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话爱吃怎么讲(闽南语中食的讲究)

一、食的来源及本义

三国时人谯周在《古史考》中考证道:“古者茹毛饮血,燧人钻火,而人始裹肉而燔之,曰炮。及神农时,人方食谷,加米于烧石之上而食之。及皇帝,始有釜甑,火食之道成矣。”由此可见,早在原始时期,自从燧人钻木取火之后,人类便结束了茹毛呑生,开始吃烧烤的熟食。黄帝时期发明了釜甑,从此开始了煮饭烧菜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饮食也就开始了。

(一)“食”的来源

“食”多音多义字,甲骨文中“食”由两部分组成,是上下结构的会意字。上部分是个倒过来的“口”,下面是装食物用的器皿的形象,“口”下面的点形容让人垂涎欲滴的样子。整个字就是口对着装着令人垂涎欲滴食物器皿。《説文解字》:“食,一米也。从皀,亼聲。或說亼皀也。凡食之屬皆从食。”也就是说,“食”为一粒米。字形采用“皀”作边旁,采用“亼”作声旁。也有的人说,字形是由“亼、皀”是会意字,所有与食相关的字,都采用“食” 作边旁。也有说法说“食”是个象形字,下面一个食器,食器中装着当时代表性的食物,上方的三角形则是一个盖子。而它的金文写为,小篆则为,而上下结构基本类似,表现了食器的演变越来越复杂和精美了。

(二)“食”的本义

“食”,音实,shí,一般称为食物、饭食、粮食。六谷之饭曰“食”,“六谷”指稌(稻子)、黍、稷、梁、麦、苽(菰米),因此“食”的本义为饭食,名词。《说文解字》中讲:“饭,食也。”段注:“然则云食也者,谓食之也。此饭之本义也。引申之所食为饭。今人于本义读上声,于引申义读去声。”“食”与“饭”在这里相当,同为名词,指饭食,多指大米饭。闽南语中是“饭”的统称就是“食”,沿用古代说法。成语“丰衣足食”形容衣物和食物充足,生活富足。《论语》中孔子又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意思为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后来人把这个成语来形容饮食极其精细讲究。

子曰:“君子谋道而不谋食。”君子所思虑的是道而不是饭食。这时“食”又有消损之意,与这个“蚀”字相通。故日蚀、月蚀可以写为“日食”“月食”。我们祖先善于观测天象,很早的时候便发现了月食和日食的自然之象。《周易》说“月盈则食”,就是指月满的时候就亏。《史记·货殖列传》“腐败而食之货,勿留”中的“食”便是“蚀”的意思。

二、“食”的引申义

“食”由本意引申出了多重意思,最常见的便是“吃、喝”在闽南语中保留的更为丰富,当然还有其他引申义在这里一一向您展开。

(一)“食”表示“吃、喝”

“食”后来引申为动词,可以当作“吃”理解。古文中问候别人吃饭了吗,用“食未?”,“食”音寺,sì,就是吃东西。《诗经·硕鼠》曰:“硕鼠硕鼠,勿食我黍。”意思是“大田鼠啊,大田鼠啊,别吃我的黄黍”诗中得田鼠喻指剥削者,其中“食”就是吃的意思。《论语·学而》中 “君子食无求饱”就是说君子吃东西不要求吃得饱。“食”(sì)的这一用法,在这里也保留了不少成语。“食不甘味”,指吃东西感觉不到他的美味。“食不二味”指的是吃饭不用两道菜,形容饮食节俭。“食而不化”,指吃了东西之后不消化,比喻所学的知识不能融会贯通。“废寝忘食”指的是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人专心致志做一件事。汉代应劭《风俗通义》里记载了一个“东食西宿”的故事,说的是齐人有个女儿,有两家人向她求婚,东家的男子相貌丑陋却家境富有,而西家的男子虽长得貌美却家境贫困。父母犹豫不决,问女儿想嫁给哪一家。女儿说想到东家吃饭,在西家住宿。后人就用“东食西宿”来说贪心的人惟利是图。“食”读为sì时,表示拿东西给人吃或者喂食、喂养。《诗经·小雅·绵蛮》里便有一句“饮之食之,教之悔之”,就是“给他吃,给他喝”的意思。

“食”还可以表示饮。《汉书·于定国传》“定国食酒,至数石不乱。” 苏轼说:“撷亭下之茶,烹而食之”。其中的“食”就是饮和喝的意思。闽南语中“食”字就包含了所有吃、喝、饮、吮等所有口腔饮食的动作,如:食(吸)烟、食(喝)酒、食(啃)甘蔗、食(饮)汤等。

(二)“食”用以指称或描述其他事物

“食土”,食土具有种粮食的田地、享受封邑的租税、吃泥土,栖息于土中的意思。住之地。《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意为吃住均出于国家。后用“食毛践土”表示对君上感恩戴德。《官场现形记》四七回:“童子良道:‘做百姓的食毛践土,连国课都要欠起来不还,这还了得吗!’”

