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大使馆真的有用吗(国际观察世界最小)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
1月26日,澳大利亚原住民在首都堪培拉旧议会大厦前大规模集会,庆祝世界最小的大使馆——“帐篷大使馆”建立50周年。人们不禁会问:大使馆是一国在建交国首都派驻的常设外交代表机关,澳大利亚原住民为何在自己国家建立大使馆?这种“大使馆”在职能、规模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庆祝帐篷大使馆建立50周年活动现场。
在自己国家建“大使馆”,究竟为哪般?
1788年1月26日,英国航海家库克船长率船队在悉尼港登陆,船上约1500人成为定居澳大利亚的首批欧洲移民。后来,这一天被定为澳大利亚国庆日。但对当地原住民而言,这一天则是不折不扣的入侵日、苦难日和耻辱日。
自英国殖民者踏上澳大利亚这片土地,原住民就不断被“消灭”和“同化”,在不到150年时间里人口由75万降至7万。从1910到1970年,全澳大利亚有近10万名原住民儿童被政府从家人身边掳走,遭受着生离死别的痛苦和丧失自身文化的磨难。多年来,原住民不断就失去传统土地问题向澳大利亚政府提出索赔,但获得成功的几率却非常低。
上世纪70年代,受美国黑人运动的影响,原住民开始大规模索要土地权。1971年北领地最高法院裁定一家矿业公司可在原住民土地上开矿,而原住民却没有采矿权和伐木权。这一事件成了点燃原住民大规模抗议的导火索。1972年1月26日,原住民的4名代表在堪培拉联邦议会大厦前的草坪上插了一把巨大的遮阳伞,建立了世界上最小的大使馆——“帐篷大使馆”,要求归还原住民土地、尊重其主权和文化传统等。1988年,议会大厦在新议会大厦启用后改为民主博物馆,但每天来此参观的游客仍络绎不绝,甚至成为澳大利亚中小学教育基地。“帐篷大使馆”仍一如既往地在此“常驻”。
原住民学者加里·福利直言不讳地指出:原住民“大使馆”在澳大利亚首都出现和存在,清晰无误地表明原住民在自己的国土上被视为外国人。换言之,原住民不被澳大利亚当作主人,以客人身份“常驻”就势所必然。从这个意义上讲,存在了50年的帐篷大使馆被认定为堪培拉的独特景点和地标,自身也是对澳大利亚民主的最大讽刺。
面积只有几平米,“大使”却多达20位
50年过去了,大使馆虽由帐篷升级为木板房,但仍保持着“世界最小”的纪录。整个大使馆只有一间几平方米的办公室,在办公室后面的多座帐篷,是大使居住的“官邸”。与一般大使馆的建制不同,帐篷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一律都是“大使”,不同时期,数量从几名到最多20名不等。工作人员坦言,采用相同的职衔,可体现他们之间的平等,本来帐篷大使馆就是在争取平等权利。大使数量多,可充分代表500多个原住民部落,也有利于分工协作,与联邦政府、议会交涉多类复杂问题。
一名游客从帐篷大使馆前走过。
简陋的大使“官邸”。
大使馆的木屋简陋至极,作为官邸的帐篷更是破烂不堪,有的帐篷多面漏风,没有多少遮掩,随便扫一眼即可看清堆积的生活用品。寒酸的大使馆、官邸与对面雄伟壮丽、早已改为“民主博物馆”的旧议会大厦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过,这也恰恰是澳大利亚的真实映像:在这片土地上,最早的主人却无法保障自己的权利。
简陋的大使馆与雄伟的旧议会大厦形成鲜明对比。
被扶贫的原住民村庄,30年来“还是旧模样”
2012年帐篷大使馆建馆40周年庆典时,澳政府原住民事务资深政策官员凯西·伊特克曾欣慰地表示,帐篷大使馆在引进原住民土地权利、结束种族歧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因如此,原住民为扩大战果,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12年以来在布里斯班、珀斯等澳大利亚大城市又增建了11个帐篷大使馆。但总的来看,争取平等之路任重道远。2021年8月,澳大利亚生产力委员会公布的“缩小差距”年度数据汇编报告显示,原住民在就业率、预期寿命、护理院儿童比例等方面都远未达标。澳大利亚原住民独立研究中心主任普赖斯坦言,澳大利亚对原住民的歧视根深蒂固,原住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工作机会较少,上升空间非常有限。
仅以脱贫为例,澳大利亚知名时政评论家戴若·顾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发出了“30年无变化”的感叹。顾比表示,30年前他在澳大利亚北领地中部一个偏远的原住民村艾尔珀卢卢拉姆扶贫。30年后,他再次前往该村时,这里“还是旧模样”:“住房依旧拥挤不堪,医疗服务仍限于最基本的保障,失业率依旧很高,因为没有工作可找,教育变得似乎没有意义。当地人仍在为食物、燃料价格等发愁。道路照样坎坷不平,雨季时就更加泥泞不堪。”
在文化领域,原住民也未得到充分尊重和保护。与帐篷大使馆相距仅几百米的安斯利山麓有一个著名的原住民岩画遗址,2016年当地房地产开发商以约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买下用于建造豪华公寓楼和联排别墅。原住民获悉后,多方奔走呐喊,呼吁政府出面保护这一珍贵历史遗产,但在今年1月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遗址被铲平,岩画也被无情地碾碎。对原住民而言,被无情碾碎的不止是岩画遗址,还有他们世代坚守与赓续民族文化的梦想!
(以上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责编:莽九晨
本文来自【人民日报中央厨房-零时差工作室】,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