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唢呐在哪里创作的(唢呐技艺的落寞)
“在车站外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下,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乞丐正举着唢呐呜呜地吹,唢呐声在闪烁的夜色里凄凉高远。
这是一曲纯正的《百鸟朝凤》。”
这是《百鸟朝凤》小说最后所描绘的画面,寓意着唢呐这门曾经在乡村备受尊敬的民间乐器彻底走向落寞,同时也折射出整个传统文化所面临的悲剧。
《百鸟朝凤》是作家肖江虹创作的一部反映在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浪潮下,传统乡村音乐——唢呐受到巨大冲击,在夹缝中艰难求存的悲情故事。
唢呐技艺从兴盛走向衰败,从精湛走向平庸,从神圣走向平凡,从理想走向现实,其中的无奈与辛酸,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这部小说曾于2016年被搬上银幕,获得第22届金鸡百花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而导演吴天明也凭借该片获得第3届中澳过激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不过,与原著小说相比,电影的剧情改动较大,尤其是后半部分将描写父亲游本盛的部分全部换成了唢呐师傅焦三爷。在我看来,这样的改动已经使得小说的味道彻底改变。小说与电影相比,我更青睐前者,本文我也仅从小说的角度进行解读。
一、百鸟朝凤的象征意义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百鸟朝凤》其实是一首精彩绝伦的唢呐名曲。不过,它究竟象征着什么?对于小说中的不同人来说,它代表的意义也不同。
在唢呐师傅焦三爷眼中,它代表着荣誉和责任;在父亲游本盛眼中,它代表着遗憾和理想;而在主人公游天鸣眼中,它则代表着两层含义:父亲的期望以及自己的信仰。
1、荣誉和责任
唢呐是门匠活,焦三爷从师傅那里学到了《百鸟朝凤》,也就有责任将其传承下去。而他的继承人,唢呐吹的好坏是次要的,主要是看他有没有将唢呐吹到骨头缝里,能不能信守承诺,守住这门手艺,这样的徒弟其实并不好找。
不可否认,焦三爷的眼光十分毒辣,他看准了天鸣是个信守承诺的人。他自始至终其实都是看不上天鸣的,他心中最喜欢的还是那个聪明机灵且最有天分的蓝玉。不过,碍于《百鸟朝凤》只传一人的规矩,他还是忍痛放弃了蓝雨,而选择天鸣作为接班人。
焦家班变成游家班后,焦三爷不愿意再继续出活;在火庄老支书的灵堂前,天鸣突然“忘记”《百鸟朝凤》曲子,焦三爷则以“这个班子是游家班,只有游家班的班主才有资格。”为由拒绝吹奏。
唢呐曾带给焦师傅莫大的荣誉,不过这份荣誉同时也意味着沉甸甸责任。他承受的尊敬赞美越多,身上背负的使命责任就越重。将唢呐技艺传承下去,这个重担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只要将《百鸟朝凤》传下去,他的任务也就完成了,至于唢呐究竟是发扬光大,还是衰败凋零,就都与他无关了。
2、遗憾和理想
当老师在水庄的木桥上情绪激动地向父亲反映,说他儿子从一年级道五年级,数学考试从来没有超过三十分的时候,他对此不屑一顾,他对儿子有更高远的打算——成为一名唢呐匠。
因为在父亲看来,唢呐匠是一份受人尊敬大有前途职业,神圣无比。
为了让儿子成功拜师学艺,他在焦三爷面前卑躬屈膝;在游家班解散后,他悲痛万分,伤心欲绝;甚至到了身患重病临死之际,他还惦记着将自家的牛卖了,不是为了治病,而是给儿子重整游家班购买家什。
然而,当天鸣提出要给他吹《百鸟朝凤》的时候,他却摆手拒绝,说:“使不得,我不配!”