后来,“食”又引申为俸禄、薪给讲,古代就有“工商食禄”的制度。

(三)“食” 代表“背弃”

“食”又有背弃之意。《康熙字典》:“吐而复呑曰食。”吃下去的食物,吐出来再咽下去叫“食”。在这个字义的基础上,《尔雅》进一步解释道:“言而不行,如食之消尽,后终不行,前言则伪,故通谓伪言为食言。”言而不行,说过的话、做过的承诺不去履行,就想吃虾的食物消化完了什么都没有一样。说出口的话是从无到有,消化完了的食物就是从有到无;话既然说出了口,本来就已经存在了,却又把它吞下去,最后变得什么都没有了,不也像消化完了的食物一样吗?因此这样的话就是伪言,就是食言。古人说“后虽悔之,不可食已”。意思是虽然后悔也不可以背弃诺言。“食言”便是失信、不履行承诺之意。成语“食言而肥”形容为了对自己有利而违背诺言,不守信用。“自食其果”就是形容自己做了错事,自己就得承担坏的后果。

(四)“食”用于人名

另外,“食”用于人名读yì。如汉朝人郦食(yì)其(jī),陈留高阳人,是汉王刘邦的谋士,游说诸侯。也有审食其,为汉代的左丞相,得幸于吕后。

三、闽南语中的饮食文化

“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开始了大家对饮食的关注热潮。在那些美味的背后,各种食材的提取和制作都有它的独到之处,还有其中所蕴含的中华饮食文化也让人在一睹为快后,还意犹未尽,想要知道的更多,一下介绍下中国的饮食文化,让大家对“食”的理解更加透彻。

(一)闽南语中饮食文化中的来源

我国的古代饮食文化和礼制紧密联系在一起。统治者借助于名目繁多的饮食体制,特别是礼仪化的宴饮活动,来协调不同阶层之间的政治和人伦关系,以达到维护正常统治秩序的目的,从而促使整个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这种秩序在西周时候达到顶峰。

古人对“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主要有表现在人们饮食餐制、饮食方式、进食礼仪自己尊老爱幼等多个方面。据《论语·乡党》记载,其中有一条:“不时,不食。”意思是每到吃饭的时间不能“食”。体现了古人的吃饭时间的礼仪规范。《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孔子的意思就是说“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虽然是吃粗米饭蔬菜汤,也一定先要祭一祭,一定要像斋戒时那样恭敬严肃。席子摆放不端正,不要坐。在举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先走出去,自己才出去。本乡的人们举行迎神赛会驱疫逐鬼仪式时,[孔子]总是穿着朝服站立在东面的台阶上。[孔子]托别人代为问候在其他诸侯国的朋友时,要躬身下拜,拜两次,送走所托的人。”可见,古人对饮食的礼仪规范的规定和遵从。

(二)如今饮食文化的演变

现在我们的生活习惯是一日三餐,但是在先秦时期,则是一日二餐。《孟子》中说:“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yōng)飧(sūn)而治。” 饔和飧都是熟食,区别在于早、晚餐说法不同,早餐叫做“饔”,晚餐则为“飧”。有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意思是吃了早餐就没了晚餐,形容家境穷苦。早餐近午时分(上午十一点至下午一点)才吃,晚餐申时(下午四点)才吃。殷代甲骨文中有“大食”“小食”之别,即早餐、晚餐,这和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习惯是相符的。秦汉以后,一日二餐制开始逐渐改为一日三餐制。郑玄说:“一日之中三时食,朝、夕、日中时。”早餐叫做“朝食”,意思是歼灭了敌人再吃早饭,以显示英雄气概;午饭叫做“昼食”;晚饭叫做“晡(bū)食”,也就是申时吃饭。闽南语中一日三餐对古文有所保留,分别叫为:朝食、食昼、食夜。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仅饮食餐制实现了由两餐向三餐过渡。食材也越来越丰富,主食也开始多样化去各式各样的粥、羹、饼等,肉食不再是贫民百姓的奢侈品了。烹饪的手法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精细和健康。闽南语中早餐稀饭叫做“糜(mai)”古语中也有记载。筷子叫做“箸”,食具锅叫做“鼎”,也都是古文言文的保留。

闽南话爱吃怎么讲(闽南语中食的讲究)(1)

闽南话爱吃怎么讲(闽南语中食的讲究)(2)

闽南话爱吃怎么讲(闽南语中食的讲究)(3)

如今,中国人的文化里“食”演变为“吃”也是相当有趣。生活中处处有吃的身影,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受人欢迎叫吃香,日子过得不好叫吃苦,受人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到伤害叫吃亏,嫉妒别人胜过自己叫吃醋,形容人爱吃、会吃叫做吃货。大家一见面的问候语就是:“你吃了吗?”也就是古文的“食未”,可见“食”对中国文化影响至深。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