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

2001年7月13日,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宣布:BEIJING成为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办城市。当天晚上,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回国内,北京约40万人涌入天安门广场欢庆,中华大地瞬间沸腾起来。

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1)

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是中国体育史上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壮举,它不仅为中国的体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活力,更让世界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充满热情的、快速发展崛起的中国。

其实,早在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之前,就已经遭遇过一次失败的经历了,1993年时,北京便申请举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于申办27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势在必得,邓小平同志更是给予了极大支持,但没想到,在最后一轮投票中,我国却以两票只差惜败悉尼,北京代表团折戟摩纳哥蒙特卡洛,令人遗憾,而邓小平同志在得知消息后,失落片刻后,便指出是有人在背后使坏,一眼看出了其中的猫腻。

数年后,随着美国盐湖城冬奥会贿赂国际奥委会官员的丑闻曝光,引发轩然大波,不久后,时任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柯慈见形势不妙,主动向媒体坦白他也曾在1993年申奥时进行了贿选,因而导致了中国代表团的心血付诸东流,中国首次申奥以失败告终。

1993年北京申奥失败有何内幕?邓小平同志当初提到的有人在使坏究竟是谁?澳大利亚又是通过怎样的暗箱操作偷走了中国的必胜局?

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2)

中国用100年时间给出了“奥运三问”的完整答案

1910年7月17日,《申报》刊登了一篇题为《中国运动大会之先声》的通告书,文中向国人接连提出了三个问题:

“试问中国何时能派代表赴万国运动大会(当时中国人对于奥运会的称呼)?何时能于万国运动大会时独得锦标?又何时能使万国运动大会举行于中土?”

为了回答“奥运三问”,中国人民先后用了100年的时间才给出了这三个问题的全部答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侵占了我国东北地区,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为了让世界认同这一身份,日本先后多次对我国田径运动员刘长春进行威逼利诱,在由其操纵的报纸上连续五次刊登了“刘长春将代表所谓的伪满洲国参加1932年举行的洛杉矶奥运会”的虚假消息,使得刘长春遭到了不明真相的国人的无端攻击。

为力证清白,刘长春在《大公报》上愤然疾呼:

“苟余之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则又岂可忘却祖国而为傀儡伪国作牛马耶。”

同时,他表示将以中国运动员的身份参赛。后张学良资助其8000银元,送其前往洛杉矶参赛。7月30日,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出现在了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刘长春作为4亿中国人的代表,高举国旗迈出了坚定的步伐。

由于路途遥远,舟车劳累,刘长春遗憾未能进入决赛,但他带着全中国人民不惧日军威胁、不甘受辱的坚定决心,昂首挺胸地站在了全人类的面前,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必将勇敢追赶世界的顽强信念和意志。自此,中国人回答了“奥运三问”的第一个问题。

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3)

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国际奥委会同意台湾地区在奥运会升旗,本质上承认“两个中国”,随意践踏中国底线,在与其多次交涉未果后,新中国断绝了与国际奥委会的一切往来和联系。

1971年,随着中国重返联合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恢复新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也被正式提上了日程。

1974年,邓小平表示,将努力争取恢复中国在奥委会和其他国际单项运动会的合法席位。4年后,国际奥委会公开声明提出四点承诺:

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三,国际奥委会没有中国的代表不合理;四,中国进入国际奥委会问题应尽快解决。

1978年10月,中国终于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加入了世界奥运的大家庭,同时,根据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台湾方面被允许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区,改名、改旗、改徽后得以继续留在国际体育组织里。

1984年,中国派出强大阵容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参加国际奥运会。在这届奥运会上,射击选手许海峰夺得了中国的第一枚奥运会金牌,他也是这届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获得者,从此,中国奥运史掀开了新的篇章。

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不仅突破了“零的纪录”,更是一举夺得15枚金牌,8枚银牌,9枚铜牌,共32枚奖牌的好成绩,中国运动健儿们的表演一时间轰动世界。在距离提出“奥运三问”的76年后,新中国终于解答了第二个问题。

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4)

1998年,北京再次提出申办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并在2000年6月19日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申请报告,《申办报告》耗时一年多时间,由数千人参与,不仅反映了北京和中国一路以来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还对北京未来8年的发展目标和规划进行了详述,充分展现了规划的可行性。

