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读了那么多书却过不好一生(为何读了这么多书)

查理·芒格有句名言,他说,“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关于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到底有多大差别?,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为何读了那么多书却过不好一生?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为何读了那么多书却过不好一生(为何读了这么多书)

为何读了那么多书却过不好一生

查理·芒格有句名言,他说,“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不每天读书的,没有一个都没有。”关于读书与不读书的人到底有多大差别?

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武侠小说常常把武林高手描写得比坦克还厉害,瞬间秒杀百八十号人,那都不叫事。可在真实世界中,即使你武功再高,也不可能同时对付几十个手拿冷兵器的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见识却可以达到以一敌百甚至更高的境界,一个在学识上很厉害的人。他的内力之高,你就是上再多俗人也没用。

的确身体上的训练对人体素质的提高非常有限,但读书却可以无限提升人的思维境界。

总之,读书的好处很多。任何人都应该尽可能多读书,这已经是当今人类世界的普遍共识。但同样是读书,不同的人效果会千差万别。

对相当一部分人而言,读书的困惑在于,当时觉得很有收获,但在合上书之后,就又把学到的东西还给作者了。等遇到问题该用的时候,又感觉有些知识好像在哪本书里看到过,可就是怎么都想不起来了。

长此以往,就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感受,就是懂了那么多道理,也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仅仅是把书读完并不意味着你掌握了这本书的精髓,即便是在脑子里记住了一些内容,也不能保证你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灵活运用学习知识。

不能只靠单纯的理解和记忆,而是要让知识以某种结构长在你的脑子里。

读书的高手都是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的,就如同长在他们大脑中的一棵树,或者是一张结构清晰的知识图谱,等新知识进来就知道该把它放在什么位置上,用的时候也知道从哪提取,而不是零散的堆在脑子里。

这种知识体系就是我们常说的心智模式。举几个例子,比如,普通人通常把鱼按照品种分类,而一个有知识体系的渔民会把鱼按照巡游习惯和商业价值分类;真正懂音乐的人听一首古典音乐要听很多个不同的版本;一个专业的油漆工可以识别十几种不同的白色;一个初级水平的交警看到的只是车祸,而一个有知识体系的交警看到的是一个有起因,有发展,有结果的事故;这就是知识体系的作用。

知识体系能让你快速灵活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应对复杂多变的局面。那我们该如何建立知识体系呢?

在阅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读书笔记。这也是很多牛人读书的一个共同特点。

曾国藩读书有很多讲究,其中一条就是,不动笔不读书。

钱钟书家里基本不藏书,再好的书也是看完就顺手送人,但他读书几乎必做笔记。读书笔记永远保留,随时拿出来用,而且他做笔记的时间大概是读这本书的时间的一倍。

达芬奇的笔记虽然杂乱无章,却是他精妙思想的重要来源,由于他的想法太多,所以笔记根本来不及整理。有人说如果他整理了他的笔记,整个世界的科技可以进步30年。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读书笔记,并不是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原原本本抄写老师版书的那种笔记,也不是用思维导图总结的知识要点结构图。

真正好的读书笔记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录,更是对思考,想法,疑问和灵感的记录。人的大脑就像计算机的内存一样,容量小,资源稀缺,只能用来做最重要的工作思考。而笔记就像是计算机的硬盘一样,负责存储和记忆,需要的时候不用翻书,直接看笔记就可以了。

笔记就是大脑的延伸,所以一份好的读书笔记要做到尽可能取代原书的地步。至少做到以下四点:

第一,清晰地表现每一张的逻辑脉络。最好和书中的结构保持一致,按章节记录并保留书中的标题。每读完一章,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这一章所讲述的主要内容,核心,知识点以及逻辑脉络。很多人看书只会记住一些结论性的东西,如果仅仅是把这些结论单拿出来,不考虑上下文的关联,每个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解读,以至于曲解作者本来的意思,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比如人们经常引用论语中的一句话,叫做父母在不远游,往往不知道后面其实还跟着一句,游必有方。让一本书由厚变薄,就要把具体的景色抽象为地图,只有当你跳出书中的具体内容。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瞰全书的时候,才能把握它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第二,带走书中的所有亮点。在kindle上看书的时候,上面会显示其他读者做的标记,我发现一个规律,大多数人都是像小学生画重点句子一样,只在章节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做标记。而高手们从来不是这种读法,除了很明显的重要段落之外,他们还会拿走书中的所有亮点。比如一个能让人醍醐灌顶的小故事、令人拍案叫绝的句式以及一语惊醒梦中人的真言典故等等。分析脉络的时候要忽略细节,分析完脉络要把细节中所有能启发思考的亮点全部带走。

第三,记录下自己的想法和灵感。喜欢藏书的人认为让书干净最重要。所以他们只买书,不看书,初级读者喜欢在书中画线,而高水平的读者会在书中写满了批注。据说,当年人们一般都不想把书借给毛泽东看,因为他看过之后别人就没法看了。书的字里行间密密麻麻,全都是他的批注,一本好书总是能不断地激发你的灵感。这些灵感不见得现在就能用上,但往往是很难再现的,非常宝贵,所以你最好马上记下来。否则很快就会忘记,等若干年之后回过头来再看,对这些灵感的记录,可能比原书更有价值。

第四,找出并记录这本书和其他书籍的联系。没有任何知识是可以脱离其他知识而独立存在的,新知识也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当你读书读到一定程度,你会经常发现:同一的内容会在不同著作或者文章当中出现,很多书彼此之间都有关联,只不过在表达的方式和角度上有所不同。真正用心读书的人,总是对这些关联特别敏感,时间长了就会获得很多美好的体验。比如,能够清楚地感受到人类知识的不断进步,有时候你必须对几本书的不同结论进行多方评估和权衡,才能得出你认为最靠谱的结论。其中最棒的感觉就是他们说的都不对,只有你才知道正确答案。

最后送给大家读书的三个方法:

第一,一本书,最好能读两遍。第一遍以最自然的状态去读,体验作者的精妙思想,享受读书的乐趣。第二遍开始记笔记,读一张记忆证笔记,写完这本书就可以送人了。读第一遍是为了陷进去,第二遍是为了跳出来。

第二,要想有收获,先要有态度。也许你觉得这样读书会非常累,一点都不享受。其实累与不累,取决于你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只是为了娱乐或者修身养性,那随便怎么读都行,可要想学知识长本事,那就真得拿出点严谨的学术态度。毕竟学习是一件很正经的事。

第三,以我为主而不是以书为主。《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说,“世界上值得反复阅读的书不超过100本,大部分的书只要把有用的东西挑出来就可以扔了”。那些能让书籍为我所用的人,才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以上就是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全部内容,如果对您有用,还请帮忙点赞并关注我,我们下次再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