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师和工程造价师区别(造价师与PC建筑)
[前言]通过本篇内容,您将可以:
1、了解PC建筑相关的基本概念;
2、熟悉PC在设计、施工、成本上的管理差异;
3、熟悉PC建筑在成本上的特点。
1 基本概念
1.1什么是PC?
PC是英文Prefabricated Concrete 的缩写,意为“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由预制砼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装配而成的砼结构,包括装配整体式砼结构、全装配式砼结构等。
在建筑工程中简称“装配式建筑”,在结构工程中简称“装配式结构”。
装配整体式砼结构:由预制砼构件通过可靠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砼结构、水泥基灌浆料形成整体的装配式砼结构。
PC技术最大的优势是可以让造房子像造汽车一样,在工厂里流水线式生产、工地内搭积木式组装,工期缩短,能耗减少,成本降低。
1.2什么是PC率(即装配率)
PC率指标反映建筑的工业化程度。装配率越高,工业化程度越高。
通常按正负零以上部分核算,国家暂无统一规定。各地区计算规则不一,有的以砼体积为对象计算,有的以模板面积为对象计算。
1.3 什么是装配化率
国家暂无统一的明确规定,一般由地方政府或建筑主管部门在土地出让和项目建设过程中管控。
1.4 与传统建筑的主要差异
(感谢金源联合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非常直观的内容)
1.5引用一句话来看PC推广的难题
“工业化住宅好比一堆上等的胡萝卜,劝兔子来吃,兔子觉得路途不熟悉,所以迈步迟缓,少数来尝鲜的兔子虽敢入门,但经过繁琐的审批手续,食用后发现味道确实一流,却要支付一笔不小的费用。”业内人士如此说道。
2 管理要点
2.1设计
2.1.1设计方式的变革
PC建筑以精细化为原则,以标准化图纸设计为形式,迎来设计方式的变革。
PC 设计的精细化质量对于现场安装的进度、质量、成本影响巨大,相对于普通建筑, PC 建筑的设计作用更为突显、精细化设计要求更高,因为装配式结构相对于传统结构的容错能力更低,一旦超过允许偏差,施工现场难以纠正或纠正成本过高。
2.1.2拆分图的出现
在设计上,PC建筑多出一项设计内容:拆分图设计,拆分图的出现,使得“深化设计”不再是精装、幕墙等工程的“专利”,将在土建工程中也成为常态。
预制构件拆分图指预制构件的平面布置图及相应的节点详图,一般情况下宜由主体结构的设计单位或PC构件生产单位完成,并构成主体结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一部分。设计费大概10~20元/平,视PC率大小而定,设计周期一般需要30~45天。
就图纸数量而言,装配式构件的单件性决定了PC建筑需要数十倍的加工图。
精确的PC设计图纸,让施工更加规范,有效避免边施工边修改的情况,直接来讲,设计有问题,可能现场无法装配,没有现场剔凿修改的可能。这将倒逼设计的精细化,设计的磕漏碰缺大大减少,现场施工时间相应节省。
2.1.3与传统方式相比,应用中需要注意之处:
(1)与机电协调问题:我们通常会认为,装配设计的主要问题是结构专业问题,但实际上是设备、电气的布置成为影响PC的重要因素。
(2)与装修协调问题:预制板在后期业主装修中开槽难度大,管线需工厂预埋到位,适合精装交付项目,或者减少PC率,内墙采用砌块填充墙,现场施工。
(3)与建筑风格协调问题:大部分采用PC的建筑风格受限,适用于外立面简单明快,户型重复率高、标准化程度高的中低端住宅、现代风格的别墅等。
2.2施工
2.2.1施工特点
了解装配式结构的施工特点,我们先要知道装配式给建筑行业所带来的四个转变:
2.2.2主要构件的装配特点
(1)外墙板:可以结合外立面保温、装饰一次预制,无外架体系,在工期、质量、成本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
(2)楼梯、阳台、空调板:对于大面积应用来说,这类现场施工麻烦的构件采用预制吊装施工,能够达到工业化施工的效果;
(3)叠合板:底部预制、面层现浇(适应预留预埋管线需要),省楼板底模、省不了支撑体系,不能真正体现工业化效果,与现浇结构相比优点并不突出。
2.2.3质量管理
采用PC结构可以有效规避现有大部分质量通病,如外墙开裂、窗洞渗漏等。但如技术、管理跟不上,也会出现更复杂的质量问题,如在预制构件与现浇构件接缝、预制构件与预制构件接缝、预制构件尺寸偏差、预留尺寸偏差、支撑体系、成本保护等环节出现新的问题。