2001年7月13日晚间22时零八分,经过两轮投票后,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在莫斯科宣布: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一直聚焦在电视机前等待消息的亿万中国人民,无不激动、欢喜,中国终于圆了多年来的奥运梦。

至此,100年前《申报》刊出的“奥运三问”,终于在今天有了一个完整且完美的答案。

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5)

1993年北京代表团首次领命出征,遗憾折戟蒙特卡洛

自新中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地位后,国内外便有不少声音认为中国应该申办奥运会,当时,邓小平是最积极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的。

实际上,早在1984年中国代表团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时,邓小平就一直通过电视关注着中国运动健儿在奥运赛场上的精彩表现,工作人员曾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说:“当萨马兰奇将中国的第一块奥运金牌挂到许海峰的胸前时,小平同志十分兴奋和激动,此后中国队参加的每场比赛,他几乎一场不落。”正是在观看完这次比赛后,邓小平的心中逐渐萌生了未来中国也一定要申办奥运会的想法。

此后,邓小平在公开场合毫不掩饰自己对于中国未来会申办奥运会的期待,他曾说:“奥运会每四年一次,1984年和1988年都要举办,1984年不一定能行,但到了1988年,也许我们中国也可以承担了。”

在有了举办国际赛事的想法后,北京于1990年举办了亚运会,同年,邓小平在参观新建的国家奥林匹克中心时,提出了“办完亚运办奥运”的设想,他对北京市和国家体委的负责人问道:

“你们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建设了这样的体育设施,如果不办奥运会是个浪费。”

随后,他又问道:“跟汉城(今首尔)相比,我们的场馆建设怎么样呢?”之所以跟汉城作比较,是因为当时汉城是举办过亚运会和奥运会的城市,借汉城场馆建设,便能窥测到中国办好亚运会同时申办奥运会的可能性。

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6)

在中国改革开放十多年,国家实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邓小平向世界明确了一条信息:中国政府对北京申办奥运会是完全支持的。

于是,在邓小平同志等中央领导的支持下,1991年2月22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向中国奥委会提出了举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请。28日,中国政府同意了这一申请。3月18日,北京奥申委正式成立,何振梁先生任主席,从此,中国开始了长达30个月的艰难曲折又充满重大意义的第一次申奥之旅。

第一次申奥对我国而言是一次充满困难的巨大挑战。

当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不多,尽管我国刚刚成功申办了亚运会,但申办奥运会还是第一次,且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经验,摆在中国面前的只有一张白纸和写有国际奥委会公布的申办城市条件、时间等信息的文件。加之当时奥运会商业化运作十分成功,吸引了更多城市申办,共有包括北京在内的8个城市进入候选城市名单,竞争空前激烈。

自北京奥申委成立以来,中国要为申奥做些什么,怎样去做,让人一筹莫展,最终,关于总体规划的任务交给了孙大光负责,他在考虑国际形势变化、翻阅国际奥委会一系列资料后,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工作计划网络图”这张网络图最后完成时铺满了整整一面墙,宽1.5米,长4米多,令人震撼。从网络图中,人们能清晰看到从申奥开始到投票结束所有要做的工作和具体截止的时间。

后来,记者在看到这张申奥的网络图时,惊讶不已,他们说:

“我们采访过世界上很多申奥城市,北京奥申委领导的头脑是最清醒的。最不可思议的是,你们在1991年初就把这两年的工作全部都规划出来了,而且还变成文字落实在具体工作中了。你们的管理、规划才能简直太厉害了!”

