“爸”也是读阳平[pa2]的,这和中老年人读阴去[pa5]不太一样。或许“弟”、“妹”、“爸”、“妈”在相关面称中读阳平只是为了表达一种特殊亲昵感。如果是这样的话,“妈[mã2]”的声调就不算借自普通话,而是泉州方言自带的“亲密调”。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