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语句子(圣斗士读论语孔子的喟然)
孔夫子闲着没事干,叫子路、冉有、公西华和曾皙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年龄最长,当仁不让,率而对曰,把千乘之国交给我,不出三年,兵强马壮,人民足食而知礼仪。
孔子一向爱揶揄这个鲁莽直率的弟子,听完了嘴角上扬,微微一笑。
子路心想,嗬,老夫子这样子是不以为然呀。
冉有说,一个方圆六七十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交给我,三年之后,我能让老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仪教化,得等着君子来罗。
冉有有些谦虚,这意思是说我干点具体行政事务没问题,高难度的文化治理,还得请夫子这样的人物来才行。
公西华说,我不行呀,我得好好学习。我也就对宗庙礼乐之类的事情精通些,做一个小国的小司仪就已经很不错了。
孔子没吭声。看着这两弟子有些假惺惺的样子,不好说什么。就点名说,曾点呀,说说你的志向罢。
曾点正在弹琴,声音稀疏但铿锵有力,就把琴放一边说,我说合适吗?
无伤大雅,随便说说!
曾点说,我的志向跟他们仨都不一样。我希望在阳春三月,换上轻爽的春服,叫上五六位同道朋友,带上六七个小童子,到沂河里游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大家高高兴兴唱着歌,边走边唱就回去了。
曾点可能心里无底,等着接受老夫子的批评。但是老夫子却喟然长叹,说,我愿意跟曾点一样!
这段对话,在论语里可谓格格不入。通篇,都是孔老夫子在讲如何修身养性,如何学习知识,如何关怀天下。只有这一段,孔子偏偏暴露了内心的另一面,类似老庄的休闲与洒脱。令人很是费解。
但是,彼时孔子已是一位老人,人生已至幕途,日薄西山。孔子的心态已有了质的转变。终其一生,孔子勤奋苦读,四处求师,以成大儒,然后希望推广他的仁治思想,而处处碰壁,甚至经受饥饿、逃难等状况狼狈不堪。“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惶惶如丧家之犬。饱受争议与歧视。周游六国归来,孔子已知政治理想破灭,只能在杏坛之上教授弟子,著书立说,仍然坚守自己的思想主张。人生坎坷,往事如过往云烟,华发已生,喟然仍两手空空。孔子无奈地说,吾道穷矣!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在生命的最后时节,老夫子甚至发出绝望地呼唤,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曾点的洒脱春游,正说中孔子“乘桴桴于海”的心态。老夫子此时已阅尽人间沧桑,看透天下百态,直接去当一方长官,治理一个小国或者城邦,已不入他的法眼。随遇而安,随性豁达,回归人生本性,归于宁静,才是他的心路历程的最终归宿。
只是曾皙的吹风沂浴咏而归,跟孔子的能一样吗?
年轻人安安静静坐着,喝着一杯茶,看着远处的夕阳;老年人安安静静坐着,喝着一杯茶,看着远处的夕阳。
能一样吗?
曾皙明白老夫子的喟然而叹吗?
未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出自《论语•先进篇》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