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现场会(老区不老风华正茂)

来源:【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现场会?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现场会(老区不老风华正茂)

全国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现场会

来源:【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

红色潮涌,青枝绿叶,这里是蓬勃发展的革命老区丽水。

碧水蕴金,生态富民,这里正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动人共富故事。

作为全国12个重点革命老区之一的“浙西南革命老区”所在地,丽水是全省唯一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在这里,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最鲜明的精神地标。过去,地处偏远的革命老区因“山多地少”面临发展困境。如今,山还是那片山,人们的生活却早已今非昔比。

承载着浙西南革命精神的老区人民深知,致富的“火种”点燃后,“产业兴旺”便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之意。在弘扬革命之“红”的同时,丽水人民携力共赴发展之“红”,实现了从“红绿融合”的创新到“红绿生金”的生态价值转化,以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镌刻新时代的标高。

赓续红色基因

激活产业发展动能

“春笋上市的时候,乡里的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负责上门收购,根本不愁卖,一天就能挣1000多元。我家60多亩竹林,一年下来挣十五六万元没问题。”庆元县隆宫乡隆宫村农民吴必荣告诉记者。

位于浙闽两省交界处的隆宫乡,是庆元竹木产业的发源地,全乡7.8万亩林地中,有5.3万亩毛竹林,85%的农户从事毛竹及相关产业,像吴必荣这样的农民比比皆是。

隆宫乡是一片有着深厚红色底蕴的土地。走进黄坑村,第一眼就能看到一块雕刻着“革命老区村”的石碑。1941年8月,中共建(瓯)松(溪)政(和)特委以游击战应对敌人的“清剿”,次年3月进入庆元边境隆宫一带战斗。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革命老区旧貌换新颜。如今,隆宫这片红色土地在浙西南革命精神的引领下,凭借着丰富的毛竹资源,不断做大做强竹产业,制定出台全市首个乡镇人才(劳动力)回流“十条”奖励政策,吸引乡贤、人才回流,结合多元产业发展,实现年产值3.4亿元,帮助42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为村集体和村民增收640余万元。

今年初,“庆元毛竹特色产业园”和“双枪隆宫小微园”在隆宫开园。园区不仅吸引了浙闽两省的竹木加工企业纷纷入驻,还引来了上市企业——浙江双枪竹木科技有限公司,预计两个园区今年的年产值可达2亿元。

“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唤起了人们对浙西南革命岁月的深切追忆和情感共鸣,代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则激活了革命老区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我们正在谋划竹产业供应端和需求端数字化应用,通过物联网等新技术,推进数字竹笋示范园区、‘毛竹价格指数’等平台建设,同时实施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对5.3万亩竹笋种植基地进行抚育,全面普及笋竹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持续提升农民收入。”隆宫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徐海坚告诉记者。

隆宫的路径选择并非个案。当下的丽水正以“名特优新”为核心,一手抓传统产业升级——做精做优茶叶、食用菌、高山果蔬、竹木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用现代技术撬动特色资源,把时代元素融入传统农耕,发展康养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非遗农业等。

位于两省三县交界地的景宁毛垟乡,曾是闽东红军独立师二纵队的游击区。从景宁县城驱车前往该乡的60余公里路途虽迂回曲折,青山绿水却一路相伴。在毛垟村村口,一眼就能看到田野里20多亩苔藓基地。再走进位于毛垟乡的红色遗迹“忠勇洞”内,还能看到60多台智能苔藓栽培箱依次放置。

“这是利用洞内利于苔藓生长的自然条件,建设的苔藓工厂化栽培基地,目前正在培育一批白发藓。”60岁的党员毛玉荣在村里带头种植苔藓,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对毛垟苔藓产业发展了如指掌。毛玉荣告诉记者,他投入6万元种植的一亩苔藓,只花了一年多就收回成本并实现了盈利。

据了解,目前毛垟乡的苔藓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00亩,去年基地忙碌的时候,有100多位村民参与了苔藓种植和生产,不仅增加了留守村民的收入,还为村集体增收开拓了新渠道。

从村庄的蜕变到县域、市域的巨变,新时代的产业发展新动能,蕴藏于革命老区的青山绿水间,顺势而为,厚积薄发。

做好“山”字文章

拓宽生态转化之路

初秋时节,走在云和县元和街道梨庄村的梨园基地里,只见一个个硕大的雪梨挂满枝头,等待着梨农们采摘,整个果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

