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传统戏剧排行榜(非遗湖北一末带十杂)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吴坚 赵恒 实习生 杨豫婷 通讯员 郭婷婷
武汉有句形容“忙”的俏皮话:一末带十杂,烧火带引伢。比如:屋里要来客,老婆收拾完屋子又慌忙火急地跑到集贸市场采购鸡鸭鱼肉,回来后又是洗又是剁又是炒又是蒸。客人来了还要倒茶搭白,嘘寒问暖。这个时候,她的苕老公还要叫她去接儿子放学,老婆烦了:“这屋里我一末带十杂,烧火带引伢,百事都做完了,要你这个男将打鬼?”
这“烧火带引伢”好理解,又要做饭又要带伢,自然是忙。但何为“一末”,何为“十杂”?懂的人就不多了。
“一末”到“十杂”,是汉剧特有的行当分工,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十杂。一末:指白胡须老生;二净:指文花脸;三生:指黑胡须老生;四旦:指青衣,亦称正旦;五丑:指文武丑角;六外:指着重做功方面的老生;七小:指文武小生;八帖:指花旦、刀马旦;九夫:指老旦;十杂:指武花脸。
汉剧,旧称楚调、汉调,是以湖北方言为舞台语言的地方剧种,有着400多年历史。2006年,汉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汉剧下乡演出现场。记者 赵恒 摄影
在戏曲界里,行当一般分为生、末、净、旦、丑,唯有汉剧被细分为十大行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汉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程良美说,汉剧多为正剧大戏,是用历史事件来演绎历史,其对历史上各个阶层的人物都有刻画,每一种人物都由相应的行当来演绎。这十大行当中,又有各类精细分工。这个庞大的舞台材料系统使汉剧在人物的刻画、角色的塑造中有着更为贴切的艺术表现手段。
汉剧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熊国强告诉记者,“生角”在汉剧中就有三个细分行当:一末、三生、六外。其中“一末”和“三生”是以唱功为主,但一个苍老厚重,一个高亢激昂。而“六外”则以做功、表演、念白及舞蹈性动作为主,像《乌龙院》里的宋江,《状元媒》里的吕蒙正都是由“六外”来演。
汉剧《状元媒》表演现场。记者 赵恒 摄影
“饭人人都吃一点,不能一个人包揽。”程良美说,一个演员专攻一个行当,才能在这个行当中出精品,再加上艺人们的通力合作,使得汉剧涌现出了许多好剧目。如湖北罗田人余三胜的《李陵碑》开创了京剧反二黄的唱腔史。武昌人谭志道演出的《沙桥饯别》,现在仍为京剧的保留剧目,其子谭鑫培创立的“湖广韵”,已成为京剧咬字念白的梨园家法。汉剧名伶月月红和余洪元演出的《贵妃醉酒》、《四进士》,后来都成了京剧大师梅兰芳、周信芳的代表剧目。
中国戏曲源于生活,又和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武汉人喜欢说“一末带十杂”,也充分说明了汉剧过去在武汉有着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据程良美介绍,清康熙后,汉口发展迅速,为九省通衢,商业尤其繁盛,行帮会馆极多,宴饮娱乐频繁。城市经贸的发展,促进了戏曲活动的繁荣。汉剧兴盛时期表演机构遍布湖北全省,从业人员最多时达7000余人。汉口更有数十个剧院每天都有早、中、晚三场演出,南来北往的商客到武汉后都喜欢去看汉剧。
“其实汉剧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武汉汉剧院演员、梅花奖获得者王荔说,生活中的每一个动作都可以用汉剧来演绎。每一次汉剧进校园,王荔都会教小朋友用汉剧来表演跑步、跳绳、背包、喝水、坐姿等各种生活小细节。王荔说,戏曲里面的礼仪、思想,以及各种历史人物身上的仁、义、礼、智、信等品德,对孩子们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和影视不一样,毕竟那中间隔着一个镜头,“而我们这个是人和人之间的。”
汉剧《笑桃园》演出现场。记者 赵恒 摄影
目前,武汉汉剧院正在积极创作现代剧目,以让汉剧更好地走进现代群众的生活中。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