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五毒有什么传说(民间传说的五毒)
首先我们来说说中国民间传说的“五毒”,是指蝎子,青蛇,蟾蜍,蜈蚣,壁虎这五种动物,相信大家见到都避而远之,然而大部分人竟然都不知道他们有这么多作用。
1、蝎子因为它的毒勾和两只钳子,攻击力强大,所以被列为五毒之一。
2、青蛇则是善于跟周边青竹融合为一体,并毒性强烈,有善于伪装所以在五毒之一。
3、蟾蜍则是因为背部的皮肤能够滋出毒液,而且毒液也是非常强,并且有很大的药用价值,所以也在五毒之中。
4、蜈蚣被称为天龙,有百足和毒液之王的称号,攻击力强,曾有传闻说蜈蚣杀死眼镜蛇的消息。
5、最后就是壁虎,听到很多人都说壁虎有毒,老人曾说过壁虎爬过的食物不能吃。其实壁虎并没有毒,壁虎上五毒榜的原因是因为它神出鬼没,和爬墙还有耐力,甚至有人直接把蜘蛛代替壁虎了。
在中国,谷雨节流行禁杀五毒的习俗。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下面我们来分别给大家介绍:
蝎子可以入药,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但做为一种美食,登上大雅之堂,却还是近些年来的事情。蝎子常用以入药、泡酒的为主,对风湿类疾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蝎子属国家重点保护动物,一只蝎子一年可捕杀蝗虫等有害昆虫一万多只。大肆捕捉蝎子使其数量锐减,结果会使有害昆虫大量繁殖,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对农作物造成破坏。据专家讲,蝎子三年一代,一年只繁殖一次,6月至9月是繁殖期,这期间如果大规模的捕捉,极有可能致使当地野生蝎子灭绝。
蛇类常见以虫鼠为食,可以有效控制田间的鼠害,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蛇油蛇皮蛇肉都可以被有效利用。具有很强的药用价值,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此都持肯定态度。蛇毒可以凝血镇痛,常为西医使用;蛇胆可以清热明目,备受中医推崇;蛇骨可以治疗风湿,目前有像消湿油之类的药品。而且蛇骨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较常见的有蛇骨手链等等。中医认为常食用蛇肉可以祛风活血,消炎解毒,补肾壮阳。它对痱子疮疖,关节风湿,肾虚阳痿,美容驻颜等有着很高的食用疗效。
蛇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十二生肖中的“小龙”;玄武、腾蛇、白娘子传,或如巴蛇这样的人文产物,相信大家都比较熟悉,或者说是家喻户晓啊。
在我国南方,特别是广东人,他们认为毒蛇肉是肉中上品。蛇是中国烹饪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很多美味佳肴由此而来,但是大多数蛇都被中国人吃成保护动物了。
蟾蜍,俗称癞蛤蟆,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经济动物,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其全身是宝!蟾酥、干蟾皮、蟾衣、蟾头、蟾舌、蟾肝、蟾胆等均为药材。蟾蜍的耳后腺、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的干燥品叫蟾酥,是珍贵的中药材,内含多种生物成分,有解毒、消肿、止痛、强心利尿、抗癌、麻醉、抗辐射等功效,可治疗心力衰歇、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肿痛、皮肤癌等。德国已将蟾酥制剂用于临床治疗冠心病,日本以蟾酥为原料生产“救生丹”。中国著名的梅花点舌丹、一粒牙痛丸、心宝、华蟾素注射液等50余种中成药中都有蟾酥成分。
白天,大蟾蜍多隐蔽在阴暗的地方,如石下、土洞内或草丛中。傍晚,在池塘、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边或房屋周围等处活动,尤其雨后常集中于干燥地方捕食各种害虫。所以我们要对癞蛤蟆好一点,不要见到就抓起来打,简直是罪孽深重啊。
蜈蚣,一般在农村较为多见,常位于潮湿的墙角、砖块下、烂树叶下、破旧潮湿的房屋中等,在夏天较为常见。
蜈蚣是常用药材,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能。可以败毒抗癌,但一般是要支竹片,洗净,微火焙黄,剪段。然后服用的,生吃效果差,且对身体有损害,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蜈蚣是不能生吃的,毒性太大,但对于特殊的人来说,也许就是能治病的药了,鄙人也听说过有人生吃蜈蚣治病的,但那个人是常年住在深山老林中,与这些昆虫为伴的,而且,那人是边吃蜈蚣,边喝白酒的,所以,相对而言,身体情况比我们复杂,而且也已经习惯了蜈蚣的毒性,才不至于吃出病,但一般人不能轻易尝试。有报道,有人生吃蜈蚣,还是活的竟把自己多年的风湿病治好了,但专家认为这只是个别现象,要慎重,生蜈蚣的毒性有待研究。
壁虎的干制品,叫“天龙”,是传统的中药。保护壁虎,可以消灭大量蚊蝇,防止疾病发生。同时,由于大量消灭对农作物有害的昆虫,对保护农作物,提高产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壁虎不仅没有毒,而且是人类的好朋友,人们消灭壁虎只会让蚊子、苍蝇等害虫更加猖狂。我国有好几种壁虎,除东北及西北地区外,几乎都有它的踪迹,其中产在广西、广东、云南、福建和台湾的大壁虎,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所以我们应该很好地保护壁虎,不要一见就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