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的正宗原产地(有关都江堰市川芎的记忆)

有关都江堰市——川芎的记忆

(内容提要:因为一种叫川芎的农作物,为都江堰市之特产。近些年好像没有什么人过问,但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涌现过一阵阵热潮。这篇文章只是回忆当年,让阅读人也感受市场经济的魅力。)

川芎的正宗原产地(有关都江堰市川芎的记忆)(1)

云遮雾绕的都江堰市,历史文化深厚。

都江堰市前称灌县川芎的来历,民间传说是起源于徐渡的马祖寺。川马祖寺年代久远,是唐朝时候的庙宇有千多年历史。很久以前唐朝的某天有马祖寺的僧人,去青城后山的泰安寺即现时的青城后山。

僧人路过金鞭岩之时,被一股强烈的药香味给吸引住。他寻着药味找到一株植物,茎部长着许多小节,根底为块茎。僧人将之连同根叶一起带回马祖寺,栽种在寺院的菜地上。繁育几年后和尚们都知道,这种植物的叶子可以做菜;块根能够入药具有润肺通气的功效,他们给取名为川芎。

只是川芎在寺院的菜地里种植几年后,长得焉秋秋的不茂盛。僧人为了把川芎继续栽种下去,突发奇想拔去一些苗子挖了块茎,重新栽到青城后山的金鞭岩下。委托这里山民、农人照料,后来块茎长出新苗,重新带马祖寺栽种,结成新的川芎果然又很好。

久而久之也就形成,川芎在青城后山上育苗——叫抚芎。长成之后径条——叫苓子,到平坝地区来长块根——即川芎的栽种方法。到现在为止也是马祖寺旁边,几块田的川芎品质最好。若是从中剖开象菊花盛开一样,马祖寺的川芎——菊花心子,是灌县人人皆知的品牌。

那个最先发现川芎的僧人,就是后来的药王孙思邈,在灌县佛道两家都供奉。道家供奉他为药王,佛家供奉他为药师佛。其塑像佛家般若寺有,道家药王山、玉清宫等庙宇也有。药王山、玉清宫的道家,都认为孙思邈的名著《千金方》,是在他们那里写作完成的。

文化大革命期间灌县把自己的川芎,按照当时的样板戏电影,《龙江颂》中倡导的“龙江风格”,传播到全国、还传播到日本。1971年~1976年,灌县乡下曾经有成群结队,来灌县购买川芎苓子回去栽种的人们。灌县还在中兴公社街道,在玉堂公社路上设卡检查。原因是当年发展集体经济,只准许集体带苓子的通行,私人的则要扣压下来。

乃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河南省等地的川芎,反而比四川灌县的还要行销。日本国内种植的川芎,甚至卖到全世界,但那已经不是“川芎”!因此灌县干部群众有“川芎穿了”,即跑到外省、外地、外国的说法。

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科学进一步发达。人们可以用仪器检查,测出川芎的药物成分和含量。外地、外省、外国的川芎才逐渐没有销路,全中国、全世界需要用川芎的,还是到灌县来购买。只有这里产的川芎经得起仪器的检测,因此以徐渡公社(现为石羊镇,下同)为中心,灌县的川芎生产又恢复发展起来。

川芎茎干上的小节叫苓子为川芎种子,每一节都可以长出一支川芎的苗子来。川芎收获时还要用火炕干,装在竹筐中来回抖动,把块茎上的泥土去掉。新中国建立后马祖寺改成学校,叫灌县第二中学。这里的校园占地百亩,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是灌县仅有的两所高完中之一。奇妙的是到现在为止,学校附近的几块田所产的川芎,仍然是石羊镇和全灌县最好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一斤川芎能卖1元钱;亩产川芎300多斤,就是300多元钱。1斤川芎国家还要供应1斤粮食计划,如果折算成粮票能值0.4元,300多斤又是100多元。两项相加差不多有500元,这时候的国家干部,一个月40元,一年还不到500元钱。一亩川芎差不多顶笔者自己一年的工资,此外川芎的叶子叫川芎尖,可以当菜卖这又可以收入一些钱。

川芎的正宗原产地(有关都江堰市川芎的记忆)(2)

现在的都江堰市日新月异,发展很快!