在整部小说中,父亲的形象刻画的最为鲜活,虽然在送天鸣学习唢呐这件事情上,他表现出十分自私的一面,但这份自私中还掺杂着一份深沉的父爱。
唢呐是父亲的理想,这个理想并没有随着年纪的增长像深秋的落叶腐化成泥,反而时间的流逝愈加地清晰强烈,他将这个理想又寄托在了儿子的身上。
其实细细想来,这不正是历来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缩影吗?用简单质朴的愿望,承载着中华民族进步发展的希望。
3、期望和信仰
天鸣学习唢呐不是因为热爱,而是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望。后来天鸣又将这份期望成功转化为自己的信仰。
在马家大院里,现代乐队的乐器声骄傲而高亢,唢呐声却细若游丝,像临死之人哀怨的残音,天鸣开始发现唢呐不再是唯一的可以慰藉亡灵的乐器,这使他陷入了某种迷茫。
之后,游家班被人们遗忘;父亲对他寡毒的蔑视、打击、嘲讽,更令天鸣的精神信仰发生了坍塌。他不知道该怎样应对,彻底迷失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无法自拔,以至于他在火庄老支书的灵堂前,竟然突然“忘记”该怎样演奏《百鸟朝凤》这首曲子。
英国诗人弥尔顿曾说过:“没有信仰的人如同盲人。”天鸣失去了自己的信仰,注定只能得到一个悲剧的结局。
二、唢呐技艺的落寞,折射出传统文化的悲剧1、是规矩,也是枷锁
“规矩”一词在小说中反复多次出现,贯穿了唢呐的整个过程。拜师前师傅摆架子是规矩,唢呐匠得到极好的礼遇是规矩,演奏完给钱、收钱是规矩,就连推辞都是规矩的一部分。
如果这些规矩归类为繁文缛节还情有可原的话,那《百鸟朝凤》一代只传一个弟子的规矩,便是十足的陋习了,在我看来,它就是让唢呐走向衰落的罪魁祸首。
“我的这班师兄弟里,也只有蓝玉最适合了,他人精灵,天分高,也勤苦。反正最后是他我也不会惊奇的。最后我觉得我那几个师兄也可怜,为什么师傅不全给传了呢?那样就整齐了,人人有份,个个能吹《百鸟朝凤》,焦家班、蓝家班、游家班,还不响亮死啊!”
正是这根粗重的枷锁,把焦三爷捆的死死的,也将唢呐未来的希望也完全束缚住。
2、理想与现实
有位读者曾对毛姆《人性的枷锁》的主角菲利普做过这样的评价: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为天上的月亮神魂颠倒,对脚下的六便士视而不见。”
月亮代表理想,六便士代表现实物质。对于天鸣的师兄弟们来说,比起虚无缥缈的月亮,六便士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们的目光只会被地上的六便士吸引。
游家班没人请,没活可干,他们便只能各自外出打工。对于他们来说,唢呐只是个谋生的手段。从唢呐走向落寞的那天起,便毫不犹豫地被丢弃了。
理想终究还是败给了现实。
3、世界在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在发展,倘若一直墨守成规,那么只能走向没落。
天鸣的不幸在于他只是个合格的继承者,而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创新者,面对乐队的挑战,他输的一败涂地,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若是没有处在改革发展这样的大势下,他也可以像师傅焦三爷一样,将唢呐技艺顺利地传承下去。
然而,历史的发展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天鸣和他的唢呐注定只能以悲剧的结局收场。
三、传统文化,路在何方?1、落寞≠淘汰
游家班的落寞并不等于唢呐的淘汰。
因为没能抵御现代乐队的冲击,游家班解散了。
人们的目光全都被乐队这种新鲜事物吸引,但这阵风来得快去的也快,除了水庄,无双镇的其他村子又都冒出了新的唢呐班子;上面也开始重视起唢呐这种传统民间音乐的保护工作。
传统文化并没有走到绝路的地步。
2、弘扬工匠精神
这个时代需要工匠,更需要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天鸣心中对金庄的唢呐匠十分不屑,觉得他们“不是能把死人吹活,而是能把活人吹死”;当母亲劝他干点别的,别再吹唢呐了,他回答只要有一口气,就要把这唢呐吹下去。
在天鸣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这种珍贵的工匠精神,正是有这样的人存在,传统文化才能保留住最后一丝希望。这也是整部小说中最为动人的闪光点。
3、打破规矩,寻觅新生
传统文化逐渐淹没在时代浪潮下,我们在叹息之余,更应该思考,传统文化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我们应该分清,传统文化本质上来说,分为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两个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的实用价值越来越弱,有的甚至已经完全褪去,但它们的艺术价值却永远不会丧失。
想要获得新生,唯有打破陈规陋习,在艺术价值层面深入发掘不断创新,才能使传统文化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结语:关于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还有一个悲情的故事:导演吴天明在电影完成剪辑之后不久即离世,他的遗作《百鸟朝凤》上映以后遭遇高评分低排片的尴尬境地。出品人方励焦急万分,现身某直播平台呼吁院线经理为影片增加排片,说到激动处,方励在视频中直接下跪痛哭。
文艺片历来都不是影院的宠儿。戏里戏外,相似的情形实在令人感伤不已。
小说并没有对天鸣及他的唢呐最后的命运作出交待,但最后巨大广告牌下,乞丐吹奏《百鸟朝凤》的景象除了预示唢呐的衰败之外,我想应该还寓意着希望。
这个世界的其他角落,还有更多的人懂得这门技艺,他们是希望的种子,也许未来的某一刻这些种子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惊人变化,然后落地生根,开出绚丽夺目的花朵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