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玄烨千古一帝(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他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他平三藩,收台湾,逐沙俄,战蒙古,坚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他在多尔衮“满汉一家”理念下,有效缓解满汉民族矛盾,稳定朝廷和国家局势,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囤积国力,加强四方边疆的实际控制力,他统治下的大清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他也是我国历史上不多见,能冠以大帝称号的皇帝,也是我国在位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就是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
一代大帝康熙诞生
清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一名男婴在北京紫禁城景仁宫诞生,他取名爱新觉罗·玄烨。他的生母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身为汉军正蓝旗人,后隶属于康熙帝所改编的汉军镶黄旗,最终又改隶满洲镶黄旗。
出生不久,玄烨便患上了天花,顺治帝特托奶妈把他带到紫禁城外喂养。不过,他幸免于难,没有生命危险,只是留下了一点痘疤。这场灾难为他未来登基做好了准备,他也因此免疫了这种可怕的疾病。出痘的经历在玄烨成为皇帝的道路上,成为了一个有利因素。
玄烨一个才华横溢,天资聪慧的皇子,从五岁开始阅读各种书籍,跟随左右询问,以达到从容理解每个词汇的目的,他对阅读非常热爱。玄烨阅读各类经书,从《大易》到典谟训诂,不仅能够体会古代圣贤的治国之道,也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且始终保持着学习热情。
在年幼时,玄烨就向父皇陈述了自己的抱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像父亲一样贤明的皇帝,这展示了他的雄心壮志,也为他未来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历史上记载玄烨是一个外表英俊、声音洪亮的皇子,他的出众才华和舒畅的阅读体验也让他成为了一位有思想深度和文化积淀的皇帝。
年少继位1661年正月,顺治帝突然病逝,由于他生前未册立太子,临终前接受汤若望的意见,选定年仅7岁的玄烨为皇太子。玄烨在未满8岁时即位于太和殿,并改元康熙元年。顺治帝同年遗诏指派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四大臣辅政。
两年后,康熙的母亲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病重,康熙日夜守在母亲身边,亲自为她调制药物。十岁那年,母亲去世,玄烨深深地悲痛不已,守灵期间水米不进,哀哭不停。康熙后来回忆说他幼时在父母膝下,却未能与他们度过一天欢乐时光。
清朝康熙帝年少继位,四位辅政大臣联合辅佐,但他们之间矛盾和斗争逐渐加剧。在四人中鳌拜逐渐独断专行,专擅实权,平日里也表现出嚣张跋扈,居功自傲,盛气凌人。但在顾命朝初表现出谨慎从事的态度。然而,不到三年时间,鳌拜便暴露了骄横和专权的野心,常处于“越位抓权”状态,首先于辅佐大臣苏克萨哈水火不容。
康熙六年(1667年)六月,首辅索尼病故。七月初七,十四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在太和殿受贺,大赦天下。
康熙亲政后仅十天,鳌拜因与苏克萨哈的不和最终导致了后者被擅杀,之后鳌拜便与遏必隆一起成为一等公,实际掌控了政局,康熙帝的直接掌控能力受到了限制。
诛杀鳌拜尤其是在康熙八年前后,康熙并没有完全掌握朝廷大权。这个时期最为显著的事件就是铲除鳌拜,这彻底夺回了朝廷大权并标志着康熙的亲政开始。
鳌拜自入朝以来一直担任辅政大臣,存在许多弊病,比如圈地、行贿等,引发了民间不满。于是,康熙帝通过精心策划,于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突然将鳌拜逮捕。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诛其族,康熙帝念鳌拜功劳,控制了大臣们通过请求诛其族的方式,死罪可免,活罪难逃,赦其死罪而改判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不久鳌拜死于拘禁所。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的爵位。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铲除鳌拜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他成为了真正的皇帝,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如何执政。他处理朝政时更为睿智,尊重他的官员和百姓的意见,并为维护稳定和治理清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平定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是为三藩。
三藩各拥重兵,久据数省。平南、靖南二藩各有兵力十五佐领,绿营兵各六七千,丁口各两万,平西王所属兵力五十三佐领,绿营兵一万二千,丁口数万。吴三桂功高兵强,四方精兵猛将多归其部下。清廷又擢升其部将王辅臣为陕西提督,李本深为贵州提督,吴之茂为四川总兵,马宝、王屏藩、王绪等十人为云南总兵。三藩势力几及全国之半。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康熙帝认为“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决定下令“撤藩”。
