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的眉山大佛(反着来的拈花一笑)
封面新闻记者 王越欣 李庆
世尊灵山讲法,拈花示众,迦叶微笑,是为“拈花一笑”。
在眉山市仁寿县虞丞乡冒水村,有一处名为《世尊讲法图》的摩崖造像,与众不同地呈现了“拈花一笑”:世尊微笑,迦叶却呈严肃状。
《世尊讲法图》大佛 图据眉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冒水村的摩崖造像为何与众不同,而这又有着怎样的含义?9月16日,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你不知道的川渝秘境”报道组走进冒水村,探访这尊大佛的神秘面纱。
始凿于宋 雕刻在巨石上的大佛
仁寿县虞城乡冒水村地处龙泉山脉,山峰层叠,风景秀丽。在一处四面环山的浅丘地带,冒水村摩崖造像便伫立在这里。这里又被当地人叫做大佛沟,因此,冒水村摩崖造像,也被称为大佛沟摩崖造像。
冒水村摩崖造像现有8龛22尊
冒水村摩崖造像雕刻于大佛沟中一块巨大的石头之上,有造像8龛共22尊,另有碑记一通,题记一处三则,大部分完整。其中,3号龛是这组造像的主龛,叫做“世尊讲法图”。
据石刻题记记载,这些造像始凿于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延续至中华民国(1913年)。造像处原来曾有一座寺庙,叫做“昆迦寺”。人们在寺里凿了两个佛像,但最终只有这座《世尊讲法图》的大佛被保留了下来,静静地见证这片土地上的风云变幻。
雕刻技艺精湛 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近观看《世尊讲法图》,主尊为世尊释迦牟尼,旁立弟子迦叶。世尊高5.1米,赤脚站在 0 .93米高的莲台之上,硕大的体型占据了整块石头的大部分。他的额顶部有一个球形大小的螺髻,双耳修长垂于肩,耳垂尖窄且略翘,圆脸丰润、嘴角上翘 ,眉似弯月,双目微笑。
世尊微笑讲法,弟子迦叶认真聆听
世尊穿的是一件双领袈裟 ,宽袖垂于手下,似有临风飘逸之感。右拇指扣无名指,作询问状,微侧身向左,好像正对着左下侧的弟子迦叶讲法。
迦叶像站高2.2米,身穿单领袈裟,双手抄于胸,脚穿僧鞋站在素面台基上,仰面敬视世尊作回答状。不似世尊的慈眉善目,迦叶双眉粗而长,双目圆凸,厚唇突伸,形态看似有些丑陋,但神态专注自然,给人一种严肃认真感。
“整个雕刻技艺精湛,细致入微。”仁寿县文保所相关负责人表示,尤其是世尊佛像,面目俊俏,体态放逸,比例协调,装饰华美,一改众多摩崖造像的严肃神态,笑容满面,栩栩如生,堪称世间珍品。2013年,冒水村摩崖造像被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其他龛位里的造像
反着的“拈花一笑” 生活式特写造像体现宋代精髓
而也正是这面带笑意的世尊,也为这尊造像带来了别样的深意。这还得从《世尊讲法图》的来历说起。
相传有一天,世尊在灵山会上给弟子们上课,但世尊一句话也不说,只拿起一朵花示众。众人皆不知何意,默然,只有大弟子迦叶破颜微笑。
但冒水村的《世尊讲法图》摩崖造像,与传说中的“捏花微笑”又有着不同:造像中,世尊面带笑意,而其身下侧的迦叶却是一脸的虔敬肃然,全无笑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这样的造像正是体现了雕刻者的别具匠心。”仁寿县文物保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龛造像与其它众多面目严肃、姿态庄严的世尊造像迥然不同,更有一种生活的鲜活和真实。
冒水村摩崖造像雕刻在这块巨大的石头上
宋代以来,佛教造像呈现明显的世俗化,强调人的地位,降低神的威严,很多造像不再是冷漠注视人间的神,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因此造像写实性极强,甚至带有些许浪漫神韵。“从这个角度来讲,这尊‘世尊说法图’正体现了宋代佛教造像的精髓和特点。”
也许,正因为如此,大佛沟里的摩崖造像中,不仅有佛教造像,还有百姓崇拜的偶像“川主”李冰父子造像。
李冰父子造像
如今,时光越过千年,冒水村摩崖造像已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它仍然秉持了佛家一贯的宽容大度,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生活的人们。
毕竟,红尘俗世,万千烦恼,不过拈花一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