作为浙西南革命老区,梨庄村曾在周建生等革命同志的带动下点燃红色革命火种。如今,梨庄村变身远近闻名的“雪梨村”,成为云和县打造万亩云和雪梨产业带的主阵地之一。曾经一度式微的传统雪梨产业,在这里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老家的雪梨产业基础深厚,如果能做大做强该多好!”常年在外经商的梨庄村党员雷宗明经过反复斟酌,回乡创业踏上了振兴老雪梨之路。他将老雪梨树与早熟梨“翠冠”等品种进行嫁接,同时矮化种植,使雪梨口感和产量大幅提升,在本地市场上广受欢迎,价格也从原先的每公斤4元飞涨到20多元。看到雪梨销售走俏,村民们纷纷前来取经,昔日无人打理的梨园,又逐渐恢复了生机。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雪梨的品质和口感,云和从江苏苏州引进了一款有机硒叶面肥开展对比试验,并在雷宗明的果园先行示范。“示范点产出的雪梨,糖度较普通雪梨提高14.2%,且香味浓郁,抗氧化程度明显提高,让村民看到了发展雪梨产业的希望。”雷宗明说。

“我们村从家家户户栽培食用菌到如今家家户户种植雪梨,改变的不仅是产业,更是村民的生活。现在,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实现了增收,村里新建的小楼房也越来越多了。”梨庄村党支部书记叶长法告诉记者,2021年,1公斤老雪梨卖到了30元,全村100万公斤雪梨为村民人均增收2.5万余元。

云和雪梨是“丽水山耕”的优秀代表。在浙西南大地上,革命老区丽水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奋进力量,用好创新引领这把“金钥匙”,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培育出“山”字系这一区域品牌,走出了一条品牌牵引带动生态特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伴随着“山”字系品牌的异军突起,如今,在丽水广袤的红色土地上,山水淘“金”,激活着共富源动力——“丽水山耕”品牌农产品历年累计销售额已超百亿元,溢价率超30%;“丽水山居”田园民宿去年接待游客2661万人次,实现营收2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0%和9%;以“丽水山泉”为代表的水产业,今年共谋划项目88个,概算总投资866亿元……

如今,以“丽水山耕”为代表的“山”字系区域公用品牌创新带动生态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丽水山泉瓶装水作为水经济发展首款产品成功推出,“丽水山居”“丽水山景”等品牌助推全市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0%,位居全省第一。

以红色为引领

红绿融合绘共富新景

夏末秋初的遂昌大柘,满目千山绿。这一片盎然绿意,正如浙西南革命老区当下的发展活力般朝气蓬勃。大柘镇副镇长涂育新告诉记者,2021年,大柘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超7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万元,已连续二十年蝉联遂昌县之首。

大柘是遂昌县西部四镇六乡通往遂昌县城的必经之地,也是浙西南第一个党支部的诞生地。在这一片记载着革命历程的红色热土上,一幅红绿融合的共富画卷正在精彩舒展。

茶叶是大柘镇的特色产业。全镇的茶园面积达21282亩,建有375家茶叶加工厂和20家茶叶专业合作社,茶产业从业者超过8500人。2021年,茶业总产值达到了2.8亿元。

“我们以大田村成为全国首个GEP、GDP双核算试点村为契机,全面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涂育新告诉记者,大柘镇建有高山名茶电商产业园、茗道茶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剑光茶厂展示型厂房、车前高山老树红茶基地等,以本地茶产业为依托,“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模式,基本形成了一条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同时通过数字赋能,大柘镇还带动茶产业转型提升,推进“万亩茶海”开发,促进茶文旅进一步融合,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茶叶小镇。

今年,蓬勃兴旺的茶产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产业电商、微商、运营商前来大柘镇入驻,不仅使当地摆脱了疫情带来的影响,还呈现出逆势上扬的良好态势。

过去,山在浙西南意味着“路崎道远”,是阻隔。而如今,丽水正利用“红绿”资源,将生态资源最大限度转化为发展优势,铺就革命老区的共富之路。

在云和梨庄,每到春季,漫山梨花吸引着如织游客,花海中欢声笑语不绝,处处可见“满园春色关不住,古树梨花醉游人”的美丽乡村春景图。一个融雪梨产业、古色乡村、绿色田园、乡村节庆活动为一体的农文旅产业正在逐渐兴起,为梨庄奔向共同富裕夯实产业基础。

在景宁毛垟,闽浙最大的智能化苔藓育苗总部基地在今年6月落户,依托数字化系统,基地可智能管控苔藓育种,面向各大市场销售,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300多万元。目前,毛垟正计划引入外来资本投资2000万元建设集专家工作站、科普研学、民宿为一体的“江南苔藓秘境”综合体项目,在吃、住、游、学等方面研发更多的苔藓产品。

浙西南革命精神,是丽水最宝贵的“红色”。绿色生态,是丽水最大的本色。在丽水这片红色热土上,精神“红”、生态“绿”、创新“金”交相辉映,一场从“绿起来”到“富起来”的“奔富实践”,正在如火如荼展开。

本文来自【丽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