同年十一月吴三桂率先在云南发难,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封为“天下讨虏兵马大元帅”,矛头直指朝廷。
并于次年派将率军进攻湖南,攻陷常德、长沙、岳州、澧州、衡州等地。紧跟着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等许多地方大员纷纷反清。接着,福建耿精忠反水。在短短数月之内,云南、贵州、湖南、广西、福建、四川六省丢失,一时间危在旦夕。随后,陕西提督王辅臣、广东尚之信等也相继反叛,叛乱扩大到广东、江西和陕西、甘肃等省,战乱波及大半个中国。
此后,吴三桂在湖南沿江布置防御工事,不再向北发展,康熙帝抓住机会调整战略、安排兵力。
康熙帝的战略方针是坚决打击吴三桂,决不给予妥协求和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叛军则大开招抚之门,以此来分化敌军,从而在军事上孤立吴三桂。
康熙帝以湖南为进攻的重点,命勒尔锦等统领大军至荆州、武昌,正面抵住吴三桂,并进击湖南,又命安亲王岳乐由江西赴长沙,以夹攻湖南。此外,康熙帝又放手重用汉将、汉兵作战。充分信任汉将,汉军,这样就鼓舞了朝廷军队的士气。
康熙十五年(1676年),陕西王辅臣和福建耿精忠在清军进攻下,先后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投降。陕西、福建、广东以及江西都先后平定。吴三桂局限于湖南一隅之地,外援已无。而清军已由江西进围长沙,吴三桂其失败之势已成。
康熙十七年(1678年)三月,吴三桂于在衡州称帝,立国号周,建元昭武,大封诸将。此时的吴三桂已到穷途末路,忧愤成疾,于八月病死。
死后,手下部将拥立其孙吴世璠为帝,退居云贵。1681年(康熙二十年)冬,清军进入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璠自杀,历时8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对于清廷来说,是确立稳定的皇朝统治的标志。
收复台湾平定三藩之乱后,将台湾纳入版图又被提上日程。早在吴三桂发动叛乱时,郑经派人与耿精忠联络。
在福建沿海登陆,攻城掠地。然而,他很快被清军击败,退回台湾后,沉沦于“嬉游为乐”中,让他的岳父冯锡范夺取了政权,预示着郑氏政权开始衰落。
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去世后,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位,实际上由冯锡范和刘国轩掌握大权。此时,郑氏政权内部动荡,负责与清朝谈和的傅为霖甚至愿意成为内应。福建总督姚启圣认为是进攻台湾的好机会,向康熙帝推荐施琅进攻台湾。
但朝廷对于征台灭郑的问题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反对动用军队,认为国家刚刚平定三藩内乱,不宜再起兵戈,不宜再次开战,在福建的一些大吏尤其反对武力统一台湾。而一些人认为攻台灭郑是必要的,台湾自古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以免日后留下后患。内阁大学士李光地、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则力主攻台,认为施琅既心怀大义,又熟悉海上情况,是最合适的人选。
经各方面意见,康熙帝最终决定下达了进军台湾的命令,并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委以全权,统率大军。在康熙二十二年,施琅率领福建水师出兵攻台,在澎湖经过九个小时的激烈奋战,清军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共毙伤郑军12000人,俘5000余人,击毁,缴获郑军战舰190余艘。刘国轩率领残部逃往台湾
经过此役之后,郑军的主力损失殆尽,台湾方面见大势已去,只得上表投降,随后纳土归降。1683年八月,清军进驻台湾。
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立了一府三县,并加强了中央对台湾的管辖。正式将台湾收复纳入中华帝国版图,这一举动促进了台湾经济文化的发展。
上述事件成为台湾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台湾历史的新篇章的开始,也对台湾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驱逐沙俄在清朝时期,沙俄组成远征军多次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对中国领土进行烧杀抢劫和侵占。康熙二十二年,清廷勒令沙俄侵略军撤离中国领土,但沙俄军并未遵守命令,反而在爱珲(今黑龙江爱辉县)进行劫掠。清将萨布素率领军队将其击败,并焚毁了沙俄军建立在黑龙江下游的所有据点,使雅克萨成为了一个孤城。虽然沙俄军一直负隅顽抗,但康熙帝仍然决心消灭这个侵略者。康熙二十四年正月,康熙帝命都统彭春赴爱珲,攻占了雅克萨城,而后归师回国。为了强化黑龙江一带的防御,康熙帝在爱珲和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地区驻兵屯田。康熙的这次军事行动不仅消除了沙俄的威胁,还彰显了清朝对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