现阶段的施工管理必须由粗放式管理转变为精细化管理,以往在现场纠偏的想法和做法基本行不通,否则容易出现拼装质量问题。
PC的施工质量控制是以控制接缝质量为核心、为主线。如果板缝不正确,则PC肯定出现质量问题(如加工尺寸不准、定位墨线有误、斜撑等临时固定不牢等等)。
PC结构的容错能力较低,因此需要在施工方案上,需要提前制定偏差控制和微调措施,否则一旦问题出现、措手不及。
2.2.4进度管理
还是先来一张现场施工图比较形象(图片来自网络):
(1)PC结构的工期特点
对类似项目、采取不同施工方法的工期对比表:
由上表可知,从总体上看,PC项目的总工期较传统项目可降低,主要是外墙、室内的湿作业工程量大幅减少。
因此,如果外墙没有按PC或PCF、室内精装与PC没有较好的协调,则工期影响是负面的。现阶段,大部分开发商应拿地合同要求履行PC要求,只有水平构件是PC,而竖向构件仍然是现浇结构,工期反而是增加,较上表可能增加更多。
(2)工厂与现场的生产进度协调
PC构件的预制生产需要提前进行,以与现场现浇结构施工进度协调一致,否则容易出现相互等待、出现窝工情况。
但是,这一生产要求,正好与出图进度相反。在设计环节,我们已了解到PC结构多出一项设计内容“拆分图”,需耗时30~45天。因此,当传统的施工图具备、现场可以进行施工时,装配式结构部分还需要30~45天的拆分图设计周期、30天的预制加工周期。
因此,如何统筹协调好工厂与现场,是工程管理中需要提前考虑并解决的问题。总体上,在现时普遍赶工的开发项目,进度的可控性降低,需要足够重视。
2.3采购
PC的采购模式,目前受设计单位少的制约,一般采用设计施工一体化的发包方式,或者设计供应一体化、总包单位安装等方式。
3 成本
3.1三个图表,帮助我们从宏观上看成本
(注:三张图表均摘自《徐珂微博-装配式住宅设计实践总结》http://www.jiegoublog.cn/)
图1:现浇结构与预制结构的成本发展趋势
图2:PC率对总体成本的影响
图3:标准化率对成本的影响
本文不就是否值得去做PC而分析,工业化在总体上是趋势,在目前是规定;而主要分析增量成本的影响因素和控制增量成本的主要方向。
3.2从微观上量化增量成本
据上海市建筑建材业市场管理总站测算,目前上海的装配式建筑较传统建筑每平方米的增量成本350元至550元不等,而且在装配化率不变即建筑规模一定的情况下,PC率越高,成本越高。
增量成本来源主要有三大块:
一是工艺成本。装配式建筑技术难度更高,前期研发、生产投入都比较大,转嫁到构件成本上也就更高,只有在体量足够大(如10万平),构件产量达到较大规模后才能摊薄成本,价格才会基本与传统方式持平。
二是物流成本。只有从工厂到施工地点的距离在100公里左右,物流成本才相对合适,若工厂离得太远就不划算了,而目前可供选择的生产厂家较少。
三是管理成本。从整条产业链来看,装配式建筑从规划、设计、生产、运输、施工,各个环节的衔接尚不是很顺畅,也平添不少成本。
虽然为了降低成本、支持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政府出台了奖励和补贴措施,仍只能覆盖小部分增量成本。目前上海的扶持措施包括3%以内的计容面积奖励、60及100元的补贴、免缴墙材基金10元/平方米(详《上海市建筑节能项目专项扶持办法》)。其余的大部分增量成本需要企业自行消化。
下图摘取2013年《建筑经济》中一篇关于增量成本的案例数据进行分析,不具普遍性,仅供我们直观比较两者的成本差异。
结合以上数据进一步分析:
(1)PC结构较传统现浇结构的成本高出40%,PC在地上结构部分成本高出较多,而在其他专业上的成本均有优势。
(2)PC构件的综合单价1435元/平。其中:供应价格1310元/平(其中运费5%~10%),支撑25元/平,吊装60元/平,嵌缝40元/平,详下图。
(3)供应价格受到相关税费、生产规模、设计与施工是否一体化、定制式生产还是通用式生产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3.3 降低PC成本的基本思路
必须研究装配整体式结构的结构形式、生产工艺、运输方式、安装方法,从优化工艺、集成技术、节材降耗、提高效率着手,综合降低建设成本。
3.3.1 通过产品研发,实现外墙一体化、装修一体化,充分发挥PC建筑的成本优势,尽量抵销成本增量。
3.3.2减少模板摊销成本。从设计上,在满足美观前提下,尽量力求规整;在建筑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构件设计优化,寻求构件的标准化,力求减少相同构件的规格种类。
3.3.3在现场施工环节,优化运输、吊装、接缝等施工方案,选择效率高、质量可靠的工艺。
本篇是参考和汇总包括以下资料在内的相关内容进行的小结,供大家参考,如需进一步了解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