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7)

在1993年申奥竞争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再次向国际奥委会表明了我国的决心,表示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将不遗余力地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

“如果北京得到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荣誉,我们保证将把该届奥运会办成迎接新世纪、弘扬奥林匹克精神真实含义的盛会,从而对增进奥林匹克运动的普遍性以及世界人民的友谊、和平与进步,给予有力的推动。”

1992年11月6日,北京奥申委第一次向国际奥委会汇报了北京申办情况,两个多月后,北京向萨马兰奇主席正式递交了《申办报告》。

1993年3月和5月,国际奥委会委员贡纳尔·埃里克松和主席萨马兰奇等一行人先后赴北京考察,北京的申奥工作得到了国际奥委会的一致认可和支持。

9月17日,五个申办城市的代表团云集摩纳哥首都蒙特卡洛,现场斛光交错,大有暴风雨前最后的安静之势。

9月23日下午2时30分,北京代表团在国际奥委会会议上做了陈述报告,何振梁先生的发言引起了各国代表们对中国的兴趣,他们进行了较长时间的提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我们拥有了更多向世界展现的机会,为北京申奥成功获得了很大的赢面。

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8)

第一轮投票中,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率先出局,第二轮投票后,德国柏林遭到淘汰,第三轮投票结果揭晓后,北京以40票领先,紧随其后的是悉尼37票,曼彻斯特11票。

三轮投票过后,只剩下了北京和悉尼。然而,就在最后一轮投票即将开始前,斯威士兰籍的委员突然借口有紧急情况而退出了投票环节。

于是,第四轮投票环节就在缺席一名委员的情况下继续进行,投票结束后,负责计票的委员将结果写在一张卡片上,装进了密封好的信封中,交给了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

9月24日北京时间凌晨2时30分,萨马兰奇宣布悉尼成为了2000年第27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北京以2票之差落败,投票数为45比43。

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9)

北京两票惜败的内幕曝光,中国继续坚定不移走向世界

这次申办失败,令北京代表团伤心不已,30个月的努力就这样付诸东流,2票之差更是叫人遗憾。尽管心中失落,但中国仍然表示尊重国际奥委会选择,并祝贺悉尼申奥成功。同时,北京代表团也再次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将始终坚定不移走向世界的决心

“我们对国际奥委会对中国申办工作的支持,一如既往充满感激之情,对全世界也一如既往充满友好之情。今后中国将更加敞开胸怀,欢迎四海宾客,广交五洲朋友,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开放的中国盼奥运,开放的中国完全能够办好奥运。办奥运,不论是今天还是以后,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

人们在遗憾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的同时,也不禁发问:在第三轮投票中,原本北京占据了优势,大家都认为北京胜券在握,但为何却在最后突然反转?

邓小平同志也曾对1993年申奥失利有所预料,他表示这背后是有人在使坏,但同时,他也向代表团成员们安慰道:“这是预料之中的事,关键还是我们要办好自己的事情。”

由于投票是以不记名方式进行的,因此,外界并不清楚究竟有哪些委员将票投给了中国。人们对这次申办奥运的结果虽心中存疑,但并无证据。

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10)

然而,就在中国早已放下申奥失败的阴影,准备投入到下一次申办奥运会时,当年的真相却逐渐浮出水面了。

1999年,美国盐湖城击败了另外三个强劲对手获得了200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但没过多久,媒体便曝光了盐湖城奥申委贿赂国际奥委会官员的丑闻,一时之间引起舆论热议,最终,以多名国际奥委会官员主动辞职或被解职才得以平息下来。

不过,就在这一丑闻发酵之时,澳大利亚奥委会主席柯慈担心事情败露,惶惶不可终日,最终,他向媒体坦白,澳大利亚曾在1993年申办奥运会时作出贿赂之举,投票前,澳大利亚曾向两个非洲国家代表各支付了3.5万美元的支票。

这一暗箱操作使得几乎已经属于中国的“两票”到了澳大利亚手中,也正因为这两票,北京代表团才在首次申奥便遭遇失利局面。

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93年北京代表团折戟蒙特卡洛)(11)

澳大利亚和美国的贿赂行为,不仅破坏了公平正义的秩序,更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亵渎和背弃,以这种卑劣手段获得奥运会的申办权,即使成功举办也会留下不可磨灭的污点。

在奥运会历史中,从曾经的清政府在接到邀请后不知其为何物的无知和愚昧,到刘长春代表中国首次亮相奥运会;从旧中国时奖牌“零”的记录和“东亚病夫”的耻辱,到1984年许海峰获得第一枚金牌实现“零”的突破,到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再到2022年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成为世界上首座“双奥之城”。

从漫长的奥运之路看中国的发展,不仅能看到中国体育事业逐渐变强的过程,更能看到中国沧桑巨变,走向复兴之路的伟大历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