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赵恒最后结局 宋真宗赵恒一代明君

宋真宗赵恒最后结局 宋真宗赵恒一代明君(1)

(汴梁城)

乾德六年,十二月二日。

北风呼啸,天寒地冻。

东京开封府行人稀少,天地一派肃杀之景。

在这一天,北宋皇宫里诞下了一名皇子。

这已经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个孩子了。

所以当丫鬟仆人都庆贺皇帝喜得龙子时,赵光义的心里却并没那么开心。

新生的婴儿是年轻的,有活力的,而这似乎无时不刻在提醒皇帝自己已经变老了。

婴儿的阵阵啼哭,只能让赵光义感觉到心烦意乱。

他只是匆匆看婴儿一眼,取了一个“恒”字当作名字,就匆匆离去。

弦月盈满为恒,而明月在古人眼里,夜夜常相见,就被引申出长久、持久的意思。

所以在我看来,宋太宗也许从来没想过给这个孩子如何尊崇的地位,他也许只是希望他能好好的,长长久久地活下去。

因为朝野上下都知道,皇帝最喜欢的孩子是长子赵元佐。

赵元佐一来长的英俊潇洒,有帝王气象,二来能文能武,属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型人才,的确是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

唯一不如人意的一点就是,赵元佐患有一种精神性疾病,经常四肢抽搐,口吐白沫,严重时还会胡乱言语。

古代医学不发达,这样的癫症,癔症通常就给被认为无治可治,所以对赵元佐的疾病,大家都没什么好办法。

皇帝很难过,他是北宋的帝王,是天下的主人,然而在这个身患疾病不能痊愈的儿子面前,他也只是个束手无策,无能为力的父亲。

中元佳节,皇帝在宫中设宴,借酒消愁。

他邀来诸位皇子和公卿大臣作陪,但碍于赵元佐疾病未愈,就没有邀请他。

一向老成持重的赵元佐知道父亲没有邀请自己,干了一件破天荒的大事。

他觉得父亲冷落了他,乃至于歧视他,所以他居然一把火把自己的寝殿给点着了。

一时间,亭台楼阁,烟尘滚滚,火光冲天。

一把大火烧碎了父子之间的温情,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皇帝知道这件事之后,震怒无比。

这个天下,是我的。

如果我想,我会给你。

如果我还没给你,你不能烧房子。

一来不环保,二来有危险,三来你这不是明摆着跟我叫板吗?

所以原本被寄予厚望的赵元佐被皇帝废为庶人,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赵元佐退场了,但是太子的位子不能空着,皇帝很快找到了新的继承人。

这个继承人并不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赵恒。

宋真宗赵恒最后结局 宋真宗赵恒一代明君(2)

(赵恒 画像)

在他人生中很长一部分的时间里,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不受待见,没人关注的皇子。

他看起来和皇位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接替赵元佐位置的人,是陈王赵元僖。

皇帝对赵元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好感,但赵元僖有他自身的优越性,那就是这位皇子擅结朝廷党羽,百官之中,有不少人都是他的亲信。

有百官的支持和力荐,赵元僖很快巩固了自己在皇帝心的地位。

天时,地利,人和。

赵元僖全都占据了。

他现在只需要老老实实的等着老皇帝驾崩,自己直接登基就可以了。

但上天却再次开起了玩笑。

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 赵元僖猝死于自己的宅邸之中。

“有命挣,没命花”,可以说是这位皇子最好的写照。

直到这时,赵恒才走入皇帝的视野。

但宋太宗似乎仍然没有立赵恒当太子的想法, 他一直在犹豫,希望在立储君的这件事上能有除赵恒之外更好的解决办法。

也许是皇帝天生不喜欢自己的第三个儿子。

也许是另有隐情。

或许是这对父子之间曾经发生过什么,但我们都不得而知了。

我们能知道的是,皇帝对赵恒很不公平。

他远远没有得到原本就应该属于自己的那份父爱。

赵恒对于宋太宗来说,连一个备选都不算。

但摆在皇帝面前的问题是,自己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如果不立太子,国本不稳,难免自己死后,朝廷因为确立太子的事情闹个鸡飞狗跳。

无奈之下,他只能把这个继承大位,统御帝国的机会给赵恒。

而至于前几天热播剧《大宋宫词》中的太宗从一开始就对赵恒极为喜爱,一直在重用他,栽培他等内容。

纯属子虚乌有。

学历史要看史书,而不是电视剧。

至道三年,被网友们笑称为“高粱河车神”的宋太宗赵光义驾崩,太子赵恒即位,即宋真宗。

真宗皇帝在位时间不长,但是轰轰烈烈地干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对外的。

鉴于北宋的前两位皇帝都曾经遭到过辽朝的毒打,所以北宋政府对辽朝的态度一直不是很明朗。

远方的辽朝老大哥时常滋扰边境,掠夺财物,屠戮百姓,大宋子民深受其害。

而且辽军擅长打游击,东打一枪,西打一炮,打完就跑,非常不好对付。

作为皇帝的赵恒,当然知道辽朝政权在边境无恶不作,但他一不震惊,二不愤怒,甚至在听说这些骇人听闻的杀戮之后,并没有什么反应。

赵恒认为,让辽军在边境肆虐,可以换来北宋境内的和平,这是一笔很划算的交易。

而当辽朝政权发现北宋对自己的侵略毫无反应时,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北宋现在很完蛋,国力很弱,皇帝没种,只能被自己欺负。

