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斯文是什么意思(斯文有传)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男生斯文是什么意思(斯文有传)(1)

潇湘竹石图 (宋)苏轼

男生斯文是什么意思(斯文有传)(2)

红白芍药图 (清)华喦

男生斯文是什么意思(斯文有传)(3)

山水册页 (清)石涛

男生斯文是什么意思(斯文有传)(4)

牡丹白鹇图 (明)吕纪

男生斯文是什么意思(斯文有传)(5)

兰竹图 (清)郑燮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福建闽侯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晋察冀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人民日报社社长、总编辑。邓拓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著有《中国救荒史》《燕山夜话》等。

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或凝之于物,或赖之于人,在历史的演进中向前发展,究其根本,则在于文化精神的代代相承。这犹如画卷中不同时代的题跋唱和,围绕一个共同的文化意象展开着超越时空的对话;也诚如庄子所谓“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只要精神不灭,文脉自当永存。

邓拓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着众多头衔和称号:新闻工作者、历史学家、诗人、杂文家,或许还应加上书法家、收藏家。因为其笃好书画,不仅操笔弄翰,在工作之余还注重研究和收藏积累古代书画。1964年,他写下“心爱斯文非爱宝,身为物主不为奴。人民艺术新天地,展望方来万里途。”的诗句,随后毅然将自己收藏的145件(套)古代绘画珍品捐赠给国家,由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于此,邓拓更像是传统的“文士”与“书生”,一方面具有“士者弘毅”的担当与忠贞,另一方面又保持着高迈独立的人文风骨。他的收藏是对中国文化艺术的自觉守护,捐赠则是化私为公的薪火相传,而接力的中国美术馆则在经典宝藏中将斯人斯物活化弘扬、传之久远。

“史思”与“文心”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余年间,古代书画零落散佚、流失严重,邓拓以其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敏锐的艺术感悟,投入到中国古代绘画的搜集、收藏、研究中,并准备构建一部以实物原作为主的“中国古代绘画史”。虽然,这部画史最终未能如愿完成,但从其收藏、捐赠作品的数量、特点、性质来看,完全如其诗句所言,体现出“史思”与“文心”合一的人文精神。

论其“史思”。邓拓早在25岁时就完成一部《中国救荒史》,于灾荒历史的探赜索隐中折射忧国忧民的济世之想。即使在战争年代,他也留心收集保护历史文物,如今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文物(燕陶馆藏品部分)、山西阳高县古城村汉墓出土文物等都是由他收集保存下来的。为了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他先后收集了大量重要实物资料,如煤窑业的文书契约、土地买卖和租赁契约、车厂揽运合同等,后全部捐献给相关单位。上世纪50年代末,邓拓兼任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领导小组组长,与文博工作关联更为密切,与吴作人、周怀民、李苦禅、黄胄等书画家来往频繁,其收藏重心也转向书画,时常光顾荣宝斋,随着收藏的丰富,有了重写“绘画史”的设想。其捐赠作品,上迄两宋,下至晚清,基本囊括了画史中的重要流派和画家,初步构建起传承有序的风格谱系与历史脉络。苏轼、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董其昌、徐渭、朱耷、石涛、郑板桥、金农……这些绘画史名家构成了“元四家”“吴门画派”“扬州画派”等体现文人画发展演变的主要风格流派,体现出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中国艺术的审美高度。在主要流派之外,邓拓还重视福建籍乡邦画家、绘画性较强的宫廷画家及佚名画作、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女性画家等,还有部分画史有载但面貌不彰的画家如周璕、施原等,足可见其作为史家学者的视野与情怀。

