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科举制做出贡献的三位皇帝(他参加会试考第二名)

1795年,清朝举行了一次会试。

清朝近300年间,这样的会试每3年就会举行一次。所以,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可是,会试结果出来后,人们惊奇地发现,来自浙江归安(今湖州市)的两兄弟王以铻、王以衔分别获得了第一名和第二名。

为科举制做出贡献的三位皇帝(他参加会试考第二名)(1)

“兄弟联名高第”,本是一件考场佳话,但也免不了一些人说闲话。这些闲话传到当时如日中天的权臣和珅耳里。和珅决定利用这次事件大做文章。

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会试主考官窦光鼎为官清廉,忠于职守,他在任职浙江学政时,多次弹劾和珅的党羽富勒浑、陈祖辉、王亶望等人,受到和珅的敌视。和珅当然要利用这次绝好的机会,对窦光鼎进行报复。

和珅奏报乾隆皇帝,称会试有猫腻,“窦光鼎长期担任浙江学政,出于一己私利,或是为了显示其政绩,或是与王氏兄弟试前有染,收下了他们的巨额贿赂,因此向他们泄露了试题。因为在王氏兄弟二人的试卷中,都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语。”

为科举制做出贡献的三位皇帝(他参加会试考第二名)(2)

王以铻、王以衔的试卷中,的确都有“王道本乎人情”一语,这让乾隆皇帝也感到十分蹊跷。于是,乾隆皇帝下令,派出礼部尚书纪晓岚等大臣对王以铻、王以衔的试卷进行重考。和珅对纪晓岚也不放心,在重考时派了许多侍卫“环列讥察”,防止纪晓岚串联王以铻、王以衔兄弟俩作弊。

重考后,乾隆皇帝觉得王以铻的试卷“语句多有瑕疵”“疵累甚多”,取消了他参加殿试的资格。王以衔则幸运地得以继续参加殿试。

很快,殿试的结果出来了。和珅、纪晓岚将殿试成绩前十名进呈给乾隆皇帝御览,敲定最终名次。乾隆皇帝拟定了名次后,命人打开第一名,即状元的试卷弥封。打开一看,乾隆皇帝愣了。出现在大家面前的名字正是“王以衔”。

为科举制做出贡献的三位皇帝(他参加会试考第二名)(3)

乾隆皇帝问:“是谁取的?”

纪晓岚回答:“是臣取的。”

乾隆皇帝又问:“是谁定的?”

和珅忐忑不安地回答:“是奴才定的。”

乾隆皇帝感到滑稽,他不无讥讽地问和珅:“既然如此,难道你跟王以衔也有私情吗?”

为科举制做出贡献的三位皇帝(他参加会试考第二名)(4)

和珅心里暗暗叫苦。不过,他老奸巨猾,稍微思索便回答:“这次阅卷大臣,都秉公认真,没有营私舞弊。如果有处理失当的地方,何妨另外换一个。”

和珅在为自己辩解的同时,还不忘让皇帝换掉王以衔。

乾隆皇帝对大家说:“前次兄弟两人联名高第,想来是出自偶然。科第高下,自有天命,不是能够随便臆测的,何必要重新换一个人?而且既然拆掉了弥封,再进行更换,也不公平了。”

一锤定音,王以衔便成了新科状元。

为科举制做出贡献的三位皇帝(他参加会试考第二名)(5)

值得一提的是,1801年,王以铻被恩准参加殿试,考中进士,进入翰林院,步入仕途。王以铻、王以衔兄弟俩都进入了翰林院,成就了“兄弟翰林”的佳话。

不过,这场由和珅挑起的闹剧还是有牺牲品。他们就是会试的主考官窦光鼎,以及副考官礼部侍郎刘跃云。在会试结束后,窦光鼎被以四品衔告休,刘跃云也受到“下部议处”的处罚。

【参考资料:《清史稿》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