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非遗(走进非遗省级非遗)
文明实践 德润东乡丨文明创建正在进行,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浦口非遗?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浦口非遗
文明实践 德润东乡丨文明创建正在进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所包含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文学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民族语言是民族存在的象征,是构成民族的最基本要素之一。
东乡语是东乡族的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东蒙古语支,是东乡族群众主要交流语言,也是东乡族民间文学重要的载体。东乡语没有大的方言差别,根据发音和地区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种方言:锁南坝土语、汪家集土语和四甲集土语。东乡语有一部分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词汇。东乡语的产生可追溯至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时,从中亚撒马尔罕等地随军带来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色目人,以这些人为主体,融合了东乡地区一部分汉人、蒙古人等,逐渐形成东乡民族,东乡语也随之产生。大多数东乡人都兼通汉语,汉文是东乡族的通用文字,许多东乡人还使用“小经”文字。
与此同时在东乡地区民间也产生了许多由中亚流传过来的拜提、童话、谚语、故事、儿歌,这些口头文学与东乡族的生活相融合,逐渐形成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的主体。
东乡族的口头文学是用东乡语讲述或吟唱的民间文学,主要有古老的拜提(诗歌)、英雄史诗、传说、故事、童话、谚语、民歌等。民歌中的东乡"花儿"是东乡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大多数东乡族人都会编唱,他们常常用花儿这种形式抒发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用东乡语吟诵的著名叙事长诗有《米拉尕黑》、《和哲阿姑》、《战开那姆》、《麦斯讷维》、《麦合杜姆》、《葡萄蛾儿》等。这些优美的叙事诗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描写与恶魔的斗争、动人的爱情故事,曲折地反映了东乡人民痛恨残暴统治,以及对自由、幸福的向往。这些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叙事长诗,反映了东乡族人民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民族心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乡族的作家文学发展起来,有了自己的作家和诗人。诗人汪玉良根据民间文学题材,先后创作了叙事长诗《马五哥与尕豆妹》、《米拉尕黑》等。《米拉尕黑》是融极强的艺术性和典型的叙事性于一体的东乡族叙事长诗,自产生以来,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经数代人的传演,明显地体现了民间文学的集体性、口头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东乡族作家钟翔,怀恋家乡的风土人情,山水草木,细致记述了眼见的凡常物事,融入浓浓的情感,抒写动人的故事,在创作出版的《心旅》《暗处的光点》《乡村里的路》《故土情》《撒尔塔情思》等集子中,都有真实的体现,感人心魂,过目难忘。散文集《乡村里的路》曾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东乡族的民歌有其独有的特色,感情真挚,风格多样。民歌大体可分三种类型:劳动歌谣、花儿、婚礼歌。劳动歌谣的种类很多,如"了略"、"洛洛"、"连格哇拉达"和"打夯调"等等。"了略"是一种收庄稼时唱的歌谣,"洛洛"是碾场时唱的劳动号子;"连格哇拉达"是打场时男女对唱的一种形式。以上这些歌谣中没有固定的歌词,都是人们在劳动中的即兴歌唱"表演",曲调极为生动、活泼。
"花儿"也是一种民歌形式。东乡地区的"花儿"有它独特的风格:语言精炼,表现力强,能即兴将景情自然融合一体,生活气息浓郁。东乡族至今还流传许多用东乡语吟诵的民间叙事长诗,这些优美的叙事诗运用拟人化的写法,通过描写与恶魔的斗争,曲折地反映了人们厌恶残暴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理想和愿望。例如,叙事诗《战黑那姆》,反映天仙们讨伐恶魔的故事。《璐姑娘斩蟒》和《勇敢的阿里》,讴歌和赞颂了主人公以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为民除害,战胜邪恶的大无畏精神。
东乡族民间文学中有许多具有浪漫色彩,生动反映劳动人民智慧、勇敢的传说和故事。例如:《新媳妇驱鬼》,歌颂了一个巧施妙计戏弄老土豪的劳动妇女;《阿布都的巧计》,歌颂的是一个聪明过人的普通农民。此外,在东乡地区还流传许多富于启迪和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例如:《白羽飞衣》、《档羊娃和牡丹花》、《虚荣的喜鹊》等等。
东乡族老人用东乡语在给孩子们讲故事
在东乡族传统的民间艺术中,民间乐器"咪咪"(类似两支并排的小竹笛)、"四弦子"和"什鸦"(泥制吹器)别具民族特点。民间美术则以木、石、砖雕艺术和建筑艺术为著名。
东乡族有自己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和艺术传统,不仅有古老的英雄史诗、传说、故事、民歌,还有富于一定讽刺和哲理性的笑话、谚语和谜语。这些不同形式的民间口头文学充分反映了东乡族的历史、经济生活和文化传统,是东乡族人民心理的一种折射。
近年来,随着东乡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词汇流失量很大,汉语和东乡语夹杂使用,使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难以完整的传承下去。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的保护工作,2000年,由东乡族学者马国忠、陈元龙负责编著了中国第一部《东乡语汉语词典》,在2002年,成立了县双语办公室,在那勒寺小学开设双语教学班试点,为抢救、保护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006年,《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被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一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9年,县文化馆编著《东乡族口头文学与语言》一书,对东乡民族的口头文学进行一次系统地梳理、归纳,系统甄别、考证,并集结成册,将散落在民间的珍珠,用一条金色丝带串了起来,客观、全面地追寻东乡记忆,反映和记述东乡族优秀传统文化及非遗项目的历史和现状,真正起到存史藏文的作用。
编者语:东乡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任重而道远,深入抢救、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迫在眉睫的任务,我们要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再普查、再摸底、再抢救、再梳理,把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全面挖掘出来,要为“实现中国梦”,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而努力奋斗。
END
,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而努力奋斗。
编 辑:马丽丽
马艳梅
邵龙杰
校 对:周继贤
审 核:马振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