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凄美句子(多子为你而死也)
汤显祖是用“真情”的哲学,去创作他的《牡丹亭》的。他对《牡丹亭》,也给予了真诚的爱。
有一次家人到书房叫他吃饭,找来找去,不见踪影。正忙乱呢,听见柴房里有人哭泣,一边哭泣一边还说着:
“赏春香……旧罗裙”。
跑去一看,汤显祖满面泪痕,泣不成声。
汤显祖哭的,是死去的杜丽娘,那位为了真情的爱,甘愿付出生命的女子。
杜丽娘当然是一个虚拟的人物。
可是,当她被赋予了作者的理想和观念,有血有肉有性情,站起来为作者代言的时候,很难说,这是一个虚拟的人物了。
她的青春,她的美貌,她的性情,她的生命,都活生生“活”在那个《牡丹亭》里。
为剧中人物痛哭,可能是很多剧作家都做过的事情。
如果不是创作中人,人们很难理解作家和作品的关系。当作品中的人物逐渐丰满起来的时候,在作家心里,他就是活生生的人物,寄托着作家心里的理想和真情。
她的死——这是作者“不得不”的选择,也是作者理想的怆痛。一个芳华韶龄的女孩子,在现实中得不到所爱,只能用“死”去寻觅的时候,作者的心,也是痛得不能自已。
有很长的日子,汤显祖一边写着这部传奇,一边涕泗交流。
杜丽娘寻梦的时候,他流泪;杜丽娘做自画像的时候,他哀伤;杜丽娘告别人世的时候,丫环春香祭奠杜丽娘的时候,汤显祖放声痛哭,哭得老泪纵横。
不是他分不清剧中人和剧外人。而是那一份用生命去追寻的“真情”,太容易动人了。
一部《牡丹亭》,要了多少青春女子的性命!
杜丽娘的个人悲剧,是那个时代理教束缚下众多女性的悲剧化身。
自由真挚的爱情理想,和理教束缚的婚姻现实之间,距离悬殊。
一个个真情女子在巨大的理想落差中,为情而死。
当时不知多少人,因为《牡丹亭》而死。
有记载的有下面几位:
明代万历年间,扬州有个女子叫冯小青,工诗词,解音律。因为婚姻不能如意,凄怨成疾,曾作诗说: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命画师画像自奠而卒,年仅十八岁。
冯小青改变不了现实中的命运,在《牡丹亭》中找到精神上的知音,感于杜丽娘痴情而心有戚戚,最后伤心而死。
冯小青身上,有后世林黛玉的影子。才华、早夭、为情困而早死。
她的自画像,和《牡丹亭》中杜丽娘留下自画像而死的情形一样,将爱情的获得,寄托于死后来生。
明末崇祯年间,杭州有个女伶叫商小玲,以色艺著称。她遭受过爱情的不幸,因此饰演杜丽娘时分外逼真。
商小玲每次演到《寻梦》这一场,都会缠绵悱恻,珠泪盈盈。真好像自己就是杜丽娘,所有的幽怨曲尽婉转,形神毕现。
有一次唱到《寻梦》一场,有“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时,五内俱伤,悲哀过度,倒在舞台上气绝身亡。
为《牡丹亭》真情打动、殉情而死的,还有娄江女子俞二娘。
她深爱《牡丹亭》,为剧中杜丽娘的遭遇而心动。她手不释卷,一边看,一边用丹砂批注,将自己对《牡丹亭》的感怀都写在书上。
红红白白,圈了满书。当评注完毕的时候,她也伤感过度,忧愤而亡。
这本批注最后到了汤显祖手里。汤显祖很感动,写了一首诗追悼她:
“画烛摇金阁,真珠泣秀窗。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
《牡丹亭》在当时,能够引起这么多女性的共鸣。
足见明代那份理教的天空下,女性的真性情,被压抑得多厉害。
文子国学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重修伦理,再建道德。 内含:文子国学活动讯息 昆曲文化和“昆曲十六讲”课程 诗经文化 乐府文化 唐风宋韵 盛世元音 道德经 大学中庸 论语孟子93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收录于合集 #牡丹亭
11个
下一篇生命的“自我发现”三部曲: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