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一件幸福的事(你了解梁实秋先生么)

作者:王崇菊

梁实秋,散文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中国人的骄傲,一生创作无数优秀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从不骄纵自满。

用平淡真挚抒写人生百态,用坚贞人格赢得世人敬仰。他曾有机会长期留在美国,获得美国绿卡,心中强烈的爱国思想情怀,使他决然放弃,毅然选择回国。晚年在台北居住,写了许多怀念故乡的散文,表达对祖国无比的眷恋。

梁实秋一件幸福的事(你了解梁实秋先生么)(1)

(一)良好教育理念造就心底拳拳爱国志气

梁父爱读书,对子女特别是梁实秋要求高,早看出他是读书成才的料。

梁家书香气浓郁,礼节很讲究。对待长辈要有礼有节恭敬孝顺,对待下边要不卑不亢你谦和尊重。

有一次春节,梁实秋随父亲去厂甸,回来恰逢人多,都挤着先走,不按左右秩序,场面很乱。梁实秋与其父按秩序排在人后走,多次被加塞的推后,后来警察维持秩序,他们父子才得以走出。

梁实秋很小时,每当晴和日丽,其父总要他和家人把家中旧书拿出来晾晒。许多大部头,梁实秋根本看不懂,然家庭浓烈的文化氛围给他产生深刻的心理影响。

其父有一书房,名“饱蠹(dù)楼”。没有其它公干,其父都泡在书房读书,不得外人打扰。房共三间,内有一小床,午间可以稍作休息。梁实秋的兄弟姐妹们都不能入内,独梁实秋例外。

梁实秋儿子梁文琪后来回顾“就是叔叔姑姑们长大,仍不能进书房,父亲是唯一的例外。”

大量阅读书籍,为后来他文思泉涌,看法独到,文笔老道打下又一股清流。

梁实秋一件幸福的事(你了解梁实秋先生么)(2)

(从左至右,分别为闻一多、王统照、杨振声、梁实秋、苏雪林、萧红、萧军、沈从文、老舍、赵太侔、洪深)

梁实秋的母亲在他六岁起,教他描红识字。大些,跟随长兄入内务学堂读书,由于战乱,不久关闭。他父亲在家中西院开出一间房,请一位清朝的拔贡贾文斌来讲课,学习一年有余。又到陶氏学堂学习,那是清朝大臣陶瑞芳创办的。学堂收费很高,属于贵族学校,是公认最好学校,为了孩子有良好教育,他父亲不吝惜钱财,将几位子女都送去读书。

辛亥革命爆发,陶氏学堂解散。

1912年,其父送他到新鲜胡同公立第三小学插班。这是所新式学校,开设国文,历史,习字课,英文,算数,地理课,有正式编印的教科书。

家里订有《儿童画报》,梁实秋喜欢看画报,积极参加卷末要求小读者发挥想象力填写实物的游戏,从中得到奖金,激发他浓厚的绘画兴趣。后曾专门拜师学习。虽没有走上绘画道路,这些启蒙教育开阔视野,发动感官想象,为写文奠定基石。

再大一些,他开始看小说,最初看的是《水浒传》《红楼梦》,白话小说不同于旧文言,一面新的世界打开在他的面前,他如饥似渴,对文学产生强烈兴趣,为走上文学道路铺下稳固基础。

1915年夏,14岁梁实秋从京师三小毕业,当时成绩是全市第一名。继续去哪里学习?梁实秋听从父亲指引,考上清华,在清华的八年成就他人生辉煌的书页,给他人生和事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

梁实秋一件幸福的事(你了解梁实秋先生么)(3)

(二)原生家庭的基因给后代创造优越条件

小小年纪,能崭露头角,离不开家庭启蒙支持。

1903年1月6日梁实秋出生在古都北京,当时世界和中国处在动荡不安之中。

他家殷实,外面光景如何凌乱,他们生活相对安逸。

他的祖父魄力非常,曾游历广东十余年,在杭州居住些日子,回到北京,仍有资财,在北京勾栏胡同(后来名为内务部街)买下大宅安居。环境优美,地方宽敞,小院池荷鱼戏莲叶间的景致,尽在眼底。

其父梁咸熙,光绪三年(1887)出生,毕业于京师同文馆,供职于京师警察局。

良好的家教,梁父彬彬有礼,素养极高,脱离旧时代知识分子迂腐,守旧,固执特性。家庭教育开明,既注重传统伦理,又用新时代的文明互相并存。

性情温和,处事如沐春风,孩子们都喜欢他,愿意亲近他。

宽严适度,从要求孩子们立下志向,做成一番事业。

梁实秋的母亲是杭州女子,有江南女子的婉约,又有北方女子的大气,贤惠能干,智慧聪颖。一大家子人的生活起居照顾精当。

梁实秋兄弟姊妹11人,他排行第四。母亲温婉精干的作风,使他体会母爱的柔情,感受女性做事干练得当,为他的人生和婚姻选择注入第一股清流。

梁实秋在这样家庭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享受好的家庭氛围,耳濡目染让他心中对未来充满憧憬。