如果种粮食——水稻?一亩田能产700斤。这时候每斤稻谷0.10元,收入还不到100元。这也是那几年,每都有大群、大群外省、外地甚至外国人,还灌县求购川芎种子的原因。

灌县1980年试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81年全县都推广开来,因此种川芎的农家和田亩都要多一些。1982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农业生产责任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从这时起全国都搞农业生产责任制了。

川芎这玩意儿头年秋收后种下,第二年收小麦时挖出的叫抚芎,要运送到山地区培育苓子。秋天收水稻时再挖出的才叫川芎,1982年这季川芎收获的时候,国家放开川芎价格。原来由供销社、医药公司,定价包干收购的川芎,可以由农民自己卖。任随他们卖给给本地或外地,前来购买的单位和个人。

原本每市斤1元钱、外加1斤粮食计划的川芎,价格一路飚升到18元、20元1斤!这期间川芎成了灌县城乡,人们纷纷扬扬议论的中心。种植川芎的灌县农民忽然发现,自己的劳动、劳动成果,和祖先遗留下的——川芎这东西原来这么值钱!头脑灵活转得快的灌县城里人或乡下人,也筹集资金加入到收购川芎的行列中,不少人因此发了川芎财。

笔者这时段已经在县委办公室工作,知晓这场川芎收购大战中,普通农民只多得一小部分钱。他们卖出去的川芎一般都是2至3元钱1斤,但农民们已经相当知足喜欢得很。大部分钱都是城镇或农村的,二道贩子、三道贩子给赚去。

尤其让笔者感动的是:县医药公司和县供销社领导,以及县财贸办公室的领导等等。他们都亲自出马到乡下,找农民卖川芎给他们。这场竞争中医药公司和供销社这两家,各有一大群干部职工,还有完备的库房、门市、检验等硬件设施。不足之处是这种单位,都有说不清、道不明、扯不完的皮,单位内耗严重。原本他们是代表国家,统购统销川芎。这时他们的代表资格一旦失去,都斗不过那些吃苦耐劳的个体户。

中国民间社会上历来有,庙宇好而非菩萨好的说法。试想如果菩萨离开庙宇,会是什么样的景况?后来医药公司和供销社包括服务公司等等,单位改制、人员下岗也就在情理之中。少了这些下属机构县财办也撤销,都江堰市新成立商务局。听商务局的人说他们忙得很。主要是市场监督管理、取消伪劣商品、防止虚假价格、保证有序竞争等等,总之象有干不完的事一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还看到徐渡公社等地,有一些正在大量备料准备建房的农户。其中有大队、生产队干部说,是刚发了川芎财的人家。收川芎转手卖赚了几万元钱,要把茅屋修成庭园式的楼房。

1982这年,有50多岁的老农民还告诉笔者,说刚解放时他20多岁年青气盛,背几十斤川芎最远走拢过广州、香港!小邹问赚钱如何?老农民说没有赚到好多,钱都在路上开支了。

其过程是他每到一地,就找家需用川芎的中药铺。一般20至30元1斤卖1至2斤,收几十元钱作为路费再到第二站。就这样乘车(火车、汽车都坐)一个城市、一个城市行进最后到了香港。那时候物价便宜猪肉也才0.30元1斤,20至30元钱要买许多东西。去香港也不要什么手续,只要有乡上证明,再加盖县上的公章就行。笔者还问解放前有没有人这样干?老农民说解放前谁敢?!社会那么乱恐怕还没走好远,就被人弄死在沟边河边。

川芎的正宗原产地(有关都江堰市川芎的记忆)(3)

理想中的都江堰市水上乐园图片

1982这年以后,灌县的川芎价格,好多年都是每斤12至15元之间。从价格放开的第二年,即1983年起。农民们也聪明了,都把川芎价格刚够!卖给真正来收购的外地贩子或药材公司,从这时起实惠到了农民手中!

国家放开川芎价格,让灌县农民又掘得一桶金。再加上劳务收入、种养殖业收入、经商和长途贩运等收入。当地人们以农房改造为发端,灌县包括后来的都江堰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由此开始!

两千多年前的《孙子兵法》说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时间到2010年后,原来最早种植川芎的石羊(徐渡)已经不再以川芎为先导。有阅读人告知,网络上信息说,现在的川芎之乡为彭州的敖平。

不过都江堰市石羊,目前奉献给广大旅游人,参观的更为高档。笔者知道有花芯夫人故里,万亩银杏森林,恢复了的青城古县,朱家湾旅游景点等等……。(文庙山居)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