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依依惜别见情深)

苏轼1077一1079年在徐州任知州一年又十一个月。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他重视生产,关心民生,与徐州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民以食为天”,苏轼一贯重视农业,关心禾稼,经常到村头农舍,“接果移花看补篱,腰镰手斧不妨持”(《次韵王廷老》)。在徐州他写了许多反映农村题材的诗作,塑造了农夫,蚕妇,村姑等劳动者的鲜明形象,描绘了一幅幅农村耕织图和风物画。

苏轼徐州“乐其土风",酷爱大自然,云龙,百步洪,黄茅岗,燕子楼,快哉亭,台头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歌吟之作。在徐州,他曾与秦观,李邦直,郑仅,参寥子,张师厚,王定国,田国博,张天骥等六十多人交游唱酬,使徐州的山川和历史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他在这些唱和诗词中,常常俯仰古今,寄托自己的理想和爱憎,探讨人生的真谛,讴歌高尚的友谊,赞美徐州的悠久历史和秀丽风光,倡导“发愤忘食乐忘忧”的“笃学”精神和广采博收,求取精微的治学方法。尤其是他与苏辙的手足情谊及与云龙山人张天骥交往的轶事在民间留下了美好传说。他为张天骥所题的“放鹤亭"手迹至今仍在云龙山高悬,《放鹤亭记》早已成为载入文学史册的著名篇章。

苏轼在徐州度过了人生旅途中的一段重要里程,他在徐州洒下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

他曾带领徐州军民抗洪抗旱,亲自制定蓄水抗旱防洪的措施,收到显著成效。他发现并组织了徐州煤田的开采,支持徐州矿冶事业的发展,为徐州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福音。苏轼勤政爱民,努力发展生产,关心人民疾苦,这使他在徐州人民中享有广泛而崇高的声誉。当他离开徐州时,百姓举盏马前,依依惜别,洒泪相送,这使苏轼深受感动。苏轼也觉得离情别绪,充满胸中,在途经灵壁时,他写下了这首词。

《江城子》别徐州,苏轼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词的最后一句尤为精彩,苏轼这么个豪气干云的大丈夫,也为离别徐州而流下相思之

江城子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依依惜别见情深)(1)

江城子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依依惜别见情深)(2)

江城子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依依惜别见情深)(3)

泪来了,正是: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情深处!若到伤心断肠时,铁石心肠泪如注!,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