在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七月,沙俄卷土重来,清军2000多人进抵雅克萨城下,将城围困起来,勒令沙俄侵略军投降。不过,沙俄将领阿列克谢·托尔布津并未理会,并于八月改由杯敦代行指挥,继续顽抗。面对沙俄顽抗,清军开始攻城,托尔布津被清军击毙。此时,沙俄侵略者死守雅克萨,必待援兵,援兵又要等到隆冬冰合后,舰船行动、马匹粮秣等不便。为此,清军在雅克萨城的南、北、东三面掘壕围困,在城西河上派战舰巡逻,切断守敌外援。侵略军被围困,战死病死很多。俄国摄政王索菲亚急忙向清廷请求撤围,遣使议定边界。清朝答应所请,准许沙俄军残部撤往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历经近一个月的围攻,清朝胜利收复了雅克萨城,向世人宣告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
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双方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七月二十四日缔结了《尼布楚条约》,规定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外兴安岭为中俄两国东段边界,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均为中国的领土。
这场战争对中俄边境的和平带来了不利影响,然而近两个世纪后,中俄两国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了争端,开启了两国合作的新篇章。
征服蒙古在清朝时期的清初,西北方居住的蒙古分为漠南蒙古、漠北喀尔喀蒙古和漠西厄鲁特蒙古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中漠南蒙古早在清军入关之前就已经归附了清朝。而漠北喀尔喀蒙古则内部分为扎萨克图、土谢图、车臣三个部落,漠西厄鲁特蒙古则分为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四个部落。与清朝的关系密切。
康熙年间,准噶尔在噶尔丹的领导下变得强大,甚至康熙26年,沙俄全权代表戈洛文还专门在伊尔库茨克会见了噶尔丹的代表,挑拨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噶尔丹与喀尔喀三部的土谢图汗部矛盾重重,于是爆发战争。
在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率军三万进攻喀尔喀蒙古,占领整个地区。土谢图汗和哲布尊丹巴一世选择投降清朝,并率数十万喀尔喀三部南迁至漠南乌珠穆沁一带,请求保护。康熙采纳请求,安置他们在科尔沁放牧,并责令噶尔丹罢兵。噶尔丹不予理睬,率军南下。康熙下令征集兵马,严防堵,并准备北上迎击。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康熙分别大破准噶尔。康熙三十六年,康熙下诏亲征噶尔丹,最终噶尔丹拒不投降而死,漠北喀尔喀地区纳入清朝版图。
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便成为准噶尔部的统治者。随着他的统治地位的巩固和地盘的不断扩大,又萌生向东扩张的野心。策妄阿拉布坦在沙俄支持下,不断袭击清军据守的科布多、巴里坤、哈密等军事重镇,并派兵侵入西藏。由于康熙及时派兵进藏协同藏军围剿,才将准噶尔势力赶出西藏。
这场战争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蒙古,更波及到了整个中俄边境和西藏。
九字夺嫡康熙年间,皇位继承问题一直是朝廷的难题。康熙帝在位期间,立了许多皇子,其中二阿哥胤礽被立为皇太子。但胤礽之母皇后赫舍里氏的叔父索额图以皇亲而为相,专权贪贿,导致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不得不杀索额图以清除朝廷的险情。
康熙四十七年,胤礽因其“不法祖德,不遵朕训,惟肆恶虐众,暴戾淫乱”的罪行被废除皇太子。皇位继承问题再次引起朝廷的争议。康熙的长子胤褆因是庶长子并不得宠,八阿哥胤禩却受到了术士张明德的古惑,又说要替父杀掉胤礽,让康熙极为寒心,严加训斥,引来了康熙的深感忧虑,因此将其加以监视。
在这种形势下,三阿哥胤祉揭发了大阿哥搞魇镇加害胤礽的事件,康熙帝将大阿哥圈禁。同时,胤褆与胤禩默契合谋,企图排除其他竞争者。康熙厌恶二人勾结,将二人一并圈禁。
康熙帝即位以来,太子的地位备受争议。胤礽太子曾两次被废,而胤祉主动退出竞争,其他阿哥则分别附庸两大势力。胤禛以废太子胤礽后的势头开始结党营私,一度成为胤礽的党羽,但胤礽再度被废后,胤禛开始窥伺储位。这时,以胤禛为首的四阿哥党和以胤禩为首的八阿哥党开始角力。
清朝康熙年间,皇储一事发生了多次变故。当中的胤礽因为想要夺位,曾密谋对付自己的兄弟胤禩。但是,胤礽的密信却被揭发,他被废黜,并被贬到西北。之后,八皇子也涉及到夺位的行为。康熙帝时刻担心皇子发动政变。十四皇子胤禵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受命为抚远大将军,进讨准噶尔部。亲自授印给十四皇子胤禵,并命令使用正黄旗纛。这时,朝中议论纷纷,皇位的继承问题也开始引起了严重的关注。
康熙帝的皇太子两立两废,彻底暴露出嫡长子皇位继承制度的种种弊端,储位之争的时间之长,卷入者之多,波及面之广,以及对皇朝及皇帝本人影响之大,无不超出前代。
历史警示我们,争位之心必然导致族人间的纷争,进而害及整个家族和国家的安定,而贪图权位的人也会落得不幸的结局。
一代大帝驾崩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9岁。在位61年零10月。当时八爷党支持的十四阿哥胤祯远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康熙近臣步军统领隆科多宣布康熙遗嘱,命胤禛继承皇位,是为雍正皇帝,为康熙帝上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葬于景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