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坎坷人生(从逃学到文学大师)

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 ——沈从文 《边城》

逃学,为了亲近自然

沈从文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军官家庭,祖父是总督,父亲做过军官,从小家境还算富裕,在物质方面都比其他的孩子好。

上私塾的时候,跟着一些较大的顽劣的学生,学会了抵抗私塾老师的办法,他跟着他们逃学,到亲近大自然的地方去。他说“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的一切,到不同社会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

他学会了说谎话,一边用谎话对付家里,一边对付学校。当家里人发现时,当然免不了一顿毒打。学校为了防止孩子们下学的时候在河里游泳,用毛笔在他们手上写个大字,但他依旧能一只手举起,然后在河里玩半天。

沈从文的坎坷人生(从逃学到文学大师)(1)

沈从文

他会走到城外去,看别人绞绳子,别人下棋他就看下棋,别人打拳他就看打拳,别人吵架他就看吵架,看吵架的结果如何。他把自己上学的书篮子藏在土地庙里,等到回家的时候,再拿着书篮子回家,论放篮子的次数,没人能比得上他。

这时候的沈从文是顽劣的,有时候逃学到山上偷人家的李子,主人常常拿的杆追过来的时候,他飞奔而逃,逃到远处唱山歌气那主人,并觉得这样很有趣。

他和一般逃学的孩子不一样,逃学也让他明白了很多事物,他说:“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来学。”看得多了,铁器的制作顺序也会了。

沈从文的坎坷人生(从逃学到文学大师)(2)

沈从文

沈从文为什么这么爱逃学,据他说,他记忆力好,虽然不用心念书,但背诵课文的时候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他觉得读书太容易了,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为什么驴子拉磨时得把眼睛蒙上?为什么刀在烧红时在水里一淬能坚硬?为什么雕像的会把木头雕成人形?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太多了,他需要自己去田间,去野外,去山里河里寻找答案。

求学之艰难

十四岁的时候,沈从文参军了,他亲眼看到上万无辜的平民被杀,一个单位300个职员一半是烟民,他实在呆不下去了。他想要走出去,去到更广阔的地方,他想要读书救中国,他应该去上学。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1922年,他来到了北京,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沈从文的求学之路并不是很顺利,初到北京,身无分文,语言不通,又只有小学文凭。他报考了燕京大学,没有被录取,连报名费都退回来了,他便去北京大学旁听。住在一间潮湿发霉的小屋子里写作。冬天下着大雪,穿着两件夹衣服,冻得手指通红,还为弄不到东西消化而发愁。他写信给朱自清求助,朱自清找到他,请他吃了顿饭,并把自己的羊毛围巾和吃饭找回的零钱留给了沈从文,并告诉他:“我看过你的文章,好好的写下去。”

沈从文的坎坷人生(从逃学到文学大师)(3)

1922年,沈从文准备前往北京

沈从文买不起书,就跑到书摊上去,假装自己要买书,与卖书人聊天,与人熟络之后,他就坐在旁边的小凳子上看书,直到看完书之后才回家。

后来,在郁达夫、徐志摩和胡适等人的帮助下,他开始在《晨报》等报纸上发表文章,并且崭露头角,成为了文学界的一颗新星。

求学之路虽然艰难,好在他坚持了下来,后来他的学生汪曾祺在上海后找不到工作,情绪不好,想要自杀,他写信大骂道:“为了一时的困顿,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有出息!”

在沈从文还想继续学习,徐志摩对他说:“还学什么,去教书吧。”徐志摩把他介绍给胡适当校长的中国国学任教。

沈从文的坎坷人生(从逃学到文学大师)(4)

沈从文和友人,左起:沈从文、巴金、张兆和、章靳以、李健吾

当教授

对于一个只上过小学的人来说,给大学教书,这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他认真地准备了讲一个小时的资料,特意租了一辆车来到学校,当天,教室里挤满了学生,沈从文站在讲台上,抬眼望去,黑压压的一片脑袋,个个带着期待的目光,沈从文心里一紧,脑子里一片空白,竟呆呆的站了十分钟。好不容易开了口,原先准备的一个小时的内容,十分钟就讲完了。临下课时,他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

下课后,学生们议论纷纷,有老师说沈从文这样的人还来上课,半天讲不出一句话来,胡适听到了,笑笑说:“上课讲不出话来,学生不轰他,这就是成功。”

抗战爆发后,沈从文到了西南联大,当上了文学系的教授。

汪曾祺评价他上课很诚恳,很天真。沈从文教写作的时候,有些资料找不到,沈从文便自己抄,抄好了发给学生们,学生们很是感动。他让学生自己写,写完了再评语,有时候评语甚至比原作文还长,他还会找一些类似的作品给学生看,让学生对比借鉴,举一反三。这种方法让学生受益匪浅,终身受用。

沈从文的坎坷人生(从逃学到文学大师)(5)

沈从文在昆明西南联大

沈从文还会把学生写得好的作品自己付邮费寄出去,寄到报社杂志社发表,抗日时期物价飞涨,他会把稿子的边裁掉,以此来减少稿件的重量。为此,给学生带来很大的鼓励。

沈从文的家里有很多的书,学生们会去他的家里借书谈天。谁借的,什么时候借的,他从来都不记得。他还会和学生们谈天,他的家里,从早到晚很少有空的时候。

沈从文的作品,比如《边城》《湘西散记》等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写作,书中除了表达真善美,还有对生命更深的看法。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弥补了古代服饰的空白。有人说,如果他不离世的话,他将获得那一年10月的诺贝尔文学奖。

沈从文一生,无论是求学,还是教书,都极其认真,就连在劳动改造时打扫厕所,他也能打扫的干干净净,他称自己扫的厕所是全北京最干净的厕所。后来文革时候受到迫害,他仍是勤勤恳恳的工作。一手捂着正在流血的鼻子,一边奋笔疾书。晚上,书躺在躺椅上,他就躺在书上。

沈从文的坎坷人生(从逃学到文学大师)(6)

伏案工作的沈从文

从小学毕业到成为一个文学大师,无论是困顿,还是优渥,沈从文一直认真负责,认真学习,面对外头的批评诽谤,全然不理,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似乎在告诫着我们,在任何艰苦的岁月里,都不要忘记了学习。

你喜欢这样的沈从文吗?

每日分享精彩故事,喜欢就关注我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