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关于资本的定义原文(资本论之资本的发展与起源)

资本论关于资本的定义原文(资本论之资本的发展与起源)(1)

今个我们一步一步的看。

在这本书早些篇章的内容里,马克思生产劳动下了这样的定义:“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

这个定义在生产发展的初期是有效的。在资本之前,个人的劳动过程是对自然物实行个人占有时,他是自己支配自己的,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是结合的。

而随后劳动者由于社会分工协作,劳动者加入总体工人中,直接或者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的产品也从为个人生产产品变成生产社会产品。与此同时正如我们之前论述过的,在资本发展到大工业时代,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开始分离,生产过程越来越剥夺人的脑力发育。

资本论关于资本的定义原文(资本论之资本的发展与起源)(2)

这时劳动者所生产的东西已经不属于自己了,工人已经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某种专属职能。这是我们再去看早先的定义,对于对于总体工人中的每一单个成员来说,就不再适用了,但对于总体工人而言始终是正确的。

这是定义的改变,在生产发展的同时,生产劳动的概念也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工人不是为自己生产,而是为资本生产。

工人单是进行生产已经不够了。他必须生产剩余价值。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或者为资本的自行增殖服务的工人,才是生产工人。

这里资本已经出现,资本追求的就是剩余价值,那么为实现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来源于哪?

那就是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马克思对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定义是: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相反,通过缩减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相对剩余价值。

简单的理解,绝对剩余价值就是花同样的钱让你干的时间更长,相对剩余价值就是花同样的钱让你干得更有效率,所以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革命。

资本论关于资本的定义原文(资本论之资本的发展与起源)(3)

因此,我们能看到资本的生产方式也一直在发生变革,劳动对资本的从属从形式从属走向了实质从属。

这一点在我们之前论述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的时候就能体会到。

起初,资本发展初期,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是中心,人具有主体地位,工人的罢工甚至能让生产陷入瘫痪,所以此时劳动只是从简单的契约形式上属于资本。

而随着工具走向机器,人逐渐变成机器的附属,当自动化的机器体系出现,使得劳动变成了由机器作用于劳动对象,不再需要由人来直接参与生产,只需要从旁监管时,生产从局部工人的协作变成了局部机器的协作,劳动对资本的从属走向了实质从属。工人再也没有话语权了。

资本论关于资本的定义原文(资本论之资本的发展与起源)(4)

对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说,只要劳动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就够了,尽管机器代替了工具,那也只是从只为自己劳动或者作为行会师傅的帮工的手工业者变成受资本家直接支配的雇佣工人。

相对剩余价值不同,为了寻求相对剩余价值,一方面,占领形式上隶属于资本的那些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已经受它支配的产业部门由于生产方法的改变不断发生革命。

虽然这么说,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区别并没有很大,绝对是永恒不变的,相对是有条件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上为前提。只有工作日时间大于工人本身生存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才有生产这个活动。

同时,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如果注意一下剩余价值的运动,这种表面上的同一性就消失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旦确立并成为普遍的生产方式的情况下,只要涉及到剩余价值率的提高,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差别就可以感觉到了。

假定劳动力按其价值支付,那么,我们就会碰到这样的抉择:如果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的正常强度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的绝对延长才能提高;另一方面,如果工作日的界限已定,剩余价值率就只有通过工作日两个组成部分即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相对量的变化才能提高,而这种变化在工资不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的情况下,又以劳动生产率或劳动强度的变化为前提。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如果工人需要用他的全部时间来生产维持他自己和他的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资料,那么他就没有时间来无偿地为第三者劳动。

在文化初期,社会上依靠别人劳动来生活的那部分人的数量,同直接生产者的数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增进,这部分人也就绝对地和相对地增大起来。资本关系就是在作为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

资本论关于资本的定义原文(资本论之资本的发展与起源)(5)

在发展初期,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相联系的。这些自然条件都可以归结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种等等)和人的周围的自然。

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鱼产丰富的水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发展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方,生产维持生存所必须的劳动就越少,也就能有更多的资源来生产发展。但是我们只能说,剩余劳动量随劳动的自然条件,特别是随土壤的肥力而变化。但绝不能反过来说,最肥沃的土壤最适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长。

资本论关于资本的定义原文(资本论之资本的发展与起源)(6)

过于富饶的自然“使人离不开自然的手,就象小孩子离不开引带一样”,有点像经济学中的“资源诅咒”。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有两种不幸。一种是所居住的地方一无所有,投入劳动不能带来任何结果的土地;而另一种就是不投入任何劳动就能出产丰富产品的土地。前者资源匮乏,后者缺乏发展的动力。

资本的祖国不是草木繁茂的热带,而是温带。不是土壤的绝对肥力,而是它的差异性和它的自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并且通过人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促使他们自己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多样化。

同时剩余价值与良好的自然条件之间没有必然性,只提供剩余劳动的可能性,从而只提供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可能性。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

这些自然条件只作为自然界限对剩余劳动发生影响,就是说,它们只确定开始为别人劳动的起点。产业越进步,这一自然界限就越退缩。

资本论关于资本的定义原文(资本论之资本的发展与起源)(7)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假定东亚的这样的面包采伐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全部需要,每周需要劳动12小时。良好的自然条件直接给予他的,是许多闲暇时间。

但是如果要他把这些闲暇时间用于为自己生产,需要一系列的历史条件;要他把这些时间用于为别人从事剩余劳动,需要外部的强制。如果那里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这个诚实的人为了占有一个工作日的产品,也许每周就得劳动6天。

良好的自然条件并不说明,为什么他现在每周要劳动6天,或者为什么他要提供5天的剩余劳动。因此如果需要劳动者为别人从事剩余价值,就需要外部的强制力量。

这一章,马克思从理论概念开始,从个人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向我们梳理了资本的发展起源,算是为后面的论述打个基础。

Ok,今天聊到这,拜~

署名环节

作者:思维之钥

万一以后不在了,各位还能找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