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历史名人有哪些人 历史上的河南名人

河南历史名人有哪些人 历史上的河南名人(1)

公元712年,在河南巩县站街镇南窑湾村笔架山下的一处窑洞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男婴的诞生让这户杜姓人家分外喜庆,不过高兴之余他们谁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这个男婴的名字会和他的诗句一起融入历史的长河,彪炳千秋。

河南历史名人有哪些人 历史上的河南名人(2)

杜甫旧居背依笔架山,前面是广阔的沃野,东泗河由此注入洛水,可谓是山清水秀,风景宜人。杜甫的青少年时期,都是在这里度过的。宜人的风景加上厚重的河洛文化滋养出诗人超乎常人的文学灵性。同时,杜甫出身名门,家庭的熏陶在诗人的成长过程中也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祖父杜审言一直都是杜甫的人生榜样,而杜甫也从来不避讳对爷爷的崇拜。

家学渊博,再加上杜甫自幼好学早慧,使得杜甫从小便显现出了出众的文学才能。“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而有关杜甫七岁作诗的故事,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公元718年,杜甫的二姑母和姑父去河郾城办事,顺便也把杜甫带了去。有一天,姑父、姑母和杜甫到市里游览,突然发现一个地方锣鼓喧天,围得人山人海,他们便凑了过去。杜甫由于个子矮小,看不见,就让姑父把他抱起来往里看。只见一个女子正在舞剑,那杨柳似的身段、优美的舞姿、超群的剑术,不时引来观众阵阵的喝彩声。就听有人议论说:“这是哪里来的女子,舞姿如此优美?”另外一个人则抢着说:“你们不知道她吗?她不就是宫廷艺坊的公孙大娘吗?宫中除了她有这么好的舞技,其他还有谁呢?”

又有人仔细地端详了一番,突然像发现奇迹似地惊喜道:“看出来了,是她!就是她!我十几年前在宫中曾见过她一面,也看过她的舞蹈,但没有想到她都四十多的人了,还是这么妩媚英武!你们知道她现在表演的这个舞叫什么名吗?我过去就看过,叫‘剑器浑脱’,是从西域传来的。”

小杜甫看着看着,猛然惊奇地大声叫道:“凤凰!凤凰!看这段舞姿,多么像一只凤凰在展翅飞翔呀!”众人听他一喊,也都一齐叫起来:“对,是凤凰在飞翔!”

这次公孙大娘的精彩表演,深深印在了小杜甫的心中。第二天,他便根据公孙大娘的表演,展开丰富的想像力,写出了一首题目叫《咏凤凰》的诗。这年,他才七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熟悉杜甫诗词的人都知道,杜甫的诗句多有沉郁之风。不过给人沉郁忧愤之感的杜工部也曾经有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壮志,那么他的转变究竟有那些诱因?这和他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又有哪些关联呢?

河南历史名人有哪些人 历史上的河南名人(3)

杜甫故园里有一座雕像,看上去诗人忧心重重、愁苦不堪。一如他的诗句沉郁忧愤。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在杜甫青少年时期,大唐国力尚未衰减,杜甫亦是衣食无忧,那时候他的生活也无忧无虑。“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是杜甫快乐的童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这是杜甫二十岁时,游历齐赵的青年时光。可是美好的生活总是那么的短暂。紧接着,十年长安的求仕之路,一点点消磨了诗人曾经的锐气和豪气。

心怀家国,想要建功立业,却遭遇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 此时的杜甫可谓是无奈至极。“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是杜甫长安十年的生活写照。即使如此,命运似乎并没有停止对杜甫的考验。紧接着,安史之乱爆发,和广大无辜的百姓一样,杜甫也被卷入这场浩劫之中。

战争让整个国家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不过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这场战争,也让杜甫逐渐蜕变成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诵读杜甫的诗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正是他这种句句泣血的写实手法,也让他的诗歌被后世称为“诗史”。“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悲天悯人,心怀天下的情怀也让杜甫本人被后世尊为“诗圣”。

人们总说“李杜诗篇万古传”,毫无疑问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诗人代表,他们一个被后人尊为诗仙,一个又号称诗圣,想象一下诗仙、诗圣的见面,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公元744年,在当时的洛阳,杜甫与李白还真的相见了。公元744年,杜甫遇到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此时的李白政治失意,于是乎两人相约梁宋之游。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在漫游的日子里,两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成就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对文坛上的双子星座在诗词上的功绩足矣不朽于世。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际遇,却难免让人唏嘘。杜甫的后半生颠沛流离,漂泊无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许这正是某个失意的夜晚,杜甫面对一轮寒月,遥想远在千里之外的巩义老家才有感而发的吧。

常年漂泊,却始终思念着巩义家乡,终于在诗人去世四十三年后,得以落叶归根,重回故乡的怀抱。而杜甫,也已然成为家乡巩义的一张名片,无论是走在巩义街头的杜甫路上,还是在家乡人民专门为诗圣修建的杜甫故里纪念馆,都能感受到故乡人民对诗圣的尊崇,对这位老乡的景仰与爱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诗圣杜甫虽已不在,而杜甫故里却以开放的情怀,迎接着各地游客,向人们展示着诗圣杜甫的传奇一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