原生态家庭影响孩子的不只是生活,重要是心理,观念,格局,关键时刻的杀伐决断。

梁实秋一件幸福的事(你了解梁实秋先生么)(4)

(三)清华八年战绩斐然

“八月末,北平已是初秋天气,我带着铺盖到清华报道,出家门时母亲直哭,我心里也很难受。”

14岁的梁实秋离开家,在清华食宿学习。从14岁到22岁,人生最黄金的一段时光,梁实秋在清华度过,对他一生影响深远,教会他学习,生活,处事做人。

他的同级同学有闻名遐迩的建筑者,后来成为林徽因丈夫的梁思成,著名的社会学家,后来成为冰心丈夫的吴文藻,专攻电影的孙瑜,杰出的陆军将领孙立人,电机学家顾毓秀等,著名诗人闻一多,朱湘,社会学家潘光旦都在哪儿学习。

一群才俊英豪,风流人物。看看你的同学群就知道你的档次,位次,这话一点不假。

当时清华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不隶属教育部管理,校长是外交部派送。招生名额,每年按照各省分摊赔款数目确定。学校风气崇洋贬华,课堂学习抑内扬外,上午英语教授,下午国语讲授。上午课严格,每堂提问,几日考试,不合格被淘汰;下午松散,上与不上,成绩好坏无关紧要,大大削弱学习国文积极性。

梁实秋一件幸福的事(你了解梁实秋先生么)(5)

(重庆,梁实秋故居)

梁实秋不受影响,利用一切时间大量阅读各种作品,小说,小说属于禁止看,只能成年人看,他偷偷看。广泛涉猎,文字不断浸染,他的知识一点点积累,厚重。

转入高一级那年,五四运动爆发,他受到新文化运动影响,阅读国内作品同时,阅读西洋文学《威尼斯商人》《欧文杂记》等,托尔斯泰,泰戈尔,罗素,萧伯纳,王尔德的著作,他都精心拜读,精彩纷呈的文字世界为他打开一扇奇异大门,他开始学会理性思辨。

并开始写作,第一篇作品为翻译著作,发表在1920年9月《清华周刊》第六期。跟同学创办“小说研究社”。拉闻一多,朱湘,孙大雨加入,更名为“清华文学社”。学校请周作人讲日本的俳句,为他们小诗创作激发灵感。徐志摩也被请来做“艺术与人生”的演讲,梁实秋同徐志摩认识,并成挚友。

当时,年轻有为的梁实秋非常活跃,参加各种文学社活动,写诗,写诗歌评论。第一篇散文诗《荷花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人人知道闻一多的诗了不得,梁实秋的诗可与闻一多的相媲美。

他同闻一多合出一本评论集,评论的高度达到大师级别,连当时闻名的郭沫若来信赞扬:“如在沉黑的夜里见到两颗明星,如在蒸热的天气饮两杯清水……在海外读两君评论,如逃荒者得闻人足音蹙然。”

梁实秋一件幸福的事(你了解梁实秋先生么)(6)

(四)收获爱情丰硕果实

清华八年除了学习和思想收获颇丰,最大的收获应该是结实他的妻子程季淑。

程季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出身名门。家里开的“程五峰斋”笔墨点名气远扬,后因政局混乱科举制度废除,生意一落千丈,程父走关外谋求生计,不幸客死他乡。注重文化氛围的家庭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当时程季淑就读一所女子职业学校。

他们属于有人牵线,接受了新思想的梁实秋不愿意走兄弟姐妹们老路,按照家庭安排成婚,他要先考察程季淑,合格就继续交往,不合格就拜拜。

梁实秋正谋划如何接近,他的姐姐和母亲悄悄前往相看,消息大快人心。

他姐说:“我看她斯文文静,双眼皮大眼睛,身材中等,腰身很细,好一头乌发,挽成一个髻堆在脑后,一个大蓬覆盖着前额,我怕那蓬下面遮掩着伤疤,特意搭讪走过去,一面说‘你的头发梳得真好’,一面掀起那发蓬看,什么都没有。”

为了别人怎么说,梁实秋决定自己亲自接触。于是写信给程季淑,谁知信发出很久,没有回音,梁实秋感到灰心丧气,有人捎信:“不要灰心,程小姐现在女子职业学校教书,可以电话联络……”

电话接通,约定见面。

第一次会面在程季淑所在学校,为了避人闲言碎语,邀请媒人兼好友黄淑珍陪伴。

见面场景,梁实秋后来有详尽描述:“好不容易等到见面!那是一个星期六午后-……我们互相打量,随便扯谈。季淑确实有一头乌发,如我姐说的那样,发髻贴在脑后,又圆又凸,额又亮晶晶……脸上没有一点脂粉,完全本来面目。她若和一些浓妆艳抹的人出现在一起有异样的感觉。我最不喜欢上帝给你一张脸而你自己另造一张……她是百分之百的一个朴素的学生。”

