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考必考字词(中高考必考虚词第一弹)

文言文虚词用法

在中高考试卷中,文言文虚词是永远无法避开的一个存在。初中阶段12个必考虚词,高中在初中的基础上增加到18个。在全国各地的中高考中,这些虚词被变着花样的考察,虽然题型不同,但是其内在的考点却是一以贯之的。

螺蛳君将中高考中必考的虚词用法整理了出来,在例子的选择上,兼顾了初中和高中的课文,7--12年级的考生都可根据需要选取,初高中例子并用对比,也让这些虚词的用法和难易程度更加一目了然。

今天第一弹,先看看这四个词:之乎者也。

【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④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二章》)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③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过秦论》)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三)动词,到……去。

①辍耕之陇上。(《陈涉世家》)

②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壮士,能复饮乎?(《鸿门宴》)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③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亭记》)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愚公移山》)

②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登泰山记》)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课外,《史记》)

4.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5.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课外,《明夷待访录·原君》)

② 远者数世,近者及身。(课外,《原君》)

6.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之乎者也”这四个虚词在初高中的课文中频繁出现,也是中高考的试卷中的常客,后面我们会继续更新其他虚词的用法,同时,螺蛳古诗文也会推出全新的视频,高考虚词的讲解。

江苏省考必考字词(中高考必考虚词第一弹)(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