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产业盈利模式(我国线上健身巨头)

运动、健身、减肥……这些似乎已经成为当代年轻人的追求。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健身人群3.03亿,数量是全球之最,而这一数字在2026年将达到4.15亿。

健身产业盈利模式(我国线上健身巨头)(1)

庞大的用户群体,意味着资本不会放过健身赛道。近年来,国内市场出现了不少健身相关的品牌(不一定是本土品牌),比如加拿大的瑜伽服品牌lululemon,以及耐克、阿迪达斯等运动品牌,这几年一直在深耕我国瑜伽服市场。

此外,还有像Keep这样的运动科技品牌,旨在为广大运动、健身人群提供全面的健身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瑜伽服赛道不仅受益于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还受益于瑜伽热的利好,这已经确定是能更轻松盈利的服装细分领域。但Keep所在的赛道,要如何盈利?

健身产业盈利模式(我国线上健身巨头)(2)

近日,Keep提交了IPO招股书,拟在港股上市。根据招股书披露,2019年至2021年前三季度(1-9月),Keep实现营收分别为6.63亿元、11.07亿元、11.59亿元。

虽然营收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在过去三年间Keep始终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分别为7.35亿元、22.44亿元、24.58亿元。可以看到,营收越是增长,Keep亏损越是严重。

对于亏损的原因,Keep在其招股书中解释称,当前公司优先考虑战略路径的制定和商业模式的优化,而不是立即实现收支平衡。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Keep当前根本没能力同时实现企业的良性运营和盈利。要解释这个观点,首先要了解当前Keep的运营模式是什么,即它是靠什么实现营收增长的。

健身产业盈利模式(我国线上健身巨头)(3)

从公布的资料来看,Keep的主要营收模式便是卖货,包括线上健身内容、智能健身设备、配套运动产品。

Keep起家于健身课程内容,但经过数年发展,现在其营收业务已经拓展至智能健身设备、配套运动产品。

线上健身内容本质上属于知识付费范畴,而知识付费其实不是那么的赚钱,很难靠这个实现盈利。但对Keep来说,这一块业务又不得不做,因为这是其新引用户的重要入口,也是它立身安命的法门。

通过优质的健身内容,Keep可以保证对用户产生持续的吸引力,然后转化为自己的活跃用户。目前,Keep的用户超3亿,2021年月活跃用户峰值超4000万。

上述用户群体,都是Keep智能健身设备、配套运动产品的潜在买家,这两大业务才是推动其营收增长的主要因素。

来看一组数据,截至去年年底,Keep累计卖出了约6.7万台智能单车、120万条手环、82.5万台智能秤、18万台跑步机,以及大量的哑铃、瑜伽垫、紧身衣、紧身裤等配套产品。

这些产品大多都是Keep的自有品牌。在这里已经能可以看到一个很清晰的逻辑,Keep主要就是靠健身课吸引用户,为自己的产品导流。这很像直播卖货,区别在于引流的方式不同。

除了卖货,Keep的营收当然还包括会员订阅、广告收入等板块。数据显示,去年Keep的平均月度付费会员数由2020年的191万增长至328万。庞大的用户群体,意味着会员订阅收入这一块还是很可观的。

健身产业盈利模式(我国线上健身巨头)(4)

营收讲完,那么支出这块呢?

从招股书来看,Keep最大的支出是销售及营销,报告期内开支分别为2.96亿、3.02亿和8.18亿元,呈现递增的趋势。

在加大营销的背后,是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Keep打出的牌。市场竞争大,流量获取难,那必须加大营销,以提升客户认知、提高品牌知名度。

要知道,Keep现在的护城河其实并不那么明显,但市场上存在大量的竞争对手。健身课方面,各大短视频平台存在大量的免费健身视频,尽管可能很大一部分不那么专业,但专业的健身视频必定不少,关键人家是免费,Keep需要收费,后者的竞争力显然就不那么强了。

而在各种运动健身设备和配套服装方面,对手都不弱,比如汉臣、亿健等健身器材品牌,华为、小米等智能硬件品牌(这两家的智能电子秤卖得可不少)。至于运动服饰方面,Keep就更没竞争力了。

所以,存在大量的圈外对手,是Keep不得不加大营销的重要因素。而加大烧钱力度,是Keep一度实现盈利但又重新陷入亏损的重要原因。

这也解释了一开始的观点,短期实现盈利简单,只要Keep停止营销支出或者大幅降低支出即可,但这会影响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当下Keep是很难平衡良性运营和盈利的。

健身产业盈利模式(我国线上健身巨头)(5)

最后再提一句,未来健身人群肯定越来越多,行业大趋势其实是利好Keep的。此外,Keep自身形成的业务闭环和它的专业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了竞争壁垒,这也是它的优势。

就目前来讲,在线上健身领域,Keep是头部企业,当前它主要威胁从来不是同行,而是圈外的品牌,正如前述的华为、小米这些,其实都是Keep的竞争对手。

面对这些大品牌,Keep所能做的便是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品牌和运动健康关联得越深,它的话语权就越高,前景自然就越广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