言其“文心”,则莫过于对文人绘画的注重,并以自作诗词和撰文研究的方式进行赏鉴解读。其购藏传为苏轼《潇湘竹石图》的故事已广为知晓。对于苏轼这一文人画的首倡者,邓拓情有独钟,《怀苏东坡》诗云:“曾谒眉山苏氏祠,也曾阳羡诵题诗。常州京口寻余迹,儋耳郊原抚庙碑……”;又把自己书房起名为“苏画庐”,刻印钤于画中;在得到苏东坡的一方砚台后,又将书房起名“一砚山房”;处处体现出与苏东坡“以精神相感”的心灵对话。在赏鉴中,邓拓尤其注重人品与画格相印证、题材内容与文化寓意相关联,并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如他在《郑板桥和“板桥体”》一文写道:“我认为学习‘板桥体’的最重要之点,是要抓住‘板桥体’的灵魂。什么是‘板桥体’的灵魂呢?我以为它就是在一切方面都要自做主人,不当奴才!”又如《鉴赏新罗山人作品的感受》,不仅考引华喦早年为徒工、为祠堂画壁画等传说,而且详细阐述了其后来如何推陈出新、全面发展,并指出“现在我们为了更好地接受古代绘画艺术的丰富遗产,继承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应该学习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头做起,把研究和整理中国古画遗产的任务担当起来”。邓拓共作有30余首吟咏古今画家画作的诗词和数篇研究专文,如其著名的“燕山夜话”一般,在广征博引中考证研读,在诗画唱和中抒情感怀,也借文人精神陶铸自我心性。

修复与“活化”

1964年,邓拓的捐赠并没有仪式,也没有报道。然而,他的收藏已经与他的人文精神合为一体,成为以近现代美术收藏为主体的中国美术馆的古代基底与经典宝藏。近半个世纪后,2009年,中国美术馆启动邓拓捐赠古代绘画修复专项工作,历时3年,按照重点修复、局部修整、预防性保护分类,将捐赠作品全部进行了专业性的物质状况保护,不少无法卷展的作品重获生机。

此次修复专项工作,得到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文博机构的大力支持,最为令人感动的是中央美术学院修复专家冯鹏生,以近70岁之龄,承担了其中最为重要且最为残破的40余件(套)作品的大修重装。冯鹏生年轻时工作于荣宝斋,有机会得到邓拓的亲自教诲,鼓励其研究装潢史。修复邓拓捐赠古代绘画,既是冯鹏生对邓拓勉励的回应致敬,也是睹物思人中的文缘接续。而且,这一修复专项推动了中国美术馆上马“艺术品保护与修复”专业业务,也就此推动了国家美术藏品修复中心的筹建。时至今日,这一业务工作已经成为中国美术馆保护国家美术收藏的重要力量。

2012年1月,“邓拓捐赠中国古代绘画珍品特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所有捐赠作品按照画史序列悉数展出,成为壬辰年春节为全国观众奉献的一场新年贺岁文化盛宴。此后,中国美术馆举办“典藏活化”系列展览,这些捐赠作品更成为“典藏活化”的常客,其中的精品力作先后10余次露面于各种展览,尤其是2020年“向捐赠者致敬”大展,“邓拓捐赠”成为其中一道靓丽的风景。

唐代诗人皇甫冉有诗云“清节迈多士,斯文传古风”。“士风”与“斯文”互动形成的艺术经典与精神感召恒久不衰。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值邓拓诞生11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今年再次遴选捐赠精品70余件(套),以“斯文传古风”为题,以更加深入的学术研究,以更有温度的展场氛围,展示与传播“邓拓捐赠”,使斯人斯物中蕴含的斯文再次“活化”。

展览围绕苏东坡的“竹石”意象展开,以宋元明清10余件“竹石”绘画作品呈现这一题材的历史发展与象征意义,诗画相应,如东坡“肝肺槎枒生竹石”,写胸中郁勃,既有率真中的挺拔与坦荡,也有静默中的坚固与盘曲;如郑板桥画竹石或“千磨万击还坚劲”,或“疑是民间疾苦声”;“竹石”与自然感受、社会人文、个性气质等紧密相连,成为中国文人丰富而精微的审美意象。由这一题材展开,又分别以30余幅古代花鸟画佳作呈现“移生动质”中的“寓兴”与“写意”,以30余幅古代山水画精品展现“澄怀观道”中的“卧游”与“畅神”。此外,展览还设置“展中展”的场景,首次展出由邓拓家属提供的珍贵照片、实物,营造其书斋雅趣,呈现其人文风骨;动态展示中国美术馆多年来对这批捐赠作品所做的保存、研究、推介等工作,构建无私捐赠与国家收藏之间于文脉赓续中的交流互动。

“斯文直待斯人出,千载名声与共传”。

“邓拓捐赠”已经与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融为一种共同的精神力量。这股力量源自中国文化的历史深处、来自于深受中国文化熏染的传播者。在文化自信、自觉的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接过“斯文有传”的接力棒。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

(作品选自“斯文传古风——邓拓捐赠古代绘画精品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