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退休官员到哪领工资(清朝官员退休后去哪里)
不管在什么朝代,如何让官员退休,都是一个大问题。道理很简单,朝廷的官职是固定的,如果官员一直不退休,新的人才就没有办法被提拔任用。等到官员退休后,就像想解决好他们的安置问题。
毕竟曾在朝为官,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清朝在处理退休官员的时候,可谓是多管齐下。
在清代,官员的退休被称为“致仕”。在最初的时候,清朝对官员退休的标准是看他们的身体健康,后来才逐渐转为以年龄作为划分标准。
在顺治年间,官员如果有世袭的话,按照世袭品级发放俸禄。如果没有世袭的话,如果到六十岁退休的官员,仍然发放原本官职的一半俸禄。
如果不到六十岁退休的,即便有再特殊的原因,也没有福利待遇。不过,当时官员退休后是否可以享受特殊待遇的标准,仍是跟他们的民族出身有关。除了满蒙的大臣,以及少部分汉人大臣外,其余汉人官员在退休后,基本没有福利保障。
直到康熙时期,民族出身不再成为官员退休福利的考核标准,而是以政绩考核。同时,又推行了对官员的监察制度,尤其的年老官员。如果是昏庸无能的,一律踢出。
一旦在政绩考核时不合格,官员在退休后的福利待遇,也会被剥夺。当然,毕竟是皇帝做主的时期。所以,到最后其实还是要看皇帝意见。
一般来说,文官的话是六十岁以后允许退休,七十岁到达上限。而武官的年龄要更低一些,副将的退休年龄上限为六十岁,职位越低,退休的年龄就越低。文官毕竟是动脑子的,武将是要领兵打仗的。如果都是一群老人,很难想象军营是个什么气氛。
官员如果顺利退休后,会被送回原籍。这是因为朝廷担心他们,如果聚集京城,就可能形成祸根。在地方的时候,平时也会有地方官吏不时查看他们的情况。
这既是为了探望,听取他们的意见。也是一种监视,了解这些人的状况。
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下而言。对于一些官员,皇帝会在他们主动提出退休申请后,依旧要求继续留任。在整个清朝历史中,在任职上去世的高官,其实并不少见。
康熙年间的两江总督于成龙,最后就是在任职上去世。还有一些官员在退休后,还会被皇帝重新聘用,继续担任官职。
不过,即便是没有留任,对于一个正常退休的官员来说,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是比老百姓要很多的。他们可以保留在职时的品衔。这个很重要,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退休后俸禄多少的依据。
一些高级官员在退休后,依然有全额的俸禄,而低级官员退休后,只有在任时一半的俸禄。而且,拥有品衔,官员获罪的时候,还可以得到免罪。
如果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都可以荫补子孙。虽然不是直接当官,但可以推荐到国子监读书。只要通过考试即可。跟科举考试相比,已经容易很多。一般官员退休后,皇帝会允许他们到京城来朝见自己,对政策可以提出建议和看法。更高级别的官员,会成为皇帝的顾问,直接参与朝政问题,待遇更为特殊。
当然,清朝的这些办法,也并不都是自己原创,很多都是继承、总结前面那些朝代的优劣得失,这才得出了一套自己的官员退休制度。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