初次见面,二人都相见欢喜,约定再见,多次之后,互相熟络,感情猛增。两个年轻的心碰撞一起,谈未来,想美梦,卿卿我我,梁实秋曾一年中去程季淑学校看望五六十次。

等梁实秋清华学校毕业,两个人已如胶似漆。为了获得更好知识能力,梁实秋选择跟同学一起留学美国。他要离开清华,离开热恋的女友,离开自小生活的北京,难舍之情不是刚刚进入清华的情景。他后来都写到小说《苦雨凄风》中。

清华八年,青春的光阴无限挥洒,还处在青年时期豪情满怀,浪漫多情之中。

梁实秋一件幸福的事(你了解梁实秋先生么)(7)

(五)异乡求学求同存异

1923年8月,梁实秋踏上去美国旅程,相伴的有毕业燕京大学的许地山和冰心。

闻一多看了梁实秋发的风景照片,提着箱子跟着来美国,两位老友再见喜出望外。梁实秋在科罗拉多大学求主攻英文和文学理论,美术,闻一多学习西方油画,兼而文学,诗歌。平日各学习各的,闲了探讨研究不亦乐乎,那是一段不同于清华的美好时光。

科罗拉多大学毕业,梁实秋继续去哈佛大学深造,闻一多去纽约求学。在哈佛大学学习期间,他深受白璧德教授影响,白教授讲“英国16世纪以后的文学批评”,他谈的文学批评有人生哲学在内,给梁实秋的内心剧烈冲撞,他深深着迷,思想收到极其大的改变。

白璧德属于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他们强调文学的正道在于“理性的节制”和“人性的常态”。梁实秋说:“我上白教授的课是抱着挑战心去听,可是我的文学知识有限……以为拿笔随意褒贬就是批评,白璧德教授学识渊博,讲的头头是道,左右逢源-……我开始认识学问思想的领域之博大精深……我转到从极端的浪漫主义,为近于古典主义立场。”从此,那个重感情,个性浪漫的梁实秋消失,变成注重节制,深沉的古典主义者。

在国外学习三年,梁实秋回国了。

有情人终成眷属,他与程季淑结为夫妻,在徐志摩和陆小曼夫妇倡议下,他们合伙创办“新月社”。

在新月社,梁实秋把平生所学用上,成为首席文艺评论家,他的见解独到,思想活跃,写出的文字惊诧人。

被聘请为北京大学教授,常说英语,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叠裆裤子绑上带子,土气十足,全不似出过洋的人。第一次上课,时髦的男女学生窃窃私语,好在内在修为战胜外在装扮,几次课后,学生们被深深吸引。一次讲一首小诗,一位女生竟然泪如雨下,讲到悲惨处,女生趴在桌子上号啕大哭。他儿子梁文琪问:“您是否觉得抱歉?”梁实秋说:“不,诗的主人才应该觉得抱歉。”

梁实秋一件幸福的事(你了解梁实秋先生么)(8)

(六)斯人已去风采依旧在

卢沟桥事变爆发,梁实秋回到北京跟家人团聚,不久赶赴南京。路遇曾经女学生,两人有一番对话,可见当时梁实秋心境。

“老师到哪里去?”

“到南京去。”

“去做什么?”

“赴国难,报效政府,能做什么就做什么。”

“师母呢?”

“我顾不得她,留在北平家里。”

在战乱时期,梁实秋用文字抒发感慨,写出大量优秀作品,评论,散文,特别的《雅舍小品》对文学的贡献有里程碑的作用。八年抗战结束,他回北京路途,因返乡交通工具全部被政府的权贵和豪门巨贾霸占,滞留南京一年。有人劝他在南京政府做事,他以“气氛不对”拒绝。

定居美国的女儿一再要求老了的梁实秋夫妇去美国,身体不适,无人照看,他们听从女儿安排,卖掉居住13年的老房子,1972年5月26日一同飞往美国西雅图,他申请美国长期居留权,但不愿意加入美国国籍,别人问他,他说:“入美国国籍必须宣誓,忠于美利坚合众国。这一点我做不到。因为,我爱我的祖国。”

一代文豪在他85岁时,接受记者访问:“您对已过去的85年有无遗憾,现在您最希望的事儿是什么?”

梁实秋说:人生焉得没有遗憾,按照不如意事常八九的说法,遗憾的事儿 可就多了。我不那么悲观。我认为遗憾的事儿大概不出几类:一、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二、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三、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四,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前也有同感。

斯人风范,常留人间。斯人已去,古风悠悠。

梁实秋一件幸福的事(你了解梁实秋先生么)(9)

(重庆,梁实秋故居)

【作者简介】王崇菊,一名乡村语文老师,喜欢读书,喜欢写写,喜欢将日子记录,喜欢把每一个值得铭记。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