所以在不久之后,辽朝太后萧绰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率大军二十万,一路南下,直逼澶州城下。

澶州就是今天的河南濮阳,而濮阳离北宋的都城汴梁并不远。

如果澶州城破,那么汴梁就会遭受到巨大的威胁。

赵恒慌了。

多年深宫里寂寂无名的生涯,让他没有任何的政治基础和治国手段,面对强敌来袭,他只能询问臣下的意见。

国难当头,生死紧急。大臣们的意见并不统一。

以参知政事王钦若为首的大臣们主张放弃汴梁,迁都南京。

而以枢密院事陈尧叟为首的大臣们则认为应该迁都成都。

反正说白了都是一句话,那就是赶紧收拾收拾行李跑路。

赵恒一听,一拍脑瓜,表示你们抓紧定一下到底往哪儿跑,定下来咱们赶紧收拾行李出发。

黎民百姓,大宋臣民,遍地的烽火狼烟,辽军铁蹄下的哀嚎?

跟我有什么关系?我是皇帝,我只负责享乐,天下苍生与我何干?

就在大家都准备收拾铺盖卷儿逃走的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他朗声高喊,喝退众人,他认为,此时此刻主张迁都的人,都是奸佞之臣,应该处死。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寇准。

宋真宗赵恒最后结局 宋真宗赵恒一代明君(3)

(寇准 画像)

他说的的确很对,甚至我们可以通过他的话总结出一个历史规律。

那就是整天嚷嚷着要开疆拓土,拼死力战的人未必是忠臣,但是一有点事儿就嚷嚷着要逃跑的人,一定是奸佞之辈。

在这点上,想都不用想。

寇准不仅不允许皇帝和百官跑路,还几乎用胁迫加强迫的方式要求赵恒御驾亲征,亲自到前线去鼓舞士兵。

赵恒当然不想去,但实在是架不住寇准生拉硬拽,只好奔赴前线,为士兵们加油打气。

也就是在此时,原本处于弱势的宋军迎来了转折点。

宋军城楼上的一支暗箭射杀了辽军大将萧挞凛,这导致辽军士气大挫,士兵哗然,人人自危。

宋辽双方僵持不下,进也进不了,退也退不了。

俩国家一商量,既然打不了,那咱们就坐下来谈谈吧。

“澶渊之盟”就此诞生了。

盟约的具体内容复杂多样,但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

宋朝每年给辽朝发红包,辽朝领了红包,就必须老老实实的待着,不能再过来滋扰生事。

澶渊之盟的意义很特殊。

一方面,他的确用和平且高效的方式平定战乱,结束了宋辽之间多年的战争,而战争的结束,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边境的宋辽百姓。

和平,是普通人最大的愿望。

宋真宗赵恒最后结局 宋真宗赵恒一代明君(4)

(澶渊之盟)

而北宋政府用钱换取和平的方式,无疑在某种程度上造福了百姓。

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澶渊之盟是一次不平等的条约。

堂堂天子,御驾亲征,就算不能全歼敌人,也应该打退敌军。

但赵恒却老老实实的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

凭什么?

凭什么北宋要对辽朝俯首称臣?

凭什么北宋要给辽朝大把大把地敬送真金白银?

赵恒当然也想到了这一点,他觉得自己干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而这件事难免被史学家们记录下来,被后世所耻笑。

畏缩、胆怯、逃跑、不顾百姓死活。

桩桩件件,都会成为后世的笑柄。

可自己的糟糕的心情还是要调节的,于是他做了他生命中的第二件大事。

泰山封禅。

什么叫泰山封禅?

说白了就是皇帝亲登泰山,向上天报告自己的功绩,顺便给自己来一波歌功颂德。

历朝历代,很多皇帝都曾经亲登泰山封禅,例如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等。

从这些封禅的皇帝来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于封禅的结论,那就是只有那些创造过举世功勋的帝王,才有自信和底气登上泰山。而宋真宗赵恒一生可以说是庸常无为,他有什么自信搞封禅活动呢?

泰山封禅对他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既不能彰显他的功绩,也不会保佑北宋帝国的未来。

只会白白因为封禅而消耗数以万计的真金白银。

而这些真金白银,都是从百姓身上搜刮出来的血汗钱。

宋真宗赵恒最后结局 宋真宗赵恒一代明君(5)

(泰山封禅)

赵恒的泰山封禅,是一场粉饰的太平。

而他以一己之力拉低泰山封禅的行为,也是千古第一人。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又提起《大宋宫词》中的宋真宗赵恒,在电视剧中,赵恒被塑造为一个年轻有为,体国爱民的明君。

御驾亲征是他自己要去的,因为他勇敢,他心里只有北宋。

泰山封禅是他为了北宋子民祈福,为了江山社稷,一点都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胡编乱造,异想天开。

为了电视剧的流量和热度,肆意篡改历史,美化人物形象。

难道,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眼中的历史?

还是我,我们这代人,根本